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120年前的甲辰龍年,中國的士子們迎來了甲辰恩科會試。當時他們一定想不到,這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次會試!次年,清政府在憲政改革浪潮的沖擊之下,被迫下詔廢除了延續1300年的科舉制。
重溫甲辰恩科會試三場考試的試題,可以看出當年朝廷的科考指向和士子們的文化素養。
廢科舉上諭 圖片來源: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
豐富的考題內容
會試分為三場,需要考生在一天內用毛筆撰寫13篇文章,平均每篇約2000字,相當于32篇高考作文的長度——為了在幾百上千人中分個名次,只能把題量往大里出。為了大家更直觀地了解這場考試的難度,在這里通覽一遍考卷:
第一場:史論
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
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于私第見客論。
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第二場:各國政治藝學策
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馀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義。
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狀元的通關秘籍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發現,自己連題目也看不懂了?事實上,即使看懂了題目,也可能會掉入應試思維的陷阱。
史論第一題是說,西周的諸侯、唐朝的藩鎮導致中央集權衰微,而秦朝和曹魏中央集權強大,但這些王朝最終都滅亡了,讓考生分析“外重內輕”和“外輕內重”的利弊。
結合歷史背景,當時八國聯軍已經打到了北京,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地方實力派與洋人達成了東南互保協議,拒絕北上勤王,清朝控制不住這些地方。
所以,清政府意在借這道題篩選政治上傾向加強中央集權的考生——否則無論回答得多好,都會被淘汰。那如何解答才能順利過關?且看狀元劉春霖(1872—1944)的思路。
劉春霖手跡 圖片來源:開封聚協昌博物館
劉春霖認為,過度集權會讓國家沒有外援,分封制又容易擁兵自立,天下沒有完美的制度,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對制度進行調整。
他用20多位君主的案例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國家如果發生變亂,不應該歸咎于祖上所立的制度不好,而是君主沒有與時俱進。
各國政治藝學策考的是各國的政策方針,類似于今天的申論。題目中不但涉及了日本的變法,甚至討論了如何保護在美華人的權利,回答這些題目不僅要了解各個國家的歷史恩怨、內政外交、軍事情況,還要根據不同國家的國情給出自己的見解。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如何對付洋人,如何拯救大清”。
如今的我們能在互聯網上快速獲取信息,120年前的考生們獲取國外資訊主要通過課外閱讀梁啟超的《新民叢報》,因此《新民叢報》又被網友戲稱為“梁啟超終極預測四套卷”。
最后考察的是對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經典古籍的理解,比如解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等句子的含義。
竹管狀元及第紫毫筆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此處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殿試結束后,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看到劉春霖和另外一名考生朱汝珍的試卷后,對兩人的才華都贊不絕口。尤其是劉春霖的小楷寫得娟秀端莊,對書法一竅不通的人看了他的試卷都會覺得賞心悅目。
然而朱汝珍名字中的“珍”字與慈禧討厭的妃子珍妃的封號相同,又和與清政府作對的康有為、梁啟超同為廣東人,令她十分不悅;而劉春霖的名字象征著甘霖,當年又是大旱之年,慈禧自然更加喜歡。
就這樣,劉春霖幸運地在朱汝珍之前,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狀元。看來,名字起得好也很重要啊!
“甲辰榜眼”壽山石印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看了這份題目,相信大家不會否認清代人才選拔的成效,狀元的思辨性與看待事物局勢的能力,遠超現在的普通人。
但同時也要認識到,清政府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渴望進行改變,又不愿意威脅自己的統治,加上封建社會的局限性,在那個時代只能做到這個地步,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我們所能做到的,也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歷史,認識到一切都在改進與演化。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