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3月17日,為了慶祝英國公使藍浦生外甥女安·菲普斯的生日,一群外國人從東便門騎馬前往佛手公主墳野餐。
“北京就是天堂……我生命中,再沒有比現在更快樂的時光。”1925年,美國婦人愛麗絲·格林·霍夫曼被北京征服了。霍夫曼夫人是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遠親,當時,她作為英國駐華公使羅納德夫婦的客人,正在北京度假。
霍夫曼夫人筆下的“天堂”,當然只是外國人居住的地方——東交民巷使館區。這塊占地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外交飛地,與真實的北京城隔著高高的圍墻和寬闊的草坪,仿佛一座與世隔絕的“堡壘”。
除了極少數公使,聚集此處的外交官和他們的客人,平日少有工作,每天都是無盡的空虛。他們的快樂源泉是雞尾酒、賽馬、郊游和俱樂部八卦,駐華生活儼然成了一次漫長的“北京假日”。一位第一次到北京的俄國外交官寫道:“他們遠離了過去熟悉的一切,平時也沒太多的事要做,便把生活變成了一場永不停歇的聚會……你會以為被派到中國的外交官們的唯一使命就是玩兒個痛快。”
在古老的北京城,這些外來者總能找到最愜意的享受,在天壇公園的百年古樹間騎馬遛彎兒,開車到西郊跑馬場賽馬抽獎,在城墻上的石塊和雜草間散步。從高墻上俯視時,大街小巷的乞丐和排泄物乃至殘忍的游刑似乎都消失了,他們眼中只有寧靜浪漫的古都。
英國公使藍浦生等人在石景山隆恩寺游玩。
每年初夏時節,去西山消夏是外國人的慣例。他們租下價格低廉的寺廟。白天,漫步在山間的蔥蔥郁郁中,盡情享受清爽空氣;夜晚,直接在涼爽的庭院里,伴著星光和誦經聲入眠。曾任意大利駐華公使的丹尼爾·瓦雷,這樣描述英國公使朱爾典在中國小廟的英式晚餐:“中國仆人們身著藍布衫,外罩紅緞馬甲,穿梭來去伺候著這位在露天吃飯的白頭紳士。他的面前擺著一張小桌,桌布精美,銀質刀叉和玻璃杯閃閃發亮。”
外國人在山間寺廟的小院里聚會暢飲,左側身穿馬甲的是中國仆人。
有了能干的中國仆人,似乎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外國人奢華野餐的地點:頤和園的石舫、佛手公主墳的供桌、永樂皇帝長陵附近的空地……一位英國參贊的夫人莫莉,竟然記述了在北戴河海邊巖石上的一次野餐:“他們給我們拿來了雞尾酒、醬汁餅子還有櫻桃白蘭地,我們披著毛巾坐在巖石上吃。”
1930年代,一群外國人在頤和園清晏舫上吃西餐。
外國人正在佛手公主墳野餐,寶頂前的供桌上擺滿了餐食。
野餐完畢,外國人在佛手公主墳院中游戲運動。
早在1900年代初,北戴河已經是外國人情有獨鐘的避暑勝地。據曾任英國使館二等秘書的嘉奈特描述,那時一位俄國公使的太太總是穿著她最時髦的衣服,坐在四人抬的轎子上,在仆人們的前呼后擁下,一路招搖至海邊。
1933年,一名外國婦人在山路上坐著轎子。
游過北戴河、訪過十三陵、看過西山的日落,郊游歸來的外國人回到東交民巷,等待他們的還有一場接一場的聚會。有時,同樣的一群人,一個小時前剛在英國公使的宴會上聊過八卦,一個小時后就到日本公使館赴宴。時間長了,普通的聚會和八卦已經無法引起大家的興致,英國作家茱莉亞·博伊德在《消逝在東交民巷的那些日子》一書中寫道:“外國人只得依賴其他追求來賦予他們生活的意義——性和馬。”最離譜的是一個名叫普任迪斯的美國牙醫,他平時專為使館區的外國權貴看牙。為了尋求刺激,普任迪斯竟辦了一個“西山天體營”,這就是姜文電影《邪不壓正》里“香山天體營”的歷史原型。
賽馬是外國人主要的娛樂活動之一,圖為1932年至1933年間的春季賽馬。
一戰爆發后,這些旅居北京的外國人沒有放棄他們的社交生活。唯一的麻煩是,中立國代表舉辦宴會時,必須籌備兩場,一場邀請協約國,一場招待同盟國。然而,紙醉金迷的“北京假日”終將結束,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次日,東交民巷被日軍占領。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軍昂首闊步,走過了東交民巷。
文 | 楊麗娟
圖 |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圖書館特別收藏提供
編輯 | 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