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6日的深夜,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所屬的兩支王牌部隊:第38軍和第39軍,奉命自湘西南的武岡地區出動,以隱密行程開始對桂西北實施戰役穿插。
人民解放軍消滅桂系軍事集團的“廣西戰役”,也因此奏響了序曲,就在10萬精兵即將入桂之際,兵團政委莫文驊卻犯了難。
莫文驊中將
原來,就在第十三兵團大舉進軍廣西的前夕,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副司令員彭明治相繼調離,前往北京報到后奔赴新的工作崗位:
程子華司令員調任山西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而彭明治副司令員則調任新中國的駐波蘭大使,雙雙離開前線的兵團司令部。
兵團政委莫文驊后來回憶說:“兵團所到之處要出安民告示,發布公告,兵團沒有司令員,是個缺憾”。
于是莫政委給武漢的野司發報,請求解決這一實際問題,不久野司回電:任命兵團副司令員黃永勝為第十三兵團代司令員,全權指揮該兵團在廣西戰役期間的作戰行動。
這是四野殲滅大陸殘敵的最后一戰,也肯定是開國將軍們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在如此關鍵時刻,程子華司令員為何突然被調離呢?
程子華司令員
一、中央蘇區來的紅25軍軍長。
1905年6月20日,程子華將軍出生在山西省運城市的解州鎮,父親姓蘇,他是蘇家的第四個兒子。
只因蘇家非常貧寒,且兄弟姊妹又太多,于是將第四子自幼過繼給姨母家,因此才改姓程,最初的名字叫程世杰。
1922年程世杰考入閻錫山所辦的“太原國民師范”,在校期間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1926年秘密入黨,隨后南下投考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1927年汪精衛也叛變革命時,武漢分校整體上被張發奎改編為第二方面軍教導團。
這個教導團是我黨基本掌握的,曾經坐船東下準備參加南昌起義,不幸在九江被張發奎扣留繳械。
紅軍時期的程子華
程世杰和幾位同志秘密逃出,輾轉到上海尋找黨組織,好容易取得聯系后,又被告知南昌起義部隊已經南下,于是再一路趕往廣東,最終成功地參加了廣州起義。
起義失敗后,程世杰跟隨起義軍余部在海陸豐地區打游擊,作戰勇敢,作風頑強,期間在戰斗中左手重傷,留下終身殘疾。
在養傷期間,由于屢遭反動軍警搜捕,且又與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程世杰決定撤離廣東只身北上,先回到家鄉,后潛入軍閥岳維峻的部隊棲身。
岳維峻部原屬馮玉祥的國民軍系統,后來投蔣,也不咋受待見,可謂雜牌中的雜牌。
程世杰隱蔽在岳維峻新編第1師的孟宗魯營,當了一名副官,而該營副營長周凱、政治教官張維琛、書記趙品山等人都是地下黨員,程世杰在這里意外地接上了組織關系,期間改名程子華。
1929年12月,程子華等同志組織五個連的部隊在湖北大冶舉行起義,史稱“大冶兵暴”,被黨中央譽為“模范式的兵變”,起義部隊被改編為紅五縱隊第二支隊,由程子華任支隊長。
這個紅五縱隊后來擴編為紅八軍,再與紅五軍共同組建為紅三軍團,因此就歷史脈絡來說,程子華其實是彭總的老部下。
1930年夏,在江西瑞昌的攻城作戰中,程子華身負重傷,被迫離隊赴上海治療,遺憾地離開了老部隊。
直到1931年初才返回中央蘇區,被分配到紅35軍當團長,后歷任師長、師政委等職務,所以程子華的革命資歷是非常深厚的,參加了第二次到第五次的“反圍剿”作戰。
而就在長征前夕的1934年6月,他突然接到了新的任務,一個改變程子華將軍革命軌跡的任務。
當時紅四方面軍主力已經撤出鄂豫皖蘇區,留下來的紅25軍在敵人優勢兵力的圍攻下,形勢非常嚴峻,部隊只剩下4000余人,根據地也在不斷縮小。
鄂豫皖省委為此兩次打報告,請中央派遣有力軍事干部,周恩來經過認真考慮和挑選,決定派程子華前往鄂豫皖,并親自找他談了話。
就這樣,程子華離開中央紅軍的部隊,一路跋涉到達鄂豫皖蘇區。
在鄂豫皖省委的會議上,紅25軍軍長徐海東主動提出,請江西蘇區來的程子華當軍長,而他自己甘當副軍長,程子華忙說不行:“周副主席讓我來做參謀長,我就做參謀長,不當軍長”。
省委經過認真研究后認為,程子華是黃埔分校的畢業生,在中央蘇區就當過師長、師政委,軍政素質雙優,最終還是決定由他來當紅25軍的軍長,吳煥先任政委,徐海東任副軍長。
徐海東
二、第一次調動:錯失八路軍旅政委職務。
1934年冬,紅25軍單獨長征開始北上,一路血戰挺進陜南和陜北,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和副軍長徐海東全都身先士卒,隊伍堅不可摧。
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紅25軍的靈魂人物和最高領導,其實是吳煥先烈士。
因為紅軍時期政委是擁有“最后決定權”的,況且程子華初來乍到,對紅25軍的內部其實并不熟悉。
令人扼腕的是,吳煥先政委不幸在戰斗中英勇犧牲,紅25軍是由程子華和徐海東率領到達陜北的,之后與陜北地方紅軍紅26軍、紅27軍合編,組建了紅十五軍團。
期間程子華接替了吳煥先的位置,出任軍團政委,而徐海東則轉任軍團長、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
這次合編,也造成了一個歷史事實:紅25軍和陜北地方紅軍,構成了新的“陜北系統”。
吳煥先烈士
要特別注意一個知識點,陜北紅軍當時的軍委成員包括程子華、徐海東和戴季英,卻沒有劉志丹的名字。
而在中央紅軍到來之前,陜北地區也受錯誤路線的影響進行了“肅反”,劉志丹、高崗等人差點被錯殺。
作為軍團政委和軍委委員,程子華對此肯定是要負一些領導責任的,在回憶錄中他也沒有回避錯誤。
中央紅軍“陜甘支隊”到達陜北后,恢復紅一軍團的番號,與紅十五軍團合編后再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
重建的紅一方面軍,當然也就是1937年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時,精銳主力第115師的基本盤。
當時紅一軍團整編為第343旅,由于軍團長林彪已經出任115師師長,所以旅長為陳光、蕭華不久出任政委。
紅十五軍團則整編為115師第344旅,軍團長徐海東理所當然出任旅長,但是軍團政委程子華卻沒有依例擔任旅政委,而是換成了黃克誠。
徐海東
軍史中給出的理由,是程子華由于“健康原因”正在延安休養,因此未能在八路軍初編時任職。
這個理由其實不太成立,因為程子華1937年9月即履任新職: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戰動總會”)人民武裝部長和高級黨團書記。
說白了就是負責搞閻錫山的統戰工作,而這次工作調動,其中可能有程子華是山西人的因素,但是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彼時進行了對陜北“肅反”的第一次審查,在沒有作出結論之前,程子華的軍職肯定受到影響。
這一次工作變動,對程子華的軍旅生涯影響是很大的,如果他正常出任344旅的旅政委,后來徐海東因病療養時,程子華很有可能接手旅長職務,因為他本就是軍事干部,那么就將成為我軍一個“山頭”的領軍人物。
右二是程子華
三、成為東北野戰軍的兵團首長。
抗日戰爭勝利后,程子華于1945年10月調任冀察熱遼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該軍區原屬晉察冀軍區領導,是連接關內外的重要戰略區,位置極為關鍵,程子華也終于成為一個戰略區的一號首長。
然而1947年4月20日,中央根據戰爭形勢的變化,又指示冀熱遼軍區及所屬部隊共8萬余人,整體上劃歸東北軍區、東北民主聯軍建制。
從此,程子華將軍成為林彪的直接下級,同時也成為高崗的下級,前者問題不大,后者就有些尷尬了。
需要說明的是,程子華任司令員兼政委的冀察熱遼軍區,為東北野戰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大貢獻。
該軍區曾經走出了東野三個主力縱隊:第8縱隊、第9縱隊和第11縱隊,也就是未來第四野戰軍的第45軍、第46軍、48軍,幾占野戰軍四分之一的力量。
程子華
冀察熱遼部隊整體上轉隸東北軍區的1947年10月,東北民主聯軍正式組建兩個前方指揮所,即原遼東軍區司令部改制的第一前方指揮所(蕭勁光任司令員)、原冀察熱遼軍區改制的第二前方指揮所(程子華任司令員)。
這兩個前方指揮所也就是東野第一、第二兵團的前身,因此程子華是東北野戰軍最早的兵團級首長之一。
1948年遼沈戰役期間,第二兵團部統一指揮第4縱隊、第11縱隊和兩個熱河獨立師,實施了塔山阻擊戰,所以我軍整個塔山戰役的最高指揮員,當然是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將軍。
在他的率領下,阻擊部隊死死守住了塔山防線,為東野主力順利攻克錦州立下汗馬功勞。
大決戰里面最經典的臺詞,當然就是那句:“告訴程子華,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
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后,為揪住和消滅華北的傅作義集團,中央命令東北野戰軍必須提前入關,而屯兵于熱河與遼西地區的原塔山阻擊部隊,當然是距離關內最近的兵團,于是再以第二兵團部、4縱、11縱組成東野南下的“先遣兵團”,以程子華為司令員。
東野先遣兵團自冷口、南口等地越過長城,秘密插向平(北平)張(張家口)公路線,戰役目標是配合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截殲傅作義的王牌第35軍,同時截斷北平之敵的任何增援企圖。
這一作戰行動是必須秘密進行的,以免驚動傅作義和35軍,畢竟東野主力入關尚需一些時間。
四、不必過度解讀密云之戰。
東野先遣兵團路過密云縣城時,考慮到守敵數量很少,也為了方便輜重渡河,11縱請示兵團部以后,決定以后衛師攻取密云,來一個順手牽羊。
結果打了一天沒有攻下來,原來是敵精銳第13軍的一部剛剛收縮進密云,使守敵達到了8000人以上,且城高壕深易守難攻。
第11縱隊只好再抽兵一個師回頭參戰,再經一日猛攻,終于拿下密云,但是也帶來了兩個嚴重后果:一是打草驚蛇,暴露了東野秘密入關的行動;二是耽誤了先遣兵團主力切斷平張線的規定時間。
密云失守消息傳來,傅作義判斷確實是東野大軍已經入關后,火速命令郭景云第35軍逃回北平,第35軍是完全摩托化,而奉命前往平張線截殲的華北第二兵團主力又尚未趕到,若非12旅拼死阻擊,差點就讓35軍溜回北平。
主席因此大怒,迭電批評東野司令部、先遣兵團司令部和第11縱隊的擅自行動,暴露了戰役企圖,差點讓誘殲35軍的計劃功虧一簣。
程子華
程子華司令員當然肯定也受到了軍委和野司首長的批評,許多軍史文章也將密云之戰,解讀為程子華從此不受重用和錯失大將軍銜的主因。
這顯然是非常錯誤的理解,既缺乏軍事常識,也完全低估了偉人的胸懷。
須知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各級指揮員出錯的事件難免發生,因一次戰役或者戰斗的失利(何況密云戰役還是全勝)就否定一名高級指揮員的能力,顯然是不客觀的,在我軍著名的高級指揮員群體中,又有哪一位沒有走過麥城?
比如同在截殲第35軍的戰役中,華北第二兵團因為動作不夠迅猛,主席也曾經相當嚴厲的電責楊、羅、耿三位兵團首長,口吻非常罕見,這在軍史上是有記錄的,老電影《大決戰》中,還特別插入了主席不穿大衣站在雪地里生悶氣的橋段。
中為莫文驊
但是在新保安戰役全殲35軍取得勝利后,這些不快也就都煙消云散了,可有影響后來華北二兵團司令員的上將、政委的大將軍銜?
況且在平津戰役結束后,程子華還出任了北平警備司令部司令員,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1949年3月,東北野戰軍正式改編為第四野戰軍之時,程子華仍舊被任命為第十三兵團司令員,莫文驊任政委,而李天佑、彭明治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員。
論資歷論軍功,程子華出任司令員當仁不讓,也沒有受到密云之戰的什么影響。
至四野南下到河南的1949年5月間,該兵團下轄第38軍、第39軍和第49軍等三個王牌軍,一路從江北殺向江南。
所以說,網傳所謂程子華因密云戰役而被貶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從平津戰役結束到衡寶戰役結束,期間整整有近九個月的時間,歷史事實完全可以推翻這種不靠譜的論斷。
程子華等
五、第二次調動:也是非常合適的。
1949年夏秋之際,第四野戰軍主力奉命進軍中南,程子華率第十三兵團一路橫掃當面之敵,并且參加了10月初的衡寶戰役,白崇禧率桂系殘部逃回廣西。
就在十三兵團厲兵秣馬,準備參加廣西戰役的時候,四野總部突然接到了北京的命令:調程子華同志趕赴山西工作。
電影《大進軍南線大追殲》曾經有這個橋段,程子華接到調令后,首先趕回武漢的野戰軍司令部,當面向林彪請求,等打完廣西戰役再北上赴任,畢竟廣西戰役可能是四野最后一場大戰了,不參加確實遺憾。
林彪不無遺憾地說:我也舍不得放你走,可是中央的命令必須要執行啊,新中國剛剛成立,到處都缺干部。
轉入地方工作
許多讀者將這次工作調動,視為程子華離開軍隊和不被重用的節點,其實仍不正確。
須知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出于維護社會治安和清剿匪特的考慮,以及能夠熟悉當地情況的需要,不少省份的黨政軍一把手,都是選擇由該省出身的軍隊干部來擔任的,也基本都是兵團級。
比如福建省委書記和軍區司令員由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福建南安人)兼任、江西軍區司令員由陳奇涵(江西興國人)擔任、湖南軍區司令員由第十二兵團司令蕭勁光(湖南長沙人)擔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張云逸(曾領導百色起義)、廣東軍區司令員葉劍英(廣東梅縣人)等等。
這份名單中不僅有開國上將、開國大將,甚至還有開國元帥級的人物,所以程子華擔任建國初期的省軍區司令員(同時兼省委書記和省政府主席),無論如何也不是降級使用或者是不被重用,反而是非常合適的干部選用,因為兵團級主要首長當中,山西籍的僅此一名。
而就職務級別來說,在第四野戰軍經略中南的進程中,所屬兵團也曾經分兼若干省軍區,比如第12兵團司令部兼湖南省軍區、第15兵團司令部兼廣東省軍區、第13兵團司令部兼廣西省軍區等等。
這些都充分說明,第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調任山西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完全是同級別的正常調動。
并且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跟如今的省軍區有所不同),在建國初期仍然是重要的軍職,并不存在“離開軍隊系統”一說。
實際上,程子華將軍徹底離開部隊,并且直接影響到1955年授銜問題的轉折點,源于1950年的第三次調動。
程子華
六、第三次調動:有些莫名其妙。
1950年10月,剛剛主政山西一年時間的程子華,突然調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在薄主任兼任財政部長和華北局書記的情況下,程子華等于主持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工作。
但問題在于,這是個跟軍隊系統徹底脫鉤的職務,且明顯是降級使用。
這樣一個既是地方單位,又是財政和經營系統的工作,意味著程子華將軍的工作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
并且一干就是六年多,直到1956年調任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始終再沒有回到軍隊系統,如此也就與1955年的大授銜擦肩而過。
關于第三次工作調動的具體原因,大概有三點,其一應該是薄主任的提名,畢竟同為山西籍干部且之前有工作交集,互相比較熟悉。
其二是1943年夏天,在聶帥赴延安參加七大期間,程子華曾代理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職務,為打破日軍的經濟封鎖,程子華主持搞起了合作社,親自兼任邊區工商局長,為邊區經濟的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
換言之,他對供銷工作有一定的經驗,而當時非常缺乏這方面的高級干部。
不過還有其三,那就是因何調離軍職且明顯降級使用的問題,有一種說法是,高崗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里面既有陜北時期的舊怨,也有東北時期的不愉快,比如1947年高崗到冀察熱遼視察土改工作時,曾批評當地的工作路線和方式,為此跟程子華有過激烈的爭論,雙方不歡而散。
而就在1951年初,又啟動了對陜北“肅反”的第二次調查(總共三次),高崗當時職權很大,既是東北區的一把手,還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位副主席之一,方方面面的因素疊加在一起,程子華被降級使用并不意外。
結合歷史事件和時間點來看,筆者個人比較認同這一說法,既符合歷史也符合常理。
從離開中央蘇區到任紅25軍,程子華將軍便遺憾地離開了一方面軍系統,失去了老首長們的照顧,有些話不需要說得太明白,懂黨史的自然都懂。
而陜北的經歷,又使他在政治上背上了一定包袱,再加上觸怒了高崗,那么在建國前后遭到不公正待遇,也就再所難免了。
所以程子華將軍調離山西后,不僅屬于降級任用,也失去了在軍隊中更進一步發展的機會,更與1955年的大授銜擦肩而過。
由此他成為四大野戰軍、華北軍區野戰部隊16個兵團中(不計起義部隊),唯一一個沒有授銜的司令員,那可是妥妥的正兵團級干部。
在紅25軍系統中,1955年授予大將軍銜的是徐海東,當然還有韓先楚和劉震等上將,假以資歷和職務論,其實程子華將軍真的不輸于徐海東。
話說回來,革命先輩們當年浴血沙場,從來不是為了什么軍銜和高官厚祿。
先輩們常說,跟那些千千萬萬為革命犧牲的烈士相比,個人的軍銜和職務真的不算什么,而我輩后人的討論,更主要是回顧歷史和緬懷他們的功績!
程子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