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在傳世文物當中,有著大量衣著各異、形態不一的玉雕童子。考古發現的材料中卻沒有出土玉雕童子,而古文獻中也很少有關于琢制玉雕童子的記載。因此,鑒定這些玉雕作品也存在一定的困難。然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批古代玉雕童子,其中有一組確實是屬于宋元時代的作品。通過研究這組玉雕作品,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玉雕童子的制造歷史,并推動鑒定工作的開展。
對于這組童子的制作年代的確定,由于缺少科學發掘的同類作品作佐證,只能依靠繪畫、雕塑、瓷器和現有的玉器的時代特征來綜合考察鑒定。經過鑒定,初步確定這組童子分別是屬于宋、遼金和元時代的作品。同時,在各個時代中,這些作品又可以進一步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宋代玉雕童子
第一類為仿唐代飛天童子,例如青玉披帛童子,長5.2厘米,寬3.8厘米,厚1.3厘米。童子身穿交領長衫,肥褲腿,呈側臥狀,一腿伸直,另一腿后踢,左臂曲于胸前,右臂插于腰際,雙手持長披帛,彎轉飄繞于上體,形似唐代玉雕飛天。過去,曾有人視此件為唐代作品,主要依據是它的布局與唐代玉雕飛天相同。但是把它同唐代玉雕飛天認真比較,則能看出它并不具備唐代玉雕飛天的特點。唐代玉雕飛天的基本特點是:①臉形較胖;②上身多為裸體;③衣褶多而長,呈弧狀,有些還裹在身上;④身旁綴以三岐云。近年來,東北地區發現了金代石雕飛天,說明飛天類作品在唐以后仍廣為流行,不過藝術風格已有改變。同時,金代石雕飛天的發現,給我們提供了鑒別同類藝術品的重要依據。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這件青玉披帛童子,既不具備以上列舉的唐代飛天的特點,也不同于金代的飛天人物造型,其刀法古拙,沁色深重,觀其形制,去唐不遠,確定為宋代應是無疑的。
圖一宋仿唐代飛天童子長5.2厘米,寬3.8厘米,厚1.3厘米青玉質,通身有褐色沁。為圓雕,作側臥狀披帛童子。童子大眼直鼻,額頂留發髻。倒八字眉,上身穿交領長衫,下著肥腿褲,雙手持飄繞長披帛,一腿直伸,另一腿略翹起,形似飛天。
第二類為攀枝童子,例如白玉攀枝童子,白玉質,有褐色沁斑,施圓雕技法。童子頭頂留發一撮,臉較平,三環式開臉,眼、鼻、嘴凸起。肩部有一披風,長帶結于背后。赤膊,手腕帶鐲,雙手攀一枝。枝在童子頭部分杈,長杈后彎,一長葉自童子后背垂下,夾入腿間,彎于臀下。在宋代,童子攀枝作為一種吉祥題材,已普遍應用于藝術品中,生活中亦有仿行。
第三類為行走童子,例如白玉行走童子,童子后腦極大,向后呈橢圓狀,頭頂雙發辮分向左右。一手橫于胸前,另一手于身后持一球狀物。身向前傾,穿無領對襟衣,敞胸,背后結一繩結,外衣刻有“*”形紋,細袖。手只有形,并用幾道簡單的陰線表示手指。肥腿褲,褲飾“”形斜方格錦紋。兩腿一前一后如奔走狀。這類作品,宋代較多,一般童子手中都拿有玩具,以持球為常見。這件童子的頭形,上半部大,下半部小,顱頂圓而后腦凸出,頭型與1958年鎮江出土的宋代泥塑童子相同。所穿寬邊對襟敞胸衣,在宋代瓷器童子圖案中亦屬多見。據此,這件玉雕童子定為宋代作品,似不會有什么問題。據文獻記載,打球本是宋代軍中游戲,后又發展到民間,且為兒童所喜愛。宋代民間的踢球活動,在宋代文人筆記中有所記載。宋人畫有拍球圖,《事林廣記》中畫有元人踢球圖。由圖而知,當時的球面是用幾塊皮子縫制的。傳世宋代玉雕童子所持的多是這種球。
第四類為執荷童子,例如白玉執荷童子,高7.2厘米,寬2.8厘米,寬邊對襟衣,衣上飾“”形斜方格錦紋,細袖。手似帶鐲,腹前結帶,帶飄向身后。大肥腿褲,下露雙腳,手舉荷花于頭頂,荷葉上有細線葉脈。
圖二宋白玉執荷童子高7.2厘米,寬2.8厘米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著細袖衫、肥褲,外罩一長馬甲,馬甲上刻方格“米”字紋。童子頭向左側,露右耳,雙手舉蓮花一枝,花朵置于頭頂。五官表現簡單,以少量的短弧線表示衣紋。衣、褲、馬甲等裝束在同類作品中多有出現。
宋代玉雕持荷童子很多,這與流傳的佛教故事“鹿母蓮花生子”有關,也是當時社會生活在玉雕藝術中的反映。據文獻記載,北宋都城汴梁有七夕前后折荷花、荷葉的習俗:“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又少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東京夢華錄》卷八)這一時俗到南宋時僅見于兒童:“市井兒童手執新荷效摩羅之狀。”(《夢粱錄·七夕》)“小兒女多衣,荷葉半臂,手執荷葉,效顰摩羅。”(《武林舊事·占巧》)據此可知,玉雕童子手執荷花,正是這一時俗在藝術作品中的反映。
宋以后,歷代玉匠仿效這一題材,制作了許多玉雕執荷童子。在不了解宋代童子雕琢特點的情況下,用鑒別荷葉、荷花的方法,能較準確地從眾多的玉雕童子中鑒選出宋代作品。1974年,浙江衢州出土了一件宋代玉雕荷葉杯,此杯提供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南宋玉雕荷葉、荷花紋飾特點:①杯為荷葉形,杯內荷葉脈絡由單陰線構成,呈傘狀直線向外放射,至頂端分出短直線杈。②杯柄雕成折合荷葉形,狀如蚌殼,邊緣呈齒狀。葉脈由單陰弧線刻成,自中心向外放射。③荷花花心較大,如蓮蓬狀。這三個特點,在宋代其他玉器和瓷器中也表現得很突出,所以可作為鑒別宋代玉雕的重要依據。上面列舉的白玉執荷童子,依據荷花童子的衣著特點,可定為宋代作品。
第五類為舞蹈童子,例如白玉練武童子,高5.5厘米,寬3.2厘米,圓臉,方鼻,額頂一撮發,腦后長發。穿圓領衣、肥褲。右手上舉于頭側,左手握拳抱于腰際,左腿前彎,右腿于左腿下踢出。這件作品,在開臉、衣褶處理及雕琢方法上同前四類風格一致,無疑也是宋代作品。作品刻畫的童子練武動作,可能是當時戲劇舞蹈中的動作。宋代,童子戲和童子舞很流行,《都城紀勝》等書中多有記載。目前出土的宋代泥塑舞童已為數不少,玉雕中有這類作品是很自然的。
圖三白玉練武童子青白玉質,有綹及褐色沁。人物身著寬敞衣服,頭戴長帽,面帶微笑,作奔跑舞動狀。人物刻畫簡潔,生動傳神,類似宋元書畫中的嬰戲圖。
二、遼金玉雕童子
這組玉雕童子中具有較鮮明的遼金時代特征的作品,僅有騎鵝童子一類。例如青玉騎鵝童子,高5.4厘米,寬3.3厘米,玉質已沁成土黃色,局部呈褐色。童子穿圓領衣,衣褶長而微曲,用陰線雕出,窄袖。童子騎于鵝背,雙腿屈于鵝身兩側。腦頂部無發,額頭兩綹長發分向左右,自耳背垂下幾抵于肩。所騎之鵝,曲頸,垂頭,長喙貼于頸。童子右手持花一枝,扛于肩上,花為四瓣形,邊緣呈齒狀,大花心。作品沁色深重,可見制造年代久遠。鵝的雕法與金代玉雕春水玉鶻捉鵝的風格相同,其時代當不晚于金。又童子的發式與庫倫一號遼墓壁畫中契丹人的發式相同,因而很可能是遼代作品。
圖四遼金騎鵝童子白玉質,有黑褐色沁。人物體態豐滿,手持一個蓮蓬,騎在鵝背之上,神態自然,造型簡潔樸實。
三、元代玉雕童子
元代作品很多,現選擇三件有代表性的不同類型的作品介紹如下:
第一件為戲傀儡童子,高6.5厘米,寬5厘米。鏤雕山石,山石背面玉質極白,中心部位雕浮云一朵。山石前有樹一棵,細枝大葉,結有十果,果上各有一陰刻“十”字。樹干利用玉皮原有黃色巧作而成。樹下二童子,左邊一童子穿對襟寬邊外衣,敞胸,跨下一玩具馬頭,右手揚鞭,雙髻結于兩耳之上,小嘴,楔形鼻。右側一童子亦穿寬邊對襟衣,敞胸,一足踏地,另一足抬起。左手執一傀儡。傀儡起源很早,宋代傀儡戲已相當流行。
這件玉器背面所刻云紋有鮮明的元代風格,玉表面多留玉皮顏色,亦為元代玉器的特征。尤其明顯的是樹上果子表面都刻有“十”字,與金元時代某些玉器上松球的雕法相同,因而該作品宜定為元代制作,當然也不排除其時代早于元代的可能性。另外,童子所跨的玩具馬頭,一般后面接有輪子,馬身則不易見到,這種玩具在元代已出現。
第二件為白玉行走童子,高7厘米,寬3.5厘米,鼻略呈三角形,頭頂三綹發,一綹居中,兩綹分向兩邊。短頸,身穿無領對襟衣,敞胸,上衣飾“*”形紋,肥褲腿,一長帶自腰部拖下。兩腿一前一后呈行走狀,手帶鐲,細袖,袖口同手一樣粗,一手胸前扶襟,另一手舉鞭,鞭甩于腦后。《蒙韃備錄》記載元人發式:“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國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在囟門者稍長則剪之,兩下者總小角,垂于肩上。”鄭所南《心史大義略敘》解釋:“三搭者,環剃去頂上一彎頭發,剪短散垂。”這件玉雕童子衣著及雕法同前面所舉宋代童子相似而略有變化,發式與所謂小兒三搭頭近似,因而應定為元代作品。
第三件為白玉系帶童子,高4.1厘米,寬2厘米,褐色沁。直鼻、小嘴、腦后兩撮發,頭頂一撮發,發上有一陰刻“十”字。身穿長袍,腰系長帶,腰帶之身后部分有五節,似帶板,腹前打結。袍兩側下擺向后卷,并有螺旋形陰刻飾線,細袖。腕部似帶鐲,右手置胸前,左手持瓶(又似葫蘆)舉于腦側,瓶口向下噴出云霧,云霧呈重疊“人”字狀,兩端向外翻卷。這件作品保留了大量宋代藝術風格,尤其云紋酷似宋、金時代工藝品的裝飾云紋,但袍后所飾螺旋線同元代龍螭所飾紋飾相同,發頂的十字紋及發式則更接近于元代,當為元代早期作品。
圖五元玉持花童子寬3.5厘米,高7厘米玉料青白色,間有褐沁。童子圓雕,身穿短衫,一手持花,一手托罐,雙腿交迭,面帶微笑,發髻中分。
玉雕童子流行的社會背景
宋元時期玉雕童子種類之多,反映的生活面之廣是前所未有的。除前面列舉的幾種之外,尚有架鷹、蹴鞠、博古等題材的多種玉雕童子。這類玉雕制品的流行有它的社會背景:
第一,工藝品向市俗化方向發展。宋統一全國后,結束了自唐中葉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出現了全面復興、繁榮的新形勢。由于工商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城市經濟的空前繁榮,市民階層不斷擴大,消費需求日益增長,這一變化反映到藝術領域,便是民間藝術的迅速發展,工藝品的制作向市俗化的方向發展。
唐以前的工藝美術,多以帝王顯貴和地主為服務對象。至唐代這種現象已有所改變,但直接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仍很少。到了宋代,市民階層的消費水平在數量和質量上不斷提高,特別是對各種工藝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宋代許多工藝品就是專門為市民階層生產的。《東京夢華錄》記北宋都城汴梁“及州橋之西……紙畫兒亦在彼處,行販不絕”,“及有使漆、打釵環、荷大斧斫柴,換扇子柄……舉意皆在目前”。《武林舊事·小經濟》記當時杭州小商品中有“紙畫兒、扇牌兒、印色兒、諸般兒、屋頭掛屏、剪鏇花樣、轉鴿鈴、風箏……”等各色工藝品,其中許多是專門為市民生產的。玉雕童子中執球、執荷、行走等題材的出現,就是當時工藝品向市俗化發展的一種表現。
第二,童子題材在藝術品中廣泛采用。在工藝美術向市俗化發展的過程中,童子題材因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特別是它所表現的生動、活潑、吉祥、喜慶的審美情趣,不僅為廣大的市民階層所欣賞和喜愛,而且亦為上層社會所接受。因而,童子題材的各類藝術品,日漸擁有廣闊的市場。
宋元時期,工藝美術創作以童子作題材的已相當普遍,如宋人李嵩的名作《貨郎圖》,逼真地描繪了一組觀看、爭購玩具的童子。宋人《鬧學圖》則以洗煉的筆法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學校里頑童鬧學的情景。宋瓷中更出現了大量以童子為紋飾或造型的器皿,而泥塑童子、金質童子、玉雕童子等也應運而生。童子題材的作品不僅流行于市,而且出現在宮廷服飾上。《宋史·輿服志》載:“……宋制尤詳,有玉有金……各有等差。玉帶不許施于公服。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其制有……荔枝、師蠻、戲童、海捷、寶藏……”
童子題材作品中引人注目的是磨喝樂的制造。《東京夢華錄·七夕》記北宋都城汴梁:“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值數千者,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其注引金盈之《醉翁談錄》四:“京師是日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之"摩羅"。”
隨著磨喝樂制作數量的增加,做工也更為精致,不僅裝潢貴重華麗,材料選擇也更加講究。有些一改泥塑土偶的原形,采用金、玉、象牙等貴重材料制作。塑賣磨喝樂的習俗,從民間發展到內廷,作品從泥塑發展到用金、玉、象牙等雕制,從而推動了工藝品生產大量采用童子題材。
玉雕童子的制造特點及鑒別方法
宋元時期不論瓷塑、泥塑還是金玉雕制童子,皆具清新活潑的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它與周秦漢唐的雕塑作品迥然不同,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宋元時期的玉雕童子,雕法一般比較簡單,五官、手指、衣紋多用簡單陰線勾出,直線、弧線運用較多,不見溝狀線。童子各部位具體特點如下:
1.法式
宋代玉童有發式
(1)頭頂一撮發,似短纓,用細密陰刻線表示,線條雕刻有力,粗細得當;
(2)頭頂有兩撮頭發分向左右兩側;
(3)頭頂有兩短辮分向兩側,后腦留發或不留發。
遼代玉童頭發式
遼代玉童頭頂無發,前額頂部有兩綹長發向兩側分開。
元代玉童頭發式
元代玉童發式或為一撮于頭頂,或頭頂一撮發,兩旁又各一撮。有些頭頂的頭發上有一陰刻“十”字,有些發上有一陰刻“”形線。
2.眉
細陰線刻成,長短不一。有些短且呈“八”字狀,有些眉毛細長并與鼻相連接。
青玉質,微有紅褐色沁。玉雕呈片狀略圓,中間雕一個行走的童子,身著花格寬衣,神態真實、自然。人物周圍鏤雕花卉紋。
3.鼻形
雕法簡單,大致有以下幾種:
(1)直鼻,似短棒隆起,鼻頭與鼻梁同高,鼻頭略圓;
(2)楔形鼻,上端窄下端寬,由額頭起自然通下,無明顯鼻翼;
(3)凸鼻頭,鼻頭凸起,稍圓,鼻梁略低于鼻頭,鼻翼不明顯。
4.五官
五官結構較簡單,但形式頗多,有以下十余種:
(1)用陰線刻出眉與鼻形,鼻上端與眉相連,連接處用陰線刻弧線表示眼。嘴部雕一橢圓形圈,中間凸起,凸起處中部雕一橫線;
(2)眉、鼻、眼與“(1)”同,嘴部略有變化,嘴與鼻同寬,鼻與嘴唇間剔下;
(3)眉、鼻、眼、嘴與“(1)”同,眉上有兩道短陰刻線,呈“八”字形;
(4)眉與鼻相連,上下眼皮用兩道陰刻線表示,中間凸起眼珠。陰刻橢圓圈凸起嘴,上下嘴唇間有一陰刻線;
(5)眉與鼻相連,兩道陰刻線表示上下眼皮。嘴與鼻同寬,嘴角與鼻翼為同一條線刻成,嘴唇與鼻間剔平。此種形式僅見于元代;
(6)眉、鼻、嘴與“(4)”同,雙眼為兩個橢圓形圈,兩眼眼角引出短陰刻線;
(7)雙眼及嘴部為三個凹下環形區,區內中部凸起,其上有一陰刻短線,分別表爪眼和嘴。“八”字形短眉;
(8)雙眼及嘴部為三個環形區,三區交接處凸起鼻子,雕法與“(7)”略有不同;
(9)橢圓形雙眼,楔形鼻,嘴僅為一弧線,此種雕法見于元代;
(10)橢圓形雙眼,單陰線雕側形鼻,嘴的輪廓線與鼻翼線相接;
(11)開臉較為復雜,眉眼用線條較多;
(12)用雙曲線表示眉、鼻、面頰,小圓圈眼,陰線刻眼角,嘴用兩道陰線表示。見于金代;
(13)眉一端與鼻相連,另一端與外眼角相連,不封閉圓形眼,嘴部亦為環形。
5.上衣種類
(1)背心。《西湖老人繁勝錄》記:“御街撲賣磨羅,多著乾紅背心……。”穿背心的童子一般手上都帶鐲;
(2)交領或圓領短衣,窄袖,衣褶用幾道簡練的陰刻線表示。手部刻畫簡單,寬窄與袖齊。手與衣袖相接處有兩道陰刻線,似為鐲。衣上帶有“*”形或斜方格錦紋;
(3)對襟敞胸衣,不系紐扣,衣下擺向兩側分開;
(4)長袍。
6.褲
一般褲腿較肥大,有的飾有“*”形紋,褶極簡練。有兩種雕法,一種為短粗直線(多為三道),另一種為長曲線。
7.所執荷葉
同明清執荷童子比較,荷葉有以下幾個時代特點:
(1)花、葉較多,荷枝多用鉆孔法鏤雕;
(2)荷葉邊緣如齒,葉脈細且長,少分杈;
(3)折合的荷葉如微開的蚌殼,張開的荷葉邊緣一般分四部分,但不如四瓣海棠式明顯;
(4)花心較大,為蓮蓬式,花瓣層次較大,其上刻有陰線脈。
傳世的玉雕童子鑒定方法,目前仍需進一步探索,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組宋元時代的玉雕童子,在制作方法和藝術構成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有助于鑒定年代的新材料。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注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