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初,部分媒體報道,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提出,建議位于大鵬的七娘山恢復“大鵬山”本名。
網友留言全文
在留言中,該網友還拿出了《新安縣志》的記載:“大鵬山,在縣東一百六十里,一名七娘山,大鵬所鎮山也。昔傳有仙女七人游此,以其如鵬踞海,故名。“因而,他認為,今天的七娘山,在古代由于其‘如鵬踞?!?,所以名叫“大鵬山”。
歷史上,大鵬山真的一直指的是七娘山嗎?并不是,或者說,明朝時,大鵬山指的并不是七娘山,而且,當時便已有地方記錄了七娘山之名。
大鵬的山
大鵬半島位于深圳東部,區域內山脈連綿,山高林密,主要有橫豎兩座山——七娘山和排牙山。
七娘山,位于大鵬所城以西,海拔869米,系深圳第二高峰,是大鵬半島南島的主要山峰。關于七娘山名字的來源,目前較為廣泛的說法是“山上有七座山峰,錯落有致,山勢險峻雄偉”,故稱“七娘山”。《新安縣志》的記載則是“昔傳有仙女七人游此”。
康熙《新安縣志》記載的“大鵬山”
排牙山,橫貫在大鵬所城北部,頂峰海拔707米,系深圳第六高峰。關于排牙山地名,現在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該山因為巖石長年累月受海風侵蝕,從南面望去酷似一排排錯落不齊的牙齒,故得名排牙山。
大鵬城及其背后的排牙山
翻開史料志書,大鵬山在不同的朝代,應該分別指的是排牙山(明朝)、七娘山(清朝)。
明朝的“大鵬嶺”與“七娘山”
大鵬山在明朝官方記載為“大鵬嶺”,而對于當時人們來說,大鵬嶺的位置的參照物,毫無疑問就是當時大鵬半島的官方機構——大鵬所城。
目前所發現的記載“大鵬嶺”地名最早見于天順五年的《大明一統志》:“大鵬嶺,在 東莞縣東南三百五十里,其脈自羅浮山來,狀如飛鳥”。該志沒有提大鵬嶺與大鵬城的位置關系。
《大明一統志》關于大鵬嶺(山)的記載
而在三年后(天順八年)的《東莞縣志》,亦記載“大鵬嶺,在縣東南二百五十里”,比《大明一統志》更加簡潔。不過,該志還在“海島山洲”一節中,記載了“七娘山”。由此可見,明朝時,大鵬嶺并不是七娘山。
之所以七娘山會被記到“海島山洲”一節中,個人認為是因為記錄者的觀察角度問題。如果站在所城南門,的確是隔著大海望見七娘山。
天順《東莞縣志》關于大鵬嶺與七娘山的記載
明朝共有三部《廣東通志》,分別是嘉靖年間戴璟所纂的《廣東通志初稿》、黃佐的《廣東通志》以及萬歷年間郭?所纂的《廣東通志》,其中后兩者載有“大鵬嶺”。黃志的記載和一統志相差不大,而郭志則記載了大鵬嶺與大鵬所城的位置關系:“大鵬嶺,在大鵬千戶所后,脈接羅浮,狀如鵬舉”(這個記載也被清康熙《廣東通志》所沿用)。 也就是說,當時的大鵬嶺指的是在大鵬城后的排牙山。
黃佐《廣東通志 》關于大鵬嶺的記載
郭?《廣東通志》關于大鵬嶺的記載,很明確地指出其位置
康熙《廣東通志》關于大鵬山的記載與郭志無異
郭?的通志并沒有記載七娘山,但在其所著的《粵大記》的地圖上,則載有七娘山,位置與現七娘山無異。
《粵大記》的“七娘山”
從天順《東莞縣志》與萬歷《廣東通志》、《粵大記》的記載來分析,在明朝的官方記載中,大鵬嶺(山)應該是排牙山,而七娘山一直是七娘山,并無原名大鵬山(嶺)的相關記載。
清代的記載
進入清朝后,“大鵬山(嶺)”的位置突然之間發生了“改變”,從現在的排牙山變到了七娘山,同時大鵬半島上又出現了一個“新山名”——“老大鵬山”。
與大鵬山一樣,老大鵬山的位置也出現過“移動”,而且這個移動是隨著大鵬山(嶺)位置的改變而出現的。
《廣東輿圖·新安縣圖》地圖上的
“大鵬嶺”與“老大鵬山”
在清康熙二十四年的《廣東輿圖·新安縣圖》的地圖中,同時出現了大鵬嶺和老大鵬山。大鵬嶺位于所城北部;而大鵬山則出現在所城的南部。不過,本書的文字部分,卻提到了大鵬嶺“一名七娘山”,又提到了“通歸善界”;而老大鵬山則是“在城東南大海中,大鵬嶺之前”“舊志未載,今查出”。
《廣東輿圖·新安縣圖》關于
“大鵬嶺”“老大鵬山”的相關記載
(該記載被雍正《廣東通志》完全摘抄)↓
從《廣東輿圖》的圖文記載來看,雖然提到“一名七娘山”,該書的大鵬嶺應該還是指的是排牙山而不是現在的七娘山(山在城后,又通歸善界)。
把大鵬山與現在的七娘山完全等同的,則開始于康熙二十七年刊刻的《新安縣志》。在該志所繪制的《縣境圖》中,大鵬嶺位于所城西南部,也就是現在的七娘山處;在《山川》一節中,其描述相較于《廣東輿圖》,少了“通歸善界”的說法。
“大鵬嶺”已來到了七娘山的位置
成書于康熙三十八年的《粵閩巡視紀略》則載:“大鵬所,其南面有七娘山,山外為老大鵬,即濱大海所城”。(此處并未提及大鵬山)該書作者杜臻于康熙二十二年奉命巡視粵、閩,考察沿海地理坐標、海防設置、海洋島嶼等。該記載是否為杜臻詢問當地百姓而得出的,不得而知。
《粵閩巡視紀略》書影
在之后乾隆《大清一統志》、嘉慶《新安縣志》、道光《廣東通志》以及光緒《廣州府志》,其記載與康熙《新安縣志》的記載差不多。也就是說,清康熙年后,大鵬山才被視作現在的七娘山的原名。
嘉慶《新安縣志》
道光《廣東通志》
光緒《廣州府志》
撲朔迷離的“老大鵬山”
上述的清代史料,關于老大鵬山的相關記載,都認為其位于大海之中。翻遍明朝的史料,并未見“老大鵬山”的相關記載(但明朝時有老大鵬,當時稱舊大鵬)。
不過,在大鵬當地,的確是有“老大鵬”地名的說法。相傳,大鵬所城的定址一開始并不在現在的鵬城村,而是在大鵬半島南端的西涌村。
《粵大記》地圖上的“舊大鵬”與“舊大鵬煙墩”
在西涌附近,有一段長80米的老城墻,人們把這里稱做“老大鵬”。當地流傳一個傳說,大鵬所城原來是打算建設在該處的,但開工后不久的一天晚上,聽到了黃獍的叫聲。人們覺得叫聲不吉利,就向上報告,一直到了皇帝那里,皇帝說“黃獍(驚)叫,皇帝驚”,確實不吉利,于是重新選址。傳說歸傳說,但西涌當地現在仍有老大鵬炮臺、老大鵬煙墩等遺跡的存在。
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南中國海圖》上的“老大鵬”
如果山名后于“老大鵬”出現,那么老大鵬山既有可能是老大鵬北部的七娘山,也有可能是與西涌隔海相望的賴氏洲;如果山名中的“老”是為了與“新”大鵬山相對,那老大鵬山更大的可能指的還是七娘山。
大鵬半島一帶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官方機構是宋元時期的疊福鹽場(位于咸頭嶺附近),相關官員前往疊福鹽場,坐船靠近陸地時,看到的是橫貫在鹽場背后的七娘山,“狀如飛鳥(鵬舉)”。如果從這角度來推測,最早的大鵬山是指七娘山,亦無可厚非。
而到了明朝時,當時整個大鵬半島唯一的官方機構,便是大鵬所城。相應的,官員乘船前往所城,或在所城南門前,亦可看到“狀如鵬舉”的排牙山。翻閱老檔案,“東莞縣東南XXX里有大鵬嶺,狀如飛鳥”,便將排牙山認為是前朝所記的“大鵬嶺”。
或者,在明朝時的大鵬人的記憶中,存在著一座與當時官方記載的大鵬山不同位置的老的大鵬山,而這個記憶一直延續到清朝,這種可能還是存在的。是不是有這種可能,在遷海之前,大鵬嶺是排牙山,老大鵬山是七娘山;遷海復界之后,大鵬山變成了七娘山,而原來在大鵬山之前的老大鵬山,就被“趕到”了大洋之中。
(以上關于大鵬山與老大鵬山的猜想并無史料支撐,純屬個人臆想,切勿當真)
言而總之,在清朝時,是同時存在大鵬山和老大鵬山,而大鵬山一般被認為是七娘山,而老大鵬山則是大鵬海上的某座島。
民國時期的大鵬山
以土生菌現在能接觸到檔案材料來看,當時的大鵬山,較大可能又“回到”了排牙山。在云南《民國日報》1937年7月13日一期載有《粵省府擬開大鵬灣為廣東空軍根據地,并建筑堅固炮臺增強防務,永戢盜風及免沿灣之受患,港當局對此極表贊同》一文,在“軍事家之觀察”一節中提到:“大鵬灣外人稱‘湃亞士灣’,又名大亞灣,若以整個港灣而言,則屬寶安及惠陽兩縣,當地有大鵬山,為兩縣之天然分界”。
從這篇報道來看,這個大鵬山便是寶惠兩縣的分界線——排牙山(當然,現在排牙山全屬深圳轄區)。
在1933年5月15日的廣州《民國日報》上,有一篇關于剿匪的報道,該報道稱,“駐惠陽第五區海軍司令參議蔡騰輝氏……近日探得大鵬灣附近之大鵬山佛子嶺與一帶股匪出沒,并飭調五區警隊,分途出發堵擊,前往助剿,以期從速消滅匪氛云?!?/p>
從該報道的具體情節來看,惠陽的五區警隊能出動剿匪,那就證明該地惠陽的警隊能管得到,那么此大鵬山非常大的可能是排牙山而非七娘山了。
當然,如果能找到佛子嶺在哪,那就更好了。可惜,土生菌問了幾個大鵬人,都表示沒聽過該地名。
土生土長的大鵬人怎么看?
在一些媒體關于本次爭論的報道中,均有列明的當地人的意見,“七是經走訪、訪談南澳辦事處相關社區負責同志、老年人協會會長等,均反饋七娘山地名屬祖上代代相傳,具有傳承意義。”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大鵬管理局也表示,“在對本地居民走訪中,多數訪談者也表達了對七娘山地名的支持意愿。此外,七娘山已成為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中知名徒步登山旅游名片,有利于促進大鵬新區建設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strong>
官方回復全文
土生菌也在今年年初時兩次去過大鵬,并咨詢了幾個當地人,無論是年老的還是年輕的,都表示七娘山之名他們祖輩是一直這樣叫下來的。而土生菌問他們是否聽過“大鵬山”之名,他們的答案都是“不知道”“沒聽過”。
有位龍岐村的本地人還提到一點,用本地話讀“大鵬城”和“大鵬山”的話,兩者是十分接近的,容易混淆。他們也十分反感一些支持七娘山“復名”大鵬山的理由,如“七娘山聽起來像‘凄涼山’”之類的,因為“七娘”和“凄涼”在本地話中并不諧音,“七”是入聲字,“凄”則是平聲字。
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大鵬人是反對七娘山改名的。
土生菌的碎碎念
土生菌認為,地名的更改,要遵循兩個原則,從舊、從本地人。從舊,七娘山之名早在明朝天順年間便已見諸史料,至今已有560年歷史;從本地人,絕大數大鵬人稱“七娘山”一直就是這么叫下來的,反而大鵬山他們很少聽過。從這兩個原則出發,七娘山是不應該改名大鵬山的。況且,在不同年代,大鵬山的指向也不同。
1977年《寶安縣地圖》上的七娘山
有人提到了前些年“陽臺山”改名的例子。實際上,七娘山和陽臺山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用一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陽臺山和羊臺山,就如同“蕭紅”和“肖紅”的關系,兩者是因為漢字簡化工程而造成的;七娘山和大鵬山,就如同“魯迅”和“周樹人”的關系(實際上大鵬山的問題更加復雜),是原名和常用名的區別。我們不能因為魯迅原名周樹人,就要求把所有的魯迅都寫成周樹人吧。
70年代衛星地圖中的七娘山和排牙山
其實,如果要讓市民群眾了解“大鵬山”與大鵬的關系,更好地辦法,是在七娘山(最好也包括排牙山)的各個登山口和頂峰,將關于七娘山和大鵬山的史料都列出來,讓市民群眾主動去了解去分析,而不是改名了事。
(原本土生菌是以為這篇文章2000字就能寫完,沒想到也快4000字了,再次聲明,本文僅是土生菌個人觀點)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4-02-22
2024-01-19
2023-12-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