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在華夏大地上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為五谷之一,也是我國主要糧食品類。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大豆遺傳育種專家蓋鈞鎰,學生們都喜歡叫他“大豆院士”。他一生潛心致力大豆研究,建立大豆種質資源庫,選育突破性優良品種,研究發揮優良品種產量潛力的技術,不斷提高我國大豆生產能力,掌握了中國大豆高產優質的“密碼”。
蓋鈞鎰
1980年,44歲的蓋鈞鎰作為訪問學者遠赴美國。其間考察了美國大豆產區12個州,并意識到野生大豆是中國寶貴的財富,回國后,他確定以大豆遺傳資源作為重點的大豆遺傳改良研究方向。開始籌建大豆種質資源庫,尋找野生大豆隱藏的優質基因。從事科研教學60余載,他走遍了全國每一寸生長大豆的土地,發表論著600余篇冊,收集、整理大豆種質資源3萬余份,共收集到15000余份大豆地方品種,建成了世界第三的大豆種質資源庫,保存規模為中國第二、世界第三,僅次于中國國家種質庫和美國農業部的大豆種質資源庫。
近年來,作為農業“芯片”,種質資源的重要性越來越被社會所認識。2021年,我國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強調要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對蓋鈞鎰而言,收集中國原產地的大豆種質資源就是為國家積累財富,為大豆產業未來的發展筑牢基石。他帶領一批又一批學生,反復種植、觀測,培育大豆新品種30余個,并在長江中下游及黃淮地區推廣種植。其中,育成的南農1138-2和南農493-1是我國南方地區遺傳貢獻最大的親本材料。“南農47”通過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四省試驗畝產可高達600斤。北至黑龍江省黑河市五大連池市大豆產區,南至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壩頭熱帶大豆優良品種選育試驗基地,蓋鈞鎰從未停下走訪大豆產區的腳步,“好種子播撒在田里,沒有合適的耕作措施和栽培水平是達不到潛力的,我們要推出大豆的好品種,讓它們在不同年份、不同環境下都能實現高產,這才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他說。
蓋鈞鎰建議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方法,即在玉米地里同時種植大豆,把玉米的行距放寬,玉米的產量不減低,中間可以多收一季大豆。這項技術,已經多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并于2022年示范推廣1500萬畝。
但從20世紀起,我國的大豆種植面積逐漸減少,而世界大豆種植范圍卻越來越廣。據測算,增加中國大豆產量以替代進口的大豆,需要近6億畝耕地,這并不現實。在常規栽培水平下,只有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土地利用率,才能在有限耕地面積上提高大豆產量。想要提高單產,優良品種是關鍵。
受進口大豆的影響,一是國內市場對大豆的巨大需求,二是國家每年都要花費大量外匯從國外進口大豆。2017年,我國大豆產量為1440萬噸,總需求量達到11079萬噸,自給率僅有13%;進口大豆累計9554萬噸,占全年糧食進口總量的73.1%。作為大豆的原產國,也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蓋鈞鎰強烈感受到自主種子生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高產作為壯大我國大豆產業的突破口。除了通過常規育種方法選育出20多個高產品種外,蓋鈞鎰還帶領團隊探索通過選育高產理想株型來達到高產突破的目標,主持和參加育成南農30、南農88-31等大豆新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部分地區推廣5000多萬畝,大豆畝產提高10%,達到近200公斤/畝。
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如果這個技術得以全面推廣,在6億畝地的玉米里面全插種的話,不增加面積,按照畝產100公斤計算,6億畝就是6000萬噸大豆。”蓋鈞鎰說。
除了讓大豆高產,還要讓大豆有更高品質,大豆是中國人蛋白質的主要營養來源,中國人喝豆漿就如美國人喝牛奶。大豆與牛奶一樣具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但不夠平衡,蓋鈞鎰團隊正在致力于培育氨基酸組成均衡的研究。“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捧在自己手里,一定要有這個意識,不然就會受制于人。”這一直是蓋鈞鎰的初心。
如今,88歲的蓋鈞鎰依然奮戰在大豆科研一線,他的研發團隊收集大豆種質資源的腳步仍沒停歇,因為在很遠的西南山區,還有大批的傳承幾千年的大豆種質資源等待收集。“祖國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蓋鈞鎰表示,他學的是農學、從事的是農學,自然也要將個人所有獻給腳下的土地。(杜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