針對機關事業單位“過緊日子”形勢,我近日分別提出了取消訂報任務、壓縮調研檢查考核以及裁撤部分市級機構等兩大設想。前者是針對日常工作中的一般事務,后者是針對單位機構本身,通過壓縮機構,來減少財政負擔。
今日,我提出第三個設想:首先盤活用足現有編制資源,在此基礎上,全面清退行政機關編外人員,但鄉鎮基層、醫院、窗口服務等特殊單位,可留用一部分編外人員,但應嚴格規范。
如今的體制內,就沒有幾個機關事業單位不招聘編外人員的,似乎沒有編外人員,單位就運行不動了。很多單位,甚至編外人員比在編人員還要多。比如常見的城管執法隊,往往就幾個領導是有編的,其余全是編外人員。
體制內單位流行編外用工,我認為主要有三種原因。
一是編制資源存在浪費。比如有些單位空著編卻不招錄,然后又說人不夠用,不斷招編外人員。還有很常見的就是,很多拿了職級的臨近退休的干部,占著編制不做事,甚至坐班都不見人。
二是編制核定不合理,搞平均化,沒有與時俱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單位面臨的職責任務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核定的編制卻仍是多年以前的,不適應當前形勢。比如鄉鎮衛生院,有些衛生院轄區范圍內的人口流入,工作量增加,編制卻沒增,而有些鄉鎮的人口大量外流,衛生院一天沒幾個病人,編制又沒減。
還有些單位,特別是條管性質的,不同縣區、不同鄉鎮,任務量相差巨大,但編制數卻基本相同。編制和任務量的不匹配,造成不少單位人手矛盾非常緊張,只能靠外聘人員完成工作。
三是形式主義太多,基層編制內力量實在應付不過來。在一些基層單位,如果只要完成“三定”方案里的職責任務,核定編制的人手是夠用的,但現實是,有很多其他任務也需要應付,比如創城值班、駐村幫扶,還有地方搞出來的各種各種活動,為了完成這些額外的工作,就不得不聘點編外人員。
事實上,機關事業單位里大量的編外人員,已經成為推動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了。但龐大的編外隊伍,也給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一個編外人員,工資、社保、餐補、福利以及勞務派遣公司的管理費等等,一年下來,怎么也要四、五萬吧。
去年底,半月談發了一篇題為《1個正式工背后1.8個臨時工:欠發達縣的臨聘人員之困》的文章,里面就提到某縣2023年臨聘人員工資支出高達4.6億元,比全縣稅收收入還多。
對此,我建議,清退一批編外人員、規范起編外用人,以節約大量的財政資金,提高工作效率。具體來說,有3點設想:
一是先把現有編制資源盤活用好。破除編制“一核定終身”、分配之后單位所有的觀念,對一些職責任務減少的單位,收回空閑編制,著力解決“有編不用”的問題。對一些臨近退休,常以身體不好不愿上班的老同志,勸其提前退休,把編制空出來招錄新人。
二是機關單位的編外人員,全面清退。機關單位務虛工作多,特別是省市級別的機關,較少有直接從事的業務,工作就是發文、開會、調研、檢查、寫報告。如果編制人手不夠用,那就從自身找原因,縮減那些形式主義工作,聚力主責主業。這也是給基層減負了。
三是規范特殊單位里留用的編外人員。目前,在鄉鎮基層以及公安、醫療、窗口服務等單位,編外人員是必須要保留,甚至還有需要加強的。這些特殊單位的編外人員,可以考慮全縣統籌使用。
如政府統一為全縣鄉鎮衛生院聘用200個編外人員,每年根據工作量情況,動態調整具體每個衛生院的編外人員。還有城管等基層執法隊伍,也可以這樣統籌使用。
對于我的設想,各位朋友怎么看?歡迎討論交流。
注:圖片來源網絡,與文章內容無指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