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幾年的ESI全球學科排名中,國內高校表現持續搶眼,并且不斷有高校刷新記錄。在最新一期的ESI中,重慶大學工程學首次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成為西南地區首個完成這一壯舉的高校。
毫無疑問,這是重大多年來強化學科建設、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成果,也是重大作為“工科見長”院校的又一強有力證明。
重慶大學
工程學進入ESI前萬分之一
衡量一所大學的辦學和科研實力,有很多種方式,除了各大“世界大學排名”之外,ESI也被當作是目前評價各大高校或學術機構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權威指標工具之一。大體而言,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是優秀學科,進入前1‰的學科是一流學科,能進前萬分之一的學科則是頂尖學科。
2024年之前,大陸有17所高校的29個學科進入ESI前萬分之一。不過,這些學科主要集中在國科大、清華、浙大、中科大等強校,西南地區是在2024年3月的排名中,由重大的工程學首開紀錄。
ESI的學科分布體系與國內設置有所差異,所謂的“工程學”,涵蓋了國內“工學”門類的大部分一級學科。在重大辦學體系中,“工程學”則涵蓋了土木、機電、計算機、通信、電氣等16個學院的22個一級學科。
重大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
這些學科,恰恰是重大的優勢學科。重大的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三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是重大最具實力的學科。此外,機械工程、土木工程、礦業工程、化學工程、儀器科學、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能源科學與工程等9個工學類學科,則紛紛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全球前50。
由這些“主力”學科構成的“工程學”,首次進入ESI前萬分之一,是重大學科建設的突破,同時也在情理之中,是重大多年來專注工科建設的必然結果。
重大校內一景
重慶大學百年磨一劍
作為重慶最好的大學,也是整個西南地區辦學實力最雄厚的高校之一,重大為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高水平人才。一直以來,重大在“985高校”中的存在感比較弱,基本處于“中下游”的位置。
確實,如果要論綜合實力,重大在國內高校算不上頂尖,不過,要論“工科”實力的話,重大就不遑多讓了。重大在工科上的實力為何如此突出?這就要追溯到重大的辦學歷程上了。
重大創辦于1929年,建校之初僅設立文理預科班,到1942年才逐漸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辦學最初那些年,由于重慶還隸屬于四川省,“重大”的建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還曾經在抗戰期間“讓位”于當時的中央大學。
不過,重大從來都是不甘落寞的,即使幾經演變,甚至被“停止辦學”,依然能在艱難中匍匐前行。
建國之后,重大合并了“西南石油工業專科學校”,后來在“全國院系大調整”中,又將文、理、商、法、醫五個學院悉數調出,基本確定了“工科”院校的屬性。1989年,重大成為全國16所工科重點大學科技工作研討會成員,足見其在工科領域的地位和實力。
直到2000年4月,重大與當時的重慶建筑大學、重慶建筑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了新的重慶大學,其工科實力“如虎添翼”。
重大一角
進入21世紀以來,重大循著“工科”的路徑,發展優勢學科,在進一步強化學科優勢的同時,積極探尋多學科協同發展之路。
目前,重大的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3個學科進入前1‰,而進入前1%的學科則達到了15個,其中也大部分是“工科類”學科。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重大有3個學科獲評A類(A-):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工程;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土木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14個學科獲評B+。在這些強勢學科中,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3個學科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在目前國家大力推進的“雙一流”工程中,重大憑借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3個學科入圍,成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實力擔當。
重大優勢學科
圍繞這些優勢學科,重大聚攏高端人才,打造頂尖科研平臺,引領學科發展前沿。
重大人才薈萃,匯聚了包括9位院士在內的國家級人才298人次,打造了高端裝備機械傳動全國重點實驗室、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端裝備鑄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特種化學電源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重大科研平臺,成為進軍學術前沿的神兵利器。
重大校內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今天的重大,設7個學部35個學院,以工科見長,11個學科門類協調發展,有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子,在這里求學和成才,3200余名教師在這里分享知識和探究學問。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推進,重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的道路上必定會結出更多碩果。
打造一流學科高峰,重大以機械、電氣、土木三個“雙一流”學科為先導,在做大做強工學學科的同時,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布局建設流體與生物數學、“人工智能+”、量子材料與器件、生物建造技術等前沿交叉學科平臺,著力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
除了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外,重大還在加速創建重慶大學科學中心,主導重慶第一個國家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以及教育部集成攻關大平臺、空間太陽能電站等,逐步推動高端創新平臺集群成勢。
要知道,國家大科學裝置一直都是科研實力的集中體現。超瞬態實驗大科學裝置將建設“超瞬態電子顯微鏡集群”,是以重大自主研發的世界首套超瞬態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鏡等尖端裝備為核心的綜合化、集成化電子顯微平臺,預計2024年年底建成,屆時將成為重大乃至西南地區科研實力的“扛把子”。
超瞬態實驗裝置效果圖
第二輪“雙一流”以來,重大新增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各類國家級人才143人,其人才號召力可見一斑。相信,隨著領軍人才的聚集和尖端科研平臺的建成,在重大百年校慶的時候,我們必定能看到一個實力更加強大的綜合性院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