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創始人萬叔。
繼花西子暴雷以后,鐘薛高也被爆“快完蛋了”。
欠薪、鎖股、甚至“被執行”。
你想想自己的感受,從互聯網大資本燒錢,你低價坐滴滴、免費喝瑞幸、騎共享單車,感覺房價永遠漲。
到今天面臨各種寒冬,各行各業都瑟瑟發抖,不到10年。
以下是正文。
國貨美妝,國產消費品的大爆發,大概是2018年左右。
你會看見,國產美妝、國產氣泡水、國貨雪糕、國貨戶外、科技枕頭……突然一個個冒出來。
而且出生即巔峰,動不動號稱要打敗可口可樂,掀翻哈根達斯,打倒星巴克……
上一個出生即巔峰的,還是萬叔小時候看的葫蘆娃。
很多人驚訝于品牌崛起的速度之快,但進一步來說,背后有個商業事實——所有的曝光,都是有成本的。
這個靠資本吹出泡沫的周期,在2024年,幾乎可以蓋棺定論了。
萬叔作為商業顧問,給你拆解一下,背后的商業邏輯。
這個泡沫的源頭是資本。
尤其是美元資本。
那時候,身邊做投資的朋友,曾經跟萬叔說,各行各業,已經都被互聯網改造得差不多了,唯一有巨大空間的,就是新消費。
國貨的質量,已經逐漸接近外國品牌,但價格都只在1/10左右,里面還有巨大的投資增長空間。
所以熱錢一股腦涌進新消費領域。
想要在大消費領域,復制互聯網的做法。
怎么做?
本質也是個,資本市場擊鼓傳花的游戲。
先投資,砸錢,通過體外輸血,快速在沙堆上堆起一個好看的城堡(品牌)。
1、2年內,通過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快速拉起各項數據,在美國上市。
然后拉高一波股價,快速套現,走人,轉身進行下一輪投資。
這里面A輪、B輪、N輪,都是沒上市之前,各路資本相互倒手的過程。
萬叔的讀者里,有很多懷著強烈愛國主義,對美國和美元敵視態度的,但反過來看,資本對人其實沒有態度。
資本唯一的要求,就是增值。
這就使得,美金在超發的時候,全世界各地去尋找投資機會。
而在美聯儲加息,資本收縮的時候,全部回流到美國,賺無風險的利息。
所以,疫情、民翠,加上美元的加息,國內的美元資本已經差不多跑光了。
現在的投資市場上,絕大部分的資金,都是國資,就是萬叔服務的絕大部分的國投、產投這類企業。
那又是另一種玩法,有機會再說,按下不表。
回到資本端,投資人知道,這樣拉起的泡沫不健康嗎?
可能知道,可能不知道。
但,
資,本,不,在,乎!
前面說了,資本只在乎是否增值。
巴菲特老爺子前幾年,發覺形勢變化,馬上重倉日本奶牛股,從攢估值到賺分紅,就代表了資本的意志和策略。
所以,這種現象的根本動力,是資本驅動的。
“責任全在美方”——這句話還真不是空話。
那企業家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合理配置生產要素的角色。
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企業家的核心價值,就是通過合理配置要素、優化生產性企業家配置效率,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
如果說,是資本發現了國產品牌和國外大牌之間,巨大的價值差距。
那這群企業家,就找到了“營銷”這個價值洼地。
按照麥卡錫(不是麥肯錫)的4P理論,包括產品、價格、渠道和營銷四個模塊。
而把錢花在投放和營銷上,速成塑造消費者的認知,幫助資本吹起泡沫,好賺資本市場的美金,成了不少人的野心和共識。
但,像瑞幸這樣,割美國投資人的韭菜,補貼中國消費者的“毒瘤”,畢竟只是特立獨行的少數。
多數是,高價打廣告的同時,也順便狠狠地割了消費者一波。
畢竟“雪糕刺客”這個說法,可不止在雪糕這一個品類上。
成本7塊錢,賣價79的眉筆;
高出可樂價格2-3倍的氣泡水;
號稱有黑科技面料,價格高出同類產品3-5倍的某防曬服;
還有號稱超越戴森,價格高出普通產品10倍的某吹風機;
萬叔之前發一個視頻,吐槽兩個光頭聊如何造吹風機,廣告打得鋪天蓋地,點了N次不喜歡,依然還推送。
結果那個視頻,幾十萬觀看幾千點贊以后,在抖音上還被舉報下架了……
萬叔本來想申訴的,想想不斷人財路,畢竟也是中國品牌,養活了就業創造了稅收,算了算了。
他們賺到了錢嗎?
大概率是賺到了,但賺到以后,就不好說了。
萬叔不止一次的說過,快錢不是不能賺,但一定要跑得快,最后把錢固定在資產里。
不然像過山車般,看著數字漲漲跌跌,最后如同OFO的戴威,來來回回一場空。
賺到快錢以后,擺在企業家面前的,一般有三條路。
第一,多買房,多買地,沉淀財富。
廣東這邊,尤其是佛山的,很多企業,有錢以后都會買地買樓。
現在傳統行業式微,可能錢也不好賺,但有這么個資產擺在這里,經營過得去就行,也就慢慢維持了。
第二,大手大腳,轉移花掉。
這里的花,不是說吃喝玩樂的消費,投資、撒幣、捐獻也算。
小罐茶的創始人杜國楹,90年代就依靠背背佳,賺到了幾個小目標。
但他沒有像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家一樣,依靠生產能力,守業持續,而是各處搞投資,搞品牌。
沒過幾年,錢就花得差不多了。
所以才會有后面的文曲星、E人E本,8848……
直到小罐茶,才開始意識到控制生產端、供應鏈,做長線。
第三,搞研發做升級,提升產品力。
這其實是一條最難的路。
因為,人和企業類似,從賺辛苦錢,到賺快錢,是容易的。
但賺了快錢,重新投進來賺辛苦錢,慢慢搞研發、升級、技術迭代,是困難的。
而且研發的重投入,比起營銷、廣告、促銷來說,周期長、投入重,難以看到效果。
企業家有這樣的心愿,但最后被拖垮的,也不占少數。
所以萬叔覺得,最終你到什么樣的高度,還是取決于,你到底要什么。
胡潤說,一線城市的財富自由,大概5000萬就夠了。
這種級別的財富,在一兩次的財富周期里,抓住機會,博上一把,很多人都能成。
但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穿越周期,能縮能伸,需要的能量和智慧,是前者沒法比的。
我們結束了長達40年的高速增長期,進入新常態以后,只升不降的波浪神話,終將要回歸周期規律。
而在這場資本、增長寒冬中,更適應環境,自我造血,努力扛下來的人和企業。
在資本復蘇,春暖花開的下一個季節里。
又將鮮艷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