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陽江市的海陵島,原稱螺島,因宋太傅張世杰抗元兵敗,在南海遇難后葬于島上,為紀念張世杰,而改名海陵島。在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海陵島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過往船舶避風和補給的海上“驛站”,為實現漂洋過海,貨通萬國的夢想,發揮了重要作用,著名的宋代沉船“南海1號”為實物例證。如今,島上的閘坡,仍然是廣東著名的國家級中心漁港。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也曾提出將海陵島作為商埠進行開發的構想。
海陵島東西長24公里,南北寬8.5公里,呈長條形,島上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由丘陵、臺地、平原和灘涂構成;海拔389米的草王山,為島內最高山峰;南面為遼闊的南海;延綿的環島海岸線上,濱海沙灘眾多,水碧沙凈,山海相擁,環境幽美,人文薈萃,為“中國十大美麗海島”,旅游資源豐富。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曾慕名來到海陵島,并揮筆寫下"峰眉如黛翠如環,破鏡迷離煙霧間,昨夜雙魚何處所,戙船多在海陵山。"的絕美詩篇。
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
溫暖的海陵島,南側海濱,由西往東有馬尾灣、北洛灣、南灣、石角灣、地拿灣、那謝灣的眾多浪漫沙灘;在趕海圣地瓦曬,可以拾螺捉蟹摸魚;見識閘坡國家級中心漁港;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這里的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在此之前,對于紅樹林,我只是耳聞,卻從未見過,更談不上了解,因此,心中備感好奇,今天可以一探究竟了。
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進入公園,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雕塑,由12只駕云騰飛的白鷺構成,創意源于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句,雕塑折射出紅樹林濕地良好的自然生態。
由12只駕云騰飛的白鷺構成的雕塑。
公園的logo設計也很亮眼,用自然寫意手法,以公園獨特的地形地貌構圖,采用綠、藍、白三種色調,分別代表紅樹林、碧海、藍天、海島、棧道、白鷺,兩棵紅樹對稱分布兩側,寓意愛護生態,保護自然,視覺效果優美,信息表達豐富。
公園分為5個功能區: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
以紅樹林為風景特征的濕地生態公園,是海陵島"新十景"之一,位于海陵島東北部的神前灣,西至靈谷山,東至神前山,南至太傅大道,北至老鼠山,包括陸地、灘涂、海面和島嶼,規劃總面積257.9公頃,其中濕地面積約占公園總面積的95.8%。
大片的紅樹林
踏著臺階登上沿海大堤,灘涂上大片的紅樹林便盡收眼底。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紅樹林里竟然沒有一棵紅色的樹,就連一片紅色的樹葉都沒有,而是一片綠油油的,完全出乎了我的想象,著實感覺有些意外,心里不免有點納悶。
在熟悉紅樹林的本地游客介紹下,以及瀏覽閱讀科普宣教之后,才揭開了心里的謎團。原來,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咸水和淡水交織的海岸潮間帶,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濕地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不是一種植物,而是一類植物,其中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樹種,紅樹林是這一類特殊木本植物的統稱。之所以統稱為紅樹林,是因為這類樹種富含酸性物質——單寧,在樹枝折斷或樹皮剝落后,單寧被空氣氧化,會呈現出紅色,故得名"紅樹",而并非樹葉和樹干的外觀是紅色的。而且,紅樹林的概念,除了包括富有單寧的紅樹科植物外,還涵蓋了其它十幾種植物。但是,不論是真紅樹植物,還是半紅樹植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海岸潮間帶,溫度太高、鹽分太重、過分潮濕和風力太強的自然環境里,它們是唯一能存活的樹種。
棧道
公園內有一條長1400米的跨海防腐木棧道,駐足在棧道上的觀景平臺,可以一眼望盡灘涂上壯觀的1300畝紅樹林。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在綠色樹冠覆蓋下,紅樹林里的植物高低不同,樹形各異,各有特點。它們中間,主要樹種有白骨壤、秋茄、桐花樹;還有近年來新種植的真紅樹品種,有紅海欖、木欖、無瓣海桑等;還有半紅樹品種海芒果、水蒲桃、銀葉樹、玉蕊等。紅樹林里的植物雖然品種眾多,但它們在濕地里并非不分彼此,無序地雜亂生長,而是根據各自的耐鹽能力,土壤條件,地勢情況,對溫度的要求等,各自占據不同位置,帶狀有序地分布在潮間帶的濕地灘涂上,充分體現了“物以類聚”的自然法則。
紅樹林里的植物分門別類,公園里的濕地也有多種形態,分為淺海水域、沙石海灘、淤泥質海灘、紅樹林濕地,以及人工稻田濕地多種類型。
灘涂
棧道上還有觀鳥平臺和多處向下的臺階,退潮時可以通過臺階走向灘涂。下午正好是停潮期(退潮過程中,海面下降到一定高度后,海面不退不漲的時期),游人們紛紛從棧道上走下臺階,來到灘涂上游玩。我也隨著人流來到灘涂,進入紅樹林的濕地保育區,近距離觀察紅樹林。這個區域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25.3%,為淤泥質海灘,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適合紅樹林的恢復和培育。這里有大片人工種植的幼樹,開枝散葉,茁壯成長,綠意盎然。我用手輕觸樹葉,感覺比較堅硬,因為葉面要反射光照,減少水分蒸發,并達到儲存水分的作用,樹葉都已革質化。濕地保育區的大片幼樹,是為了豐富紅樹林植物種類,增加紅樹林面積,為未來有序增加恢復重建區面積儲備資源。
人工種植的幼樹
離開濕地保育區,來到恢復重建區。這個區域的紅樹,生長成熟,樹齡較老,有的樹齡達到了50—70年。樹林邊緣一些較大的紅樹植物裸露在外的根系吸引了我。紅樹林里的植物群落,為了能夠抵御臺風、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不被連根拔起,同時也為了呼吸更多的空氣和排除釋放鹽分,它們都具有特殊且發達的根系,包括氣生根、須根和支撐根等,有的在淤泥之下盤根,有的暴露在淤泥之上,根深蒂固,是紅樹林“適者生存”的根本所在。
重新回到棧道長廊上,眺望郁郁蔥蔥向海而生的紅樹林,我想象著,如果是在平潮期間(漲潮過程中,海面達到一定高度后,水位短時間內不漲也不退的時期),紅樹林淹沒在海水中,整片紅樹林只有樹冠"漂浮"在海面,隨著海浪起伏搖曳,那該是一幅多美多有趣的畫面。這種只有熱帶亞熱帶海岸獨有的地理景觀和別致風情,是其它地區海岸風光無法復制和企及的。
閘坡國家級中心漁港
我國南方海岸,每年都要遭受臺風襲擊,海陵島處在臺風前沿,有了紅樹林的保護,海岸地區損失通常很小:因為紅樹林就像一面綠色軟墻,臺風來襲時,能吸收海浪巨大的能量,弱化海浪對海岸的撞擊,減緩臺風的沖擊,保護海堤不被摧毀,還能防止海水灌入耕地,是防御強風浪的最后一道防線。
不僅如此,紅樹林還是海洋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吸引著大量海鳥、魚、蝦、蟹、貝等生物來此覓食棲息,繁衍后代,有效地維護了生物的多樣性,還能起到凈化水質減少赤潮災害的作用。
濕地保育區的成年紅樹發達的根系。
由于紅樹林生長在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環境里,形成了獨特的繁育方式,它們的種子在成熟后,并不急著脫離母樹,而是在果實里直接發芽,吸取母樹里的養分,在長成一棵胎苗后,才脫離母樹獨立成活。這種繁殖方式類似于動物的植物,被稱為胎生植物,在植物中十分稀有,被人們戲稱為“會生孩子的樹”。
在全球紅樹林面積不斷減少的今天,我國是為數不多的紅樹林面積不斷增加的國家。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尊重自然,保護與恢復了紅樹林濕地,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們在此,親近自然,走近紅樹林,呼吸清新的空氣,感受中國南海地區富有特色的海洋濕地文化,在生態旅游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性,度過了美好的時光。
離開公園時,已是漫天云霞染暮色,海鷗飛處海茫茫。
(科普源自濕地公園)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