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并不枯燥,打開方式很重要。
楊佳的失明來得太過突然,早上起床,她的眼里再沒有亮光。之前雖被診斷出患了嚴重眼病,可醫生說光感會像謝幕一樣慢慢縮小,可她還沒有準備好,世界就滑進了暗夜,正常的生活從此戛然而止。
這一年,楊佳29歲。
楊佳
要知道,在這之前她的生活是多么的快樂,多么的充實,多么的有成就。
楊佳出生于湖南,是個地地道道的湘妹子。她從小生活在岳麓山下,浸潤在四季如畫的風景里,家里靠窗的四個大書架,是父親用竹子做的,上面放的那些書,是她的最愛。從那時起,楊佳就給自己立下一個志愿,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楊佳穿著一件印有英文的的確良襯衫踏進了大學校園。那一屆的大學生有點奇怪,他們有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你往教室看一眼,有三四十歲的,有兄妹,有夫妻,而楊佳只有15歲。這種年齡懸殊也太大了。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大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熱情,同學之間也沒有因為年齡差而產生代溝。
楊佳(中)與大學室友
畢業時,楊佳才19歲,她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站在大學英語系的講臺上,臺下的學生與她一般大,甚是令人佩服。
即便如此,楊佳依然沒有停止求學,她把課余時間全部用來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她順利考上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當時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畢業后,楊佳留在了中科大任教。期間,她收獲了愛情,組建了家庭,生下了女兒。就在楊佳感覺她是上天的寵兒時,命運給了她沉重一擊,所有的一切都被無邊的黑暗淹沒。
現實是,她的眼睛再也看不見這個世界了。
恢復高考
適應黑暗的過程是一種煎熬,很多次楊佳習慣性地拉開窗簾:“咦!天怎么還沒亮?”回過神來,席卷內心的全是哀傷。
她的笑容沒有了,她的自信沒有了,一抬手便聽見物品摔落的聲音,一邁步就成了跌跌撞撞的自己。怎么辦?楊佳的內心充滿了迷茫,而就是這時,丈夫向她提出了分手。
分手并不可怕,可這個男人離開的那天,楊佳哭得撕心裂肺,因為他同時帶走了她最心愛的女兒。
世間的子女,無論多大都是父母的孩子,就在楊佳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時,她的父母替她撐起了天。
在父母的幫助下,楊桂學會了在黑暗中穿衣、吃飯、走路......一天,父親給她帶回一臺錄音機,里面播放的內容是她平時愛看的書。父親說你雖然不能看書了,但是可以聽書呀,生活依然會多姿多彩的,一席話聽得楊佳熱血沸騰。
于是,她開啟了自己的聽書人生。
父親當起了楊佳的“拐杖”
久而久之,楊佳又不滿足于聽書了。她想記下書中的精彩片段,于是決定學習盲文。托父親一打聽,人家盲校不收30歲的學生,她只能自學。剛開始,她摸一個簡單的英文單詞就要摸1個多小時,楊佳沒有放棄,她不厭其煩地練習,不懂的還積極打電話咨詢老師,直到輕松讀完一本盲問書籍,其中經歷了什么,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突然,楊佳有了一個想法,她還想回到講臺教書。
可是這談何容易?單單是出門走路就是個大問題。
“爸爸可以給你當拐杖呀!”
這個沉穩的聲音一出來,楊佳笑得嘴都合不攏。此后的8 年,她便靠著父親這個特殊的拐杖逆風翻盤了人生。
楊佳與導師李佩先生
每天,楊佳都挽著父親的手臂過馬路、坐公交,輾轉到教學樓,風雨無阻。
站上講臺的那一刻,她全身的細胞都活了起來。學生們很喜歡她的課件,她的講課方式和她的板書,只是略微覺得這個老師有點奇怪。
原來,楊佳在板書的時候老喜歡右手一邊寫,左手就緊貼其后。好長一段時間,終于有人忍不住問了出來,這時所有的人才知道楊老師竟是一位盲人,她板書時左手緊跟右手是為丈量字與字之間的距離。還有那些熟練地自媒體教學,竟是她將電腦每一個按鍵都作了記號,唏噓之余,大家對她更加喜歡、越發崇敬。
楊佳再次感受到了人生的絢麗,她再也無暇沉溺傷感,下意識地挽緊爸爸的手臂,決定不負韶華,砥礪前行。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院長約瑟夫.奈給楊佳頒發畢業證書
就在這一年,中國科學院大學提出了“亞洲一流,國際知名”的目標。對此,楊佳大膽作出決定:“我還要讀書”。
2000年,楊佳考入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攻讀公共管理碩士學位,那可是世界排名第一。同時,她也成為了該學院300年來第一個盲人留學生。這對楊佳來說又是新的挑戰,她告訴自己絕不能給中國人丟臉。
哈佛學生的閱讀量非常大,每次課老師布置的閱讀從不低于500頁,這對于正常人來說時間都特別緊,而楊佳還要先把每一頁掃描進電腦,才能通過讀屏軟件來聽。
沒有捷徑可選,相同時間里,她只能拼速度。如果按平時,楊佳每分鐘聽200個單詞,但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她硬生生提升到每分鐘聽400個單詞,而且每天都要學習到凌晨兩三點。
自信的楊佳
如此一來,楊佳不僅順利完成了閱讀任務,比起別的同學,她還多學了3門課程,其中最優秀的就是“領導藝術課”。教這門課的是哈佛最頂尖的教授,他將楊佳的論文選定為肯尼迪學院的范文,還夸獎她是“中國的軟實力”,并代表哈佛為她頒發了校友成就獎。自古以來,楊佳成了得到這個獎項的第一個中國大陸人。
北京申奧成功的第二天,楊佳畢業回國了,她的愿望是要將哈佛課程本土化。
沒過多久,中科院便有了“空中課堂”,就是把課程放到網上,教授《經濟全球化》、《溝通藝術》等, 一時間,點擊率直沖第一,授課老師就是楊佳。
再次成功,楊佳打心底里感激導師李佩先生和中科大校領導的大力支持,更是感謝父親這“根”特殊拐杖地支撐。楊佳明白,只有不斷地去奮斗、去追求,活出人生的意義,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一路前行,楊佳當選為世界盲聯婦女委員時,成了亞洲唯一的女性委員。
2008年,楊佳參加紐約舉辦的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委員會委員競選,第一輪她就得了高票,成功當選。2009年,楊佳又以高票當選為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組(主)席。
到此,楊佳的人生可謂是走上了巔峰,這距離她失明已經整整8年。這8年來,楊佳的人生催人淚下,從悲觀到奮起,從絕望到希望,從嘗試到成功。楊佳說:最感謝的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那個愿意成為她“拐杖”的人,是父親領著自己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時刻。
楊佳說:“一個人可以看不見,但不能沒有見地;可以沒有視野,但不能沒有眼界;可以看不見道路,但不能停住前進的腳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來!只要我們堅持奮斗,就一定能戰勝昨天,超越今天,迎接陽光燦爛的明天。”
演講中的楊佳
楊佳就像經歷了四季,從科學的春天里走來,被夏天的暴雨洗劫,從未悲秋,只用超越和逆襲狂歌一冬。
8年來,她的故事催人淚下。誰說她看不見,她本身就是發光體,把光明帶給了很多人。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