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封邦建國,藩屏帝室”思想指導下,明朝對皇子實施封建制度,274年間共有84人受封親王(包括追封),正式之國成為藩王的共有51國(包括靖江王),傳承到明末的有30余家。這么多宗藩,出現賢王的概率非常大,我們前面已經認識過好些賢王。可若是要求一支宗藩歷代藩王都是賢王,這就有點為難人了。
巧合的是明代宗藩之中就有這么一支歷代藩王都以賢著稱的宗室,它便是就藩四川成都的蜀藩。明代蜀藩的歷代蜀王都十分賢德,歷朝皇帝往往以蜀藩諸王為榜樣,要求天下諸藩向其看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蜀藩的締造者,有大明第一賢王之稱的第一代蜀王:朱椿。
自幼才情卓絕的蜀秀才
朱椿,生于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十八日,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生母郭惠妃。提及郭惠妃就不得不說一下其父。郭惠妃的父親便是著名的郭子興,為元末江淮地區紅巾軍領袖之一,朱元璋能起勢,離不開他的提攜。同時,郭子興既是郭惠妃的生父,也是馬皇后的養父,所以妥妥的是朱元璋的老泰山。
郭子興劇照
洪武三年(1370年),老朱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在滁州詔建滁陽王廟。朱椿未之國前,曾長期負責外祖父的祭祀事宜,其后轉由當地衛所負責。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明太祖第二次冊封諸王,此次共有五人封王,一人改封,朱椿也在其列,被封為蜀王,藩地四川成都。
起于草莽的明太祖對子孫的教育又非常用心,早在稱帝之前就聘“浙東四先生”之一的宋濂教授諸子,稱帝后設大本堂專門教育皇子。自幼“天資智睿,英敏而好學”的朱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朱椿與宋濂這位當世頂級大儒過從不多,卻深受其影響。洪武五年(1372年),宋濂任太子贊善大夫,為皇子們擬定教育內容。當年長的兄長們在鳳陽老家揮灑汗水,學習軍事素養和軍事指揮才能時,朱椿正在皇宮中抱著宋濂選定的書單“之乎者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朱椿,身上書卷氣濃厚,行為舉止優雅得當,頗有一股古之賢者的氣象。
當然身為藩王,只會掉書袋是絕對不行的,畢竟肩負著“藩屏帝室”的職責,武功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項目,等到一定年齡必須學習軍事技能。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下達修建成都蜀王府的詔令,“以蜀先主舊城水繞處為外垣,中筑王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年已15歲的朱椿接到老爹的詔令:收拾東西,到中都鳳陽閱武。
鳳陽中都遺址
為保證藩王們能順利履行“藩屏帝室”任務,明太祖賦予了他們軍事指揮權,身邊還有由精銳士卒組建的護衛軍。一般藩王護衛在其受封后便會組建,前往地方閱武時,護衛軍隨行,作為其實踐軍事技能的班底。
蜀藩的護衛軍名為成都護衛,具體組建時間不詳,但不會晚于洪武十五年,因當年九月緩建蜀王府的敕諭提及成都護衛。洪武十九年(1386年)六月,改成都護衛為成都左護衛,并置中、右二護衛,成都三護衛正式成型。
朱椿在閱武期間亦不忘讀書,于住處“辟西堂,以讀書自娛”,延攬當世名士李叔荊、蘇伯衡等儒士探討經史。
果然讀書人走到哪里,首先想的都是讀書。這一舉動非但沒有拖他閱武的后腿,反而使其自身的學識和軍事素質都得到了提高,整個人“容止都麗雅,有儒素風”,為以后治理蜀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太祖對此非常欣慰,以“蜀秀才”呼之。
兩次平定叛亂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成都蜀王府修建工程接近尾聲,明太祖詔蜀王朱椿回京。經過一番叮嚀,一系列準備后,次年正月初二,朱椿正式拜別父皇,由長江溯江而上之國成都,開啟獨鎮四川,悉心治蜀的人生模式。
蜀地留有不少關于蜀王之國成都的民間傳說。傳言朱椿一心行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市)時,遭遇狂風肆虐、江水暴漲,船不能行。朱椿就地虔誠地向上蒼祈禱。很快,大風停止、降水回落,船只得以繼續前行。抵達成都后,修建了一座五龍廟,祭祀水神。
朱椿之國成都,四川歷史就此翻開新的一頁。正式就藩對他而言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一個新的挑戰。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處理,不過擺在第一位的當屬穩定全川。
四川盆地地形圖
四川以四川盆地為核心,周邊被青藏高原、橫斷山脈、秦巴山脈、云貴高原等環繞,地形相對閉塞,又是礦質養分含量豐富、肥力較高的紫色土主要分布區,盆地西部為面積廣大的川西平原,故被稱為“天府之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可相對閉塞的環境,又讓巴蜀具備了割據優勢,故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之說。元末大亂之時,明玉珍割據巴蜀,以重慶為都城,建立大夏政權,史稱明夏。直到洪武四年(1371年),大明才兼并明夏,一統全川,算是較晚納入治下的地區之一。
何況緊鄰川西平原的川西高原地區歷來屬于羈縻統治區,土司才是當地的天,時局不靖時會對川中構成威脅,比如明初。
正月十七日,尚在之國途中的朱椿收到急報,“西番蠻人”作亂,燒毀黑崖關。黑崖關又名三牙關,位于今漢源縣清溪鎮,自古為茶馬古道要隘,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此設關。一旦讓西番蠻人掌控黑崖關,便可突入川中。事實上,時局也是這么發展的,西番蠻人一路燒殺搶掠燒,在川中禍患深重。
朱椿作為鎮守川地的蜀王,維護地方安定責無旁貸。年僅弱冠的朱椿展現出了自己果決的一面,利用戰時可指揮藩內部隊的特權,命四川都司都指揮使翟能、同知徐凱統帥一萬三千人,隨正好在川的岳父涼國公藍玉(上年奉命整修四川城池,估計是為女婿之國保駕護航)出擊,同時向父皇通報此事,附上自己的處理意見。
次月,藍玉露布報捷,奏稱已擊破西番蠻人,順帶著把趁火打劫人攻圍大渡河千戶所的嵓州雜道蠻人一道討平,將土官副使觀著等梟首。總之,此次西番蠻人之亂,在朱椿翁婿的通力配合下,很快被平定。
藍玉劇照
明太祖對此十分滿意。當年七月,命鎮守四川的景川侯曹震會同蜀王朱椿、涼國公藍玉從征南將士中擇取“歷年久而獲功多者”,補足成都三護衛缺額。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松潘衛所屬的納卜、薛卜、任昌等寨又發生叛亂,殺害官軍。松潘衛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城池的山腳下就是奔騰不息的岷江,“扼岷嶺,據江源,左臨河隴,右達康藏”,自古就是戰略要地,漢唐以來一直駐軍于此。明初先后設松州衛和潘州衛,后合稱松潘衛。此等要地自然不容有失,朱椿奏請派遣都指揮僉事尹林等人,帶步騎兵5000人前去平叛。
“(五月)乙亥……四川松潘衛納卜、薛卜、任昌等寨番寇不時竊發,殺害官軍,蜀王奏遣都指揮僉事尹林等率步騎五千討平之。”(《明太祖實錄》)
以禮樂治西川
從上述倆次用兵可以看出,朱椿盡管擁有較大的軍事權力,但他選擇坐鎮后方,并不親自帶兵出征討伐。相較于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寧王朱植等經常領兵出戰的兄弟們而言,不免有些遜色。然而,他的施政能力在兄弟中絕對屬于最頂尖的一檔。
自古只有馬上得天下,沒有馬上治天下,朱椿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軍事之外。古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能被父皇以蜀秀才相稱,修身之道自然不會差,他的治蜀方略也與自身品德一脈相承。
明太祖通過《皇明祖訓》等,賦予藩王大量特權,形成宗室犯法與庶民不同罪的格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宗室因此跋扈,服務于宗室的各類人員也仗勢欺人,在藩地橫行霸道。
有鑒于此,朱椿一到成都,就頒布《諭長史司》、《諭三護衛》、《賜指揮》、《諭鎮撫》、《賜良醫》、《賜教授》、《付紀善》等一系列針對王府內臣和外臣規范性文件,針對性的對相關衙署、人員給予政策性規范。
宋濂畫像
如長史司相當于藩國的外廷,主管王府事務,在藩王手握實權的時代其職非小。朱椿在《諭長史司》中,既對長史司官員的職務職責進行了明確,又確立了本府給予的供養政策,讓他們能夠專心本職工作。
“今長史乃予之家相,儒臣乃予之賓友,茍非其人,安能逸識者之清議?獲罪與斯文,非予敢加責也。蓋聞廣孝以化俗,推恩以及人,王政之本也。今府中文武群臣,有垂白之親者,或已在官,而或尚留故鄉,其祿雖足以自給,然實際婚喪之用,皆于此焉出。所費至廣,安能奉養而無關哉?今訪問有具慶者,及父在者,母在者,定為三等,歲時給幣藏,以助群臣之供養《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旨哉言乎!若夫移孝為忠誠,有望于諸公也。其懋敬之哉!”(《獻園睿制集·諭長史司》)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朱椿能禮賢下士、選賢任能、善用人才,這與他自幼接受儒學教育息息相關。宋濂被流放蜀地時,曾給朱椿去信,鼓勵他“明經樹德,以濂洛諸賢自期”。“濂”指濂溪周敦頤,“洛”洛陽二程,皆為盛行于元明時期的理學開創者。
朱椿沒有辜負宋濂的期待,對蜀藩長史司之首左長史、以清廉著稱的陳南賓非常敬重,以肱骨老臣相稱,造安車以賜,還特意為其建造了一個住所,名為“安老堂”。
就藩成都后,繼續招攬人才,優待儒士。洪武時期,后來有“天下讀書人種子”之稱的方孝孺尚未受到重用,正在漢中府任教授,朱椿延請他到成都充任世子朱悅燫的老師,尊以殊禮,不名而以先生相稱,又賜其讀書處名為“正學”,“正學先生”之稱就是因此而來。
在這些賢才的影響和指導下,朱椿確立了“以禮樂治西川”的治理策略,為此專門發布《勸學教》,內中稱:“予荷宗廟之靈,皇上恩命,分封于蜀。至國以來,唯恐不能撫導士民,移風化俗,以稱君親屬任之。”要求有司在蜀地興學校重教化。
方孝孺劇照
對此,蜀王本人以身作則。某次朱椿前往成都府學教課,發現府學的博士們(府學教授)薪資非常微薄,生活困難,遂拿出自己的歲祿信心補貼,定下每人每月給予一石米的補助額度。其后,此舉成為定制,被歷代蜀王所遵循。
為培植蜀地學風,教化民眾,朱椿結合本就四川發達的印刷業,發揮自己身為藩王的優勢,組織人手刻書,“遇古書可以表范厚俗者,刊印以惠后學”。在他的影響下,蜀刻本在明代藩刻之中脫穎而出,無論是典籍數量,還是精美程度,成為明代藩刻本中的佼佼者。
朱椿還開設義學,聘請老師對王府所屬的文武官員子弟進行教育。這在當時實屬難得,體現了他體恤臣僚的一面。
崇文重教的同時,朱椿還非常重視佛、道事務,與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張三豐、高僧圓行都有交往,要求各地維護好文廟、學宮、佛寺、道觀、神祠、古剎等,重建、修建了青羊宮、上皇觀、中峰寺、萬福寺、圣壽寺、云臺觀等寺觀。
修整古建筑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改變了武侯祠的格局。自三國至元代,劉備的惠陵、漢昭烈廟與武侯祠同處一個區域,彼此為鄰又各自獨立。蜀王朱椿拜謁后,以武侯祠逼近劉備墓和廟不合禮制為由,對武侯祠和漢昭烈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和整合,下令廢去位于漢昭烈廟西側的武侯祠,將諸葛亮移到昭烈廟主殿東廡附祀,同時在西廡增祀關羽和張飛,形成目前的君臣合廟格局。但是成都人并不領情,沿襲以往的習慣,將合廟后的昭烈廟稱為武侯祠。
武侯祠
對于川西羈縻地區,朱椿反復分析當地土司為何會經常叛亂,發現除對方“畏威而不懷德”外,還與經濟往來不公有關。為杜絕再生亂事,在保持軍事壓制的同時,重新任命一批務實的官員負責茶馬交易,同時給予邊疆民族一定的優待。
明太祖對他的這一做法很有意見。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敕命負責四川軍事的右軍都督府嚴加防范外,派駙馬都尉謝達赴四川告誡大舅哥,命他改弦易張。
“癸亥,遣駙馬都尉謝達往諭蜀王椿曰:‘秦蜀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無此,邇因邊吏譏察不嚴,以致私販出境,為夷人所賤。夫物有至薄而用之則重者,茶是也,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而其利博矣。前代非以此專利,蓋制戎狄之道,當賤其所有而貴其所無耳。我國家榷茶,本資易馬,以備國用。今惟易紅纓雜物,使番夷坐收其利而馬入中國者少,豈所以制夷狄哉?爾其諭布政司、都司嚴為防禁,無致失利。’”(《明太祖實錄》)
朱椿表面上是尊崇了,轉身卻依然如故。
阿越說
朱椿秉承著“廣孝以化俗,推恩以及人”的思想,在蜀地推行了一系列的寬政措施,使得四川百姓負擔大減,民族矛盾得到緩和,百姓由此安居樂業,為明代四川兩百多年的大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朱椿赴京朝覲四哥,踏著侄子的鮮血君臨天下的明成祖,對諸藩多有戒心,但對蜀王治蜀的表現卻大加贊賞:
“丁酉,蜀王椿辭歸,賜敕諭曰:‘賢弟天性仁孝,聰明博學,聲聞昭著,軍民懷服。然蜀地險要,夷獠雜居,奠安綏撫,付托甚重,凡百自愛,以副兄懷。’賜椿鈔二萬錠。其從官賜鈔有差。”(《明太宗實錄》)
《獻園睿制集》
成化二年(1466年),第六代蜀王,朱椿的曾孫蜀懷王朱申鈘(音yǐ)將其生前作品集結成冊,名之為《獻園睿制集》,予以刊行。誠如其在序言種所言,一方面是不忍先祖的功業湮滅,另一方面也是為重申朱椿當年制定的制度。
正是在朱椿所定制度的約束下,蜀藩成為有明一代唯一一個歷任藩王皆為賢王的宗藩。故而“大明第一賢王”的稱謂,朱椿當之無愧,也應當為后世所景仰。
相關文章
潭王朱梓:明太祖在藩諸子中唯一被老爹削去護衛,不給謚號的親王
周定王朱橚:被帝后寵壞的嫡幼子,云南旅游小達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