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幼聰明好學,一生中曾向商容、本元等有名的賢人學習。后來做周朝守藏室史,相當于管理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他遍覽上古以來的著名典籍,給予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寫出了《道德經》一書。
老子
伏羲是傳說中七千年前我國原始時期的智者。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把自然的現象劃分為陰陽兩方面。他又根據陰陽的變化畫出八卦,分別代表天、地、風、雷、水、火、山、澤,總結出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他開始造出簡單的文字,開始用藥草治病。他創造的陰陽和八卦是中國文化和哲學的起點。
黃帝是春秋戰國前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家,五千年前,黃帝繼承了伏羲時期以來的原始文化,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陰陽五行等理論,中醫治病養生理論,甲子紀年法等。他的《黃帝內經》中包含著醫學、哲學、社會學、天文學、心理學等很多方面,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在它的基礎上發展出中醫后來的各個流派。
從黃帝時期到商朝歷經幾百代人,千百個圣賢人物的思想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黃帝思想,因為黃帝是這些圣賢人物的主要代表,所以把這一思想稱為黃帝思想。黃帝思想是春秋戰國以前中國主流的哲學思想。在黃帝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所以黃帝思想被稱為諸子之母,它包容諸子,滋潤百家。老子也深受黃帝思想的影響,對其既繼承又有所發展。
黃帝
黃帝和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崇尚無為,認為統治者應該對國家少干預或者不干預。他們都崇尚柔崇尚不爭。因為黃帝和老子思想相似一脈相承,所以在戰國時期被合稱為黃老之學。西漢初年的文帝、景帝采用黃老之學治理國家,使當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三大時期之一。
《黃帝四經》和《金人銘》是黃帝思想的主要經典,其中包含了黃帝思想的精髓。把《道德經》與之對比可以看出,老子繼承了黃帝的很多思想。
《黃帝四經》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以前赫赫有名的一部經典。它認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質,是萬物之母,是它演化出宇宙萬物。因為萬物都是按自然規律演化出來的,所以黃帝也用道指代世界發展變化的規律。老子《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了道演化出萬物的過程,這個說法就是繼承了黃帝的思想。
《黃帝四經》把自然界的規律總結為“天道還周”,這是黃帝的基本哲學思想。一年中從春天開始生長,夏秋時達到自然界最繁盛的狀態,冬天萬物衰落。第二年春天又開始重新生長。自然界總是從生長到繁盛到衰落,這個過程反復循環周而復始,而且每一次循環都比上一次有新的發展,這就是“天道環周”規律。所有的事物都是按“天道環周”的規律發展的。老子《道德經》講:“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就是對黃帝“天道環周”思想的繼承”。
黃帝四經
《黃帝四經》說:“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路也,人之理也。”,事物發展到興盛的頂點后,就會返回,開始衰落。這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人的規律。老子《道德經》中的“物壯則老”正是繼承了黃帝的這一思想。
《黃帝四經》講:“以剛為柔者栝(活),以柔為剛者伐(死)。重柔者吉,重剛者滅”。柔弱的會走向繁榮,剛強的則走向滅亡。老子《道德經》的“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的說法,是對這一思想的繼承。
《黃帝四經》講“守雌賤身”才符合天道精神。就是說,采用雌性柔和的做法,與人相處時處于謙下的地位,是最高之道。老子《道德經》講:“善處者,處人之下”,是對黃帝這一思想的繼承。
《黃帝四經》講:統治者應“賤身而貴道”,就是說,領導者要讓自己處于謙下的地位,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守雌賤身的天道,才能使國家昌盛。老子《道德經》的“江河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繼承了這一思想。
《黃帝四經》講:“至言不飾”,真正的大道之言是普普通通的、毫無修飾的。老子《道德經》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繼承了這一思想。太好聽的話,不可信。普普通通的話,才是可信的,所以至言是毫無修飾的。
道德經
《金人銘》是黃帝時期遺留下來的最著名的箴言之銘。銘是警句、座右銘之意。它刻在銅人的背后,所以稱為《金人銘》。銅人放置在神廟的門旁,警示后人,是后世座右銘的源頭之一。它與老子思想十分相符。可以說,老子《道德經》是對《金人銘》的闡釋。
《金人銘》講“多言多敗,多事多患”,多說話會多敗事,多生事會多禍患。老子《道德經》的“治人事天,莫若嗇”,繼承了金人銘的這一說法。嗇就是少,就是說,治理自身治理國家和做事,只有少做才能做好。說得越多、做事越多,反而越麻煩、禍患越多。簡簡單單、普普通通地做事,是最實用、最有效的方法。
《金人銘》講:“涓涓不壑,將成江河。青青不伐,將尋斧柯”。意思是,涓涓的細流不堵塞的話,必將匯成江河。青青的幼苗不拔掉的話,必將長成大樹,那時只有用斧頭才能伐除。說明事物的發展都是由微小的苗頭開始,一步步逐漸壯大的。老子《道德經》的“九層之臺,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是繼承了這一思想。
《金人銘》古書
《金人銘》講:“執雌持下,人莫逾之”。就是說,以雌性柔弱和謙下的態度處事,沒有人能逾越他。這是《金人銘》的核心思想。老子《道德經》講:“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對這一思想的繼承。雌性柔和、謙下的做法,就是老子講的“不爭”。
把《黃帝四經》、《金人銘》和《道德經》對比之后可以看出,老子繼承了黃帝的核心思想,然后給予發展。
黃帝繼承了伏羲時期的原始文化思想,老子和諸子百家繼承了黃帝思想,后世又繼續繼承了老子等諸子百家的思想。在中間的過程中,中華文化也吸收了外民族思想文化,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西方現代民主思想人權思想等等。中華文化就是這樣即繼承又借鑒,不斷地向前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