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這是《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原文。本章主要論述了剛柔之道。其實剛柔之道就是陰陽之道。
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
萬物皆可分陰陽,大道也可分陰陽。大道與萬物之運行,自然也可以分出陰陽。
萬物都擁有動和靜兩種形態。當萬物運動不止的時候,要么柔,要么剛;要么急,要么緩。
柔,就相當于陰;剛,就相當于陽;所以我們才會常常說陽剛與陰柔。男人陽剛,女人陰柔。
萬物靜態時,有陰陽之分;萬物動態時,也有陰陽之分。
天下有至柔之物,就會有至堅之物;有無有之物,就會有無間之物。
至柔,是陰;至堅,就是陽;
無有,是陰;無間,就是陽;
無為,是陰;有為,就是陽;
不言之教,是陰;有言之教,就是陽。
柔弱勝剛強,就是陰勝陽。陽在上,陰在下。陽以陰為本,高以下為基。這就是剛柔之道。柔能克剛,也能轉化為剛,也能馳騁于剛。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思是說:天下至柔之力,可馳騁于萬物之間,也可馳騁于萬物之里,也可馳騁于至堅之物的內里。
力,是至柔之物;萬物,是至堅之物。力可以暢行于萬物之中。
力,是無有之物;萬物,是無間之物。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無有之力,可以毫無阻礙的馳騁于萬物之中。
無為之益,是陰;有為之益,是陽。
有為之益有限,只能作用于有限的人與物;無為之益無限,可以作用于所有的人與事。我就是憑借此道理而明白了無為并不是毫無益處,反而是有大益處。
然而世人都在拼命地有所作為,都只能看到有為帶來的直接好處,而看不到無為帶來的益處,更看不到有為是否真的有什么壞處。
世人都在用言語喋喋不休地教育、教導別人,也都能看到有言之教所可能帶來的益處,卻看不到無言之教究竟能給人們帶來什么益處。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就是說:不言之教與無為之為,能夠給人們帶來的好處與增益,是其它任何行動方式都無法企及的。
人們的教育方式,不僅有言傳,還有身教;
人們的行動方式,不僅有有為,還可以有借力使力、順其自然、順勢而為的無為。
當人們主動選擇了奮力有為和有言之教的時候,往往就等同于忽略或者放棄了身教與順勢而為。
老子為什么要強調無為與不言之教?
因為人們往往并不會全面地思考與處理問題。人們往往只注重眼前,不重視長遠;只能看到有為之益,而看不到無為之益。
人們總喜歡選擇輕松容易的,而舍棄困難費力的;還會本能地是己而非人,或者寬以律己、嚴以待人。
言傳,是剛;身教,是柔;有為,是剛;無為,是柔。是己而非人,是剛;克己而容人,是柔。
古人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古人又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人們又常說:“時勢造英雄”。
什么是時?什么是勢?
時,是天時;勢,是地勢;
天有其時,地有其勢;所以,時是天道,勢是地道。
天時、時機、天機、天命,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都是指天道。它們只是表達角度略有不同而已。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勢,就是利;地勢,就是地利;地勢、地利都屬于地道。
古人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兵形象水,水因地勢而制流。形為靜,勢為動;形向上,勢向下;形和勢不過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兩面、陰陽兩面而已。有道者借助地勢而成兵勢。
世人大多也都是向上保持形象,向下保持優勢。
時勢者,天地;形勢者,陰陽。形為陽,勢為陰。形為剛,勢為柔。形以勢為本,剛以柔為基,柔弱勝剛強。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剛柔之道,就是陰陽之道。
審時度勢,就是遵天道、察地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