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美歐限制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口,以及蘋果、奔馳、福特放棄電動車研發的新聞,在簡中輿論場上很是熱鬧了一陣子;一幫精神跪族和狗子公知趕緊大聲疾呼,要么說咱們發展新能源車走錯了路,要么說海外市場已被堵死,就算技術領先未來也走不出去,只能被憋死在家里。
其實,這些言論,真正懂行的都是一笑而過——畢竟事實已證明,新能源車就是先進生產力——尤其是智能化、自動駕駛與電車的緊密相關性,更是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拿著西方限制或者退出來否定智能電車,這跟拿著大清國不準造火車,來證明火車取代不了馬車一樣可笑。
但有一點是真的——就是西方對中國智能電車的限制,確實是在逐步展開。隨著中國智能電車的進一步發展,美西方各種限制,以及大范圍市場準入限制,也是早晚的事。
當然,智能電車不是第一個——從光伏到高度國產化的華為手機,西方對中國產品關上大門是一直存在的,至于美國,中美經濟脫鉤甚至已經成為國策;不光是實體經濟,作為虛擬經濟的tiktok,現在也在面臨生死考驗——接下來還有一眾中資背景的應用排隊候著。
總而言之,隨著中美對抗愈演愈烈,美國主導的美西方市場,對中國關閉大門——技術上或許會面臨一些阻礙,但趨勢上,恐怕是不可阻擋的。
這確實讓很多人感到擔憂——雖然有些人會喊著沒了美西方照樣過。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中國號稱世界工廠,所以我們的這套工業體系,是為供應全球打造的。而所謂的供應全球,主要是供應美西方——畢竟它們占據了全球購買力的大部分。
如果美西方市場真的關閉,那意味著我們會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進而導致工業體系大幅萎縮。而工業體系的萎縮會引發廣泛失業和稅收減少——進而影響到內需;同時,當工業體系衰退和財富創造能力衰減后,支撐科技突破的資源也會大幅衰減;突破了也會因為缺乏足夠的市場,而很難獲得相應的回報——這樣就無法形成商業閉環,最終創新動能隨之枯竭——當創新賺不到錢甚至回不了本,誰還吃飽了撐著創新?
TMD
那怎么辦?我們就只能等著美西方一步步把我們絞死?
當然不是。確實,美西方對中國經濟封鎖是大趨勢,但這個趨勢不是一蹴而就的——畢竟中國經濟跟他們捆綁太深,高度去工業化的他們,也承受不了跟中國迅速脫鉤的代價——真立馬脫鉤,產業空心化的他們比有全套工業體系的我們死的更慘。所以他們的對華經濟脫鉤只能是漸進式的,只能一邊培育中國替代品,一邊逐步脫鉤。
這就給了我們機會,只要我們突破的速度,快于西方的中國替代速度,我們就可以打破美西方的封鎖——甚至反逼美西方對我們敞開大門。
這話怎么理解?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高度去工業化的美西方,為什么會有這么強的購買力?
其實主要也就是兩手:科技收割和金融霸權。美西方掌握先機科技,所以也就牢牢把控住了產業鏈條的最頂端,他們憑借對優勢技術的壟斷,獲得高科技溢價,進而拿走了整個產業鏈條中的絕大部分利潤——就像蘋果,過去常年獲取手機產業鏈超80%的利潤。而高通、英偉達等芯片公司,也拿走了芯片產業中利潤的大部分;至于微軟這種,過去很多年靠收Windows版權費都收到手軟。至于其他各行各業,但凡科技含量高進而溢價能力高的部分,莫不是美西方公司大發橫財。
而更狠的是金融霸權。通過金融霸權,不僅可以收鑄幣稅,可以周期收割,還可以把持大宗商品定價權,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同樣是勞動力這個生產要素,人家給自己國家刷盤子定價是3000美元,給你中國人定價才區區3000人民幣——印度人更慘,可能就3、5千盧比;這意味著同樣的勞動,你只能獲得廉價回報,至于多出來的那部分價值,其實都通過精妙的金融制度設計,隱性的轉移到了西方,成為他們的購買力。
科技和金融,這就是西方廉價收割全球購買力,進而化為己有的兩大抓手。
這兩個抓手誰收割的最狠?不用說當然是金融——畢竟科技收割再怎么樣也還得給你留點湯喝(要維持產業鏈運行),金融霸權那真是可以吃干抹凈的。
但要論基礎性,科技才是收割的基礎。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現在美西方為了金融霸權,已經把工業體系轉移給了新興國家,所以科技是他們在實業體系中維持領先,進而維持購買力的基礎。如果科技優勢沒了,尤其是被掌握工業體系的中國打破了,那隨著中國實現工業與科技的一體化通吃,那不僅科技溢價不復存在,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金融霸權,也將成為空中樓閣,轟然倒塌也就是實際問題。
這就是中國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這么招美西方恨的原因——這看上去僅僅只是想拿回科技溢價,實際上是要把美西方收割全球的兩大抓手全部打斷。
所以美國要嚴厲打擊——而貿易壁壘,市場準入限制,就是它給中國設置的阻礙。
而中國要想破,也首先得從這方面切入。
比如新能源車,有人說西方是不玩了,也有人說只是追不上中國了,所以只能緩一緩,穩一下自身市場底盤。但不管哪一種,接下來對中國市場準入設限是肯定的。
那怎么辦?其實沒啥,只要這確實是先進生產力,是科技創新,那咱們繼續干就是了!你不準進入西方,我們首先把國內市場的合資和進口先吞掉,中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每年銷量是美歐之和。這一塊吞掉,以前要分給西方的大蛋糕就沒有了。
不過,美西方依然不會中國智能電車進入——甚至限制會更加徹底。但美西方限制,新興市場不會限制。所以中國市場和新興國家市場肯定是拿得下的。
當然,前面我們說了,美西方的整體購買力是大于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的。所以拿下這些依然不夠吃。但首先,拿下的過程,本身就意味著美西方對外的技術收割被打破——原先通過A、豐田大眾從后發國家賺帶來的超額利益,被華為、比亞迪摧毀。
BB
而這只是汽車這一個工業門類。中國的產業升級不是單點突破,而是全方位開花。隨著一個又一個工業皇冠被中國撕碎,那么一份又一份的,原屬于美西方的科技溢價,將被中國拿走,或被其他新興國家省下來(中國制造物美價廉,同檔次商品,它們只需要付更少的錢就可以享受)。
這就意味著雙方購買力的此消彼長——原先西方通過科技壟斷,從后發國家那里獲取的超額收益,從此不復存在了。
當然,如果僅僅于此,還不足以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畢竟西方畢竟底蘊深厚,光靠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來搶占本國和新興國家市場份額,只要西方市場進不去,那就算此消彼長了,論整體來說非西方市場依然是不如西方市場的。
但產業升級和科技突破的影響,并不僅限于商品貿易和市場份額擠占本身。最關鍵的是,這會為破除西方金融霸權奠定基礎——而后者才是西方收割全球財富的最大抓手。
前面我們說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時,金融本身是第三產業,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從來就是建立在第二產業——也就是工業基礎上的。說的更直白點,金融本質是分配財富,而分配財富的前提,是有財富給你分!所以必須工業先把財富創造出來,金融這個分財富的才有發揮空間。
以前,西方雖然去工業化,把基礎性的工業體系轉移給了中國等后發國家;但在科技,以及中高端制造業方面,他們還是牢牢抓在手里的——這不僅意味著他們攫取了產業鏈的絕大部分利潤,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把持產業核心,進而實現了對整個產業體系和鏈條的控制。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有操縱金融的現實基礎。畢竟金融就是玩錢,錢就是貨幣,而貨幣貨幣,有貨才有幣,你如果不能掌控住貨物的生產,你拿什么玩錢?
而如果中國把中高端制造業和科技一一突破,那西方的金融霸權,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的工業體系本來就是遙遙領先的全球第一,要是把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全搞完,那大家做國際貿易時,就繞過西方金融體系——資源國直接用人民幣交易,然后用人民幣買自己所需要的所有工業品。當資源國和全產業工業國都可以不用美元了,其他后發國家也同樣不需要美元——以及它的影子貨幣。
當大家都不用美元,繞過你西方的金融體系來做交易,那你還怎么收割?
當然,有的人會說,為什么你認為別人可以放棄美元用人民幣,放棄西方金融體系而用新的中國主導的金融體系?
原因很簡單——中國不收割。西方金融霸權是建立在收割基礎上的——它把基礎性工業體系全部轉移了出去,那自然要通過收割的方式,把這部分利益撈回來。但很明顯,中國在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同時,是不會放棄工業體系的,所以它在對外經濟交往中,是通過商品交換來賺取利益,而非金融收割來攫取利益。
這就決定了,只要中國把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搞定,在它開始構建自己主導的全球經濟秩序時,它的這一套金融玩法,天然比西方有吸引力。
而一旦中國走到這一步,那西方的金融收割就沒法玩了。而西方早已放棄了苦臟累的基礎工業制造,中高端制造又被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打廢,要是金融收割都收割不了了,那我就要問一句——西方還靠什么獲得財富?還靠什么維持購買力?
說白了,西方這套經濟模式,最大的結構性bug,就在于它的財富,其實是從外部獲得的——后發國家給它打工當苦力,創造的財富,通過科技超額收益、金融收割的形式回流到西方——這才是西方超強購買力的真實來源。當科技和金融兩大抓手被中國廢掉,那就意味著這些外來的購買力,被歸還到了中國,以及其他后發國家手中。
到這一步,那西方有沒有市場準入限制,還重要嗎?現在西方能拿這個卡中國,是因為它占據了全球六七成的購買力;如果這個份額降到兩三成,少出來的被中國或者其他資源國以及后發工業國收回,那西方的市場準入限制,自然就一點也不重要了。
甚至,到那一步,西方反而還有可能要倒過來,主動解除貿易壁壘。
為什么?因為真到那一步,就意味著全球產業鏈的重置。畢竟當你西方市場份額退縮到只能占據全球兩三成時,這個份額肯定是支撐不起進一步的研發創新的——這意味著西方高科技產業將會衰退甚至消失。但西方畢竟還要生存要發展,這時候,要么它爆發內戰——這意味著購買力徹底消失;要么就只能徹底閉關鎖國——也就是越來越落后,最后像大清朝一樣被人用大炮轟開國門。
如果不想落后,那美西方就只能在新的全球產業鏈體系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新定位。而不管這個定位是什么,反正只要不是高科技,那想賺錢就只能拼產能、靠規模賺錢——也就是過去中國的模式。
而拼產能玩得轉,前提是有市場來消化。鑒于美西方市場因為購買力衰減已經大為縮小,那要想賺更多的錢,就必須開拓外部市場,而到那時,全球最大的外部市場是誰?當然是中國!
這一下,形勢就徹底顛倒過來,變成西方要尋求中國對它們開放市場——說句難聽的,哪怕你是鼓勵你家的金發大長腿組團來中國集體失足,也得中國給她們發簽證才行!
那中國憑什么對西方開放市場?很簡單——你拿你的市場來交換。金發妹進來可以,紅酒進來也可以,甚至你現在放下身段愿意打螺絲了,你家組裝的手機進來都可以,前提是你把汽車市場給我放開,光伏市場給我放開,甚至tiktok這些互聯網市場重新給我打開,讓我家的東西進你家,否則的話沒戲!
那時候,你說西方該怎么辦?不答應,不答應你就進不了中國市場——這樣雖然你家已經嚴重落后的A依然可以茍活,但高價低質影響社會生產和運行效率不說,還沒法參與國際商品交換,賺不到外匯——這意味著哪怕你想繼續用油車,你也從中東土豪那買不到石油!
BB
總而言之,只要趨勢不改,那西方總有一天,會站到中國二十年前甚至五十年的生態位,到那時,真正能拿市場準入拿捏人的就不再是西方,而是我們中國!西方如果不想絕望沉淪,反而會主動敞開大門,求著跟我們搞開放貿易!
當然,西方肯定不會坐視這種事情發生——所以現在美國反華反的這么起勁。但只要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順利進行,那西方科技超額收益的破滅就不可避免。實體經濟競爭力衰退后,金融霸權的破產也不可避免。
西方還有一個辦法——打仗!現在就把中國擊敗——至少是軍事壓制。但這一條現在看來也很難,因為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中國軍工體系在整體上跟美國已經不存在代差,某些領域還勝之;而只要不存在代差,剩下的縱然還有一些技術差距,那也是可以通過產能彌補的——而論產能,美國甚至整個西方,跟中國都不在一個層級!
仗既然打不贏,又不能打新冷戰立刻脫鉤(前面說了,現在徹底脫鉤,沒有工業體系的西方,其實比有工業體系的中國更難受),那就只有一邊市場準入限制,一邊趕緊構建新的非華產業體系。只要能搶在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突破完成之前,把非華產業體系打造起來,那西方就可以掌握主動權,然后利用自己的市場份額優勢,將中國排擠在全球貿易之外,讓中國的工業體系因為缺乏市場而逐漸衰落瓦解。只要工業體系衰落瓦解,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也就失去了基礎支撐,自然也就無法對西方構成威脅。
這也是我們這些年把大量戰略資源投入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邏輯——哪怕這種做法消耗巨大,甚至嚴重擠壓社會經濟其他領域的發展,我們也在不惜。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搶在西方非華產業鏈成型之前,完成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贏了,搶占了主動權,我們就可以瓦解西方的科技霸權和金融霸權,進而打掉他們的購買力,并最終摧毀西方的經濟壁壘。如果輸了,那我們的未來——抱歉,那真的就沒有未來了。
幸運的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們的投入,是有回報的。西方對我們的制裁封鎖一步步加碼,但我們的外貿順差卻依然在創新高,而出口結構也正在向汽車等中高端產品轉移;而與此同時,國內的國產替代也正如火如荼的展開——這里面雖然不能說沒有行政推動的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我們高科技產品的產品力已經大幅提升,能夠滿足需要,甚至有些還可以做到遙遙領先!
當然,博弈還在進行,最后的結果還沒有出爐——甚至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本身,都還沒有完全成功。也正因為如此,這些領域之外的整個經濟大盤,依然不可避免的承壓,大部分國民,依然感覺時勢艱難。
但從戰略角度看,趨勢是一直向好的,而且越來越好,所以只要趨勢保持下去,這種艱難都是暫時的,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質變就會發生。到時候不光我們自己,所有跟我們合作的新興國家,都會因為我們的突破,而擺脫西方科技和金融收割。而沒了西方的嗜血收割和超額利益攫取,一個超級龐且利潤豐厚的非西方市場,就會擺在我們眼前,作為這一格局的主要促成者,中國將在這個新的非西方市場中,獲取豐厚的回報——并最終以此為依托,摧毀西方最后的經濟壁壘,將他們殘余的市場份額,以支付廉價代價的形勢,也收歸己有!
那么,這一切的到來,大概還需要多久?
當然,完全打破西方制裁,這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但完成戰略攻受態勢的逆轉,這個可能就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那么,這場大變局到底有多大價值?變局的博弈中,中國現在還有哪些牌,可以供我們打贏這場跟美國的世紀較量?關注微信公眾號:云石,云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云石海外風云系列2415章。喜歡的朋友,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云石,持續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風云系列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