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這個月我已經31歲啦。照例寫一篇周歲總結,也寫一寫對未來自己的期待。
30歲之后的第一年,對我來說,是內外部環境變化都非常大的一年。回頭看自己去年生日時候寫下的文字,沒變的是“三十而立”,30歲開始確定自己的標準;變化的是很多去年這時候認為重要的事情,現在認為不重要了;也有一些曾經模糊的內容現在變得清晰了。
1
“成功”的標準改變了
一年前,我眼中的成功的人生是“100年后還有人記得我”,我非常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在世界上留下一些痕跡。
星辰班最后一課,丁老師布置了一個隨堂互動的小練習。首先,讓大家寫下自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名字。這一步我只寫出了爺爺的名字,另外三位都不知道。只有個別同學記得爺爺輩四個人全部的名字,大部分都跟我一樣只記得一兩個,也有一個都不記得的。
接下來,老師又讓我們寫下太爺爺輩長輩的名字。我已經一臉蒙圈了。全班同學只有一位記得太爺爺一個人的名字,另外七個名字她也是不知道。大部分同學跟我一樣,一個名字都不知道。
老師說,“你看,我們窮盡一生拼命賺錢,甚至是自己省吃儉用,一切最好的都要留給孩子。現實是,三代以上沒人記得你。”
大家沉默了很久。后來有一個同學弱弱地問,“老師,人生的意義是被人記得嗎?”
老師說,“這是個好問題。”然后并沒有公布任何答案,而是讓我們自己思考,接下來就課間休息了。
這個環節非常觸動我,也讓我看見自己想法的一些變化歷程。過去一年,我的生命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倒不是經歷了什么重大事件,而是隨著修行越來越深入,無論是對理論學習的深入還是自己親自印證的部分,都讓我對自己的生命、對世界的理解發生了一些改變。
有一天我打了滴滴,在樓下等車。因為車還有好幾分鐘才來,我就往花壇那邊湊了湊,蹲下來看花壇里新長出來的嫩芽。很有趣的是,看到幾只小蟲在打架。后來回到家里,恰好看到家里的貓咪們也在打架。
小蟲的王國有它們在乎的事,人們不懂,看它們打斗只是覺得可笑。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貓咪,每只貓都有自己的食盆、自己的窩,作為老母親的我,每天“一碗水端平”地給它們分一樣的貓糧,它們還要為“你碗里的看起來比我碗里的更好吃”和“不行我今天就是要睡這個透明球球,你去睡竹筐里,你起開”而打架。
我突然覺得,我的人生不應該為了“競爭”而活,不應該為了追逐“沒有盡頭的更好”而活。如果那樣的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和貓咪、和小蟲有什么區別呢?
這個覺察讓我警醒。特別是面對商業競爭,我最近時常在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我在商業上的發心到底是“干死競爭對手,我要贏”,還是“為客戶創造價值”?這很微妙,一不小心上頭就會走到前者。
我今年31歲了。這31年,前面大部分時間是典型的“好孩子教育”路線,從小好好學習,上名校讀書,畢業后找個父母眼里的好工作;25歲之后創業,有一份還算不錯的收入,30歲之前又進階了一下學歷。日常工作、生活、學習都是跟各種“精英”打交道。
好像一個標準的“正確人生”的樣子就應該是這樣的。好像沒有什么不對,但我總覺得哪里不對。
我還沒有養育小孩。但是如果以后我生了小孩,有誰能夠預知告訴我說這個小孩的人生軌跡就是被雞娃、上名校、找好工作、賺多多的錢、成為社會精英的一員、結婚、生子,我覺得那不是我把他帶到世界的意義。
我最近幾個月每天在做的誦讀功課里面有四句話,我很喜歡: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
每天早上讀這篇內容,讀到這四句話的時候,都會覺得心潮澎湃,充滿了力量。
我把它作為自己新的自省標準,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現在覺得未來還有沒有人記得我并不重要了。如果有一天能夠每一次起心動念、時時刻刻做到這四句話,那我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我實在是太喜歡這四句話了,劉同學找人把它刻在了一個小木牌上,作為給我31歲的生日禮物。現在每天日常工作、與人交流的時候,都提醒自己對照這個標準,看自己的發心有沒有更貼近一點這個原則。
2
“學習”的方式改變了
上次閉關的時候,丁老師讓我暫停一段時間知識性的學習。他說我現在學的知識,對于一個30歲的人來說已經“超載”了。我的另一位從事教育的朋友也說我,“就算你接下來10年都不讀書不上課,之前看過的學過的也已經太多了,放過自己吧。”
這個點在上一周推文中有展開講過。
接下來至少3年時間,我都不打算“有計劃地”讀新的書籍、上新的課程了。除非當前要解決某個問題,恰好一本書里面有,我會拿來翻翻。但不會再像過去幾年的慣性一樣,把涉獵范圍廣作為自己的“成就”。星辰班畢業后,還會繼續跟著丁老師進入“塵心”階段的學習,還有每個季度一次閉關,這些都是以前的延續。其他新的課程就不安排了。
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在“證”上。
去證我有沒有在心上真的領悟了我學的那些“道”,去證我在實踐中是不是做到了我學的那些“理”。
3
待人的方式改變了
以一個很具體的情形為例,和大家更具象地分享一下這樣的變化。
關于“要不要和別人爭論”這件事,我其實走過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有人想要跟我爭論的時候,我會一直到講到對方無話可說為止。典型如2017年我剛開始寫知乎的時候,有人反駁我一句話,我會回復他300字……
第二階段,學會了沉默不理。內心OS是看不起對方的,“雖然不贊同但是我懶得跟你爭論,我覺得浪費時間”,這個時期的心態其實并不平等,是居高臨下的。雖然表面上不說,內心其實是“我高你低”的。
第三階段,老師給我布置的功課是讓我練習“真正的包容”。面對各種情形,其實我心里會有不爽。比如我超討厭有人爹味兒很濃地“教我做人”,一看到有人說“你應該怎樣怎樣”我就會立刻被觸發戰斗模式,很煩。但為了完成丁老師的作業么,還要微笑地回復對方“謝謝你的建議啊,我會認真考慮的”。這個時期是心口不一的,好在我對不開心的事忘得比較快,并不會擰巴很久。這一階段有人問了一些我覺得“很笨”的問題,我會不耐煩,還要逼迫自己耐心回復……安慰自己“都是修行,都是功課”。其實我的內心還是有評判的。
第四階段,就是現在,我在很多領域開始真正能夠接納別人跟自己不同。同時,我也接納我和別人不同。我知道我們有不同是因為站的樓層不一樣、看見的風景不一樣。正如一個從沒見過大海的人,無論看到多少關于大海的描述、圖片,都不如去海邊吹一陣風抓一把沙子的體驗來得真切。這個“樓層不一樣”并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我知道,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我們只是節奏不同、花期不同。
我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的立場也并不是全面的,就像我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人摸到了大象的腿。我也知道并不是“早上學就能上清華,晚上學就考不上”,聞道有先后,不管是知識還是智慧,現在看起來比別人稍微多知道一點也沒啥大不了的。
我也試著用自己的心識去體驗他人的感受(這不是字面意義的“換位思考”)。我感受到我就是他,于是,真正的慈悲心就會生起。不過這個現在還時靈光時不靈光,目前還不是每次都能感受成功,所以還需要繼續練習加固。
4
“這輩子要怎么過”更清晰了
上私塾班的時候,“以終為始”去考慮人生要怎么過,從“到人生終點的時候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逆推自己未來50年、30年、10年都要做什么。當時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大致有這么個方向,今年已經清晰多了。
我的物質欲望其實不算特別高。不是那種無止境地要賺更多錢、買大房子、買奢侈品、買豪車的程度,目前也沒有到清湯寡水粗茶淡飯的樸素程度。我對物質的需求就是,掙的錢能滿足我一些有點小貴的愛好,居住的地方干凈、溫馨、精致,同時足夠cover我修行和學習的開銷就可以。其實幾年前早就已經達到這個條件了,但那時我匱乏感比較強,還在向外求取。
這兩年慢慢把心里的一些洞填補起來,自己變得豐滿了,我發現其實擁有的已經綽綽有余了。
我的開銷數值基本上這幾年都半固定了,但事業還在上升期。怎樣“有智慧地花錢”的確是一門學問,怎樣花能夠不滋長自己的貪欲也不滋長別人的貪欲,流向更有意義的地方,這是我下一步要花一些時間來學習的。
“不以個人收入為目標”去發展事業,這樣更容易做到在商業中“正心正念”。
我在每個階段都有當前“心”上的功課,和具體“做事情”的功課。比如現在眼前丁老師給我留的“心”上的功課,就是去證我之前“聲稱自己悟了的XXX(各種)理”,證得了才算數。“做事情”是老師讓我把在亮心的公益性質的內部學習局做好,做出口碑和影響力;還有星辰二班的畢業小冊子;還有我自己的事業,我做了什么決策遇到什么問題都要隨時跟老師匯報。
這樣就很明確了,因為修行最重要嘛,我就不會把自己的工作安排的特別滿,為了賺錢什么項目都接。而是先留下固定的時間做需要自己一個人靜心的功課(真的還挺耗時的,我現在每天5-6小時要花在這些個人的功課上面),工作中衡量一下這個項目/業務,對我當前階段的“證”的主題有沒有幫助,再決定要不要去發展。
未來一年,也就是接下來31-32歲這一年,我對自己的期待也很簡單。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認認真真完成我眼前的一個又一個功課。不問前路在哪里,坦途或者泥濘我都接受~都是助緣,都是經歷和體驗。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啟發,可以幫喵點個“在看”,動動小手讓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