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么一個常識問題,海上龐然大物“航母”的行進速度一般都是30節,或者30節左右,一般沒有超過33節的。
為何會有這樣一個規定呢?其實這正是世界上航母大國美國,經過多次實踐與考量,最終定下的一個參數,以后世界各國研制航母,基本上也都采用了這一標準,航速為30節/小時。
要知道,航母在海上的主要功能是作為海上的移動作戰平臺,其核心作用是搭載艦載機進行作戰。
因此,航母的航行速度對于艦載機的起飛與降落至關重要。如果航母的航速過慢,將會對艦載機的起降造成不小的困擾,甚至可能影響到作戰效能。
一般來講,航母上的甲板為300米,如果航母行進速度過慢,將會增加艦載機起飛的難度,甚至會影響到艦載機的安全。
如果航母的速度超過時速30節,那么隨著航速的加快,所遭遇的阻力也會非線性地增加。
經過多次試驗驗證,過高的航速確實也會對艦載機的順利起飛構成障礙。
這是因為,在高速航行時,甲板上的氣流會變得極為復雜,增加了艦載機起飛的難度。
同時,當航母航速過快時,甲板上的工作人員也很難正常開展工作。還有,一般航母行進時,還需要伴隨著其他各型艦船一同行動,過高的航速也會使得這些艦船難以跟隨。
因此,在經過反復科學的測算之后,美國將航母的航行速度限定在30節左右,最高也不會超過33節。
如果將30節的速度,換算到陸地上,差不多相當于55-60公里/小時,這對于10萬噸級的龐然大物來說,這一速度已經相當可觀了。
還有,在海上為何所有的艦船,包括航母在內的計時速度都采用的是“節”。
關于這一點,還有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
16世紀,歐洲的船舶運輸業正蓬勃發展,然而,一個令眾多航運商家倍感困擾的問題是缺乏統一的衡量單位來標記運輸成本。
后來一些富有智慧的船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
他們用繩子,將其平均等分并系上小球,然后將這條拴滿小球的繩子固定在船尾。
船在航行過程中,這些小球會隨著船的移動而逐漸展開,船員們則通過計算小球之間的距離來估算航行的距離和速度。
每兩個小球之間的那段距離,被船員們稱為“一節”。
最初,這一節僅代表繩子上的一段距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航運領域逐漸形成了統一的標準,1節為每小時航行一海里的距離,即1852米。
說到航母的速度,還有一個奇葩的事。
有一次,印度為了提高航母的速度,以達到炫耀的資本。當時印度建了一個小型的約2萬噸級的航母,安裝了多個鍋爐,想要改進提升航行速度。
但結果是,無論他們怎么測試,最高速度依然只能達到每小時51公里左右,即為時速28節。
因為速度一快,就會受到水的阻力和風的阻力的影響,只有30節左右才是最佳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