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詩人中,李白無疑是一位獨樹一幟的存在。他的詩歌飄逸、豪放,充滿了無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令人驚嘆不已。
李白一生不拘小節,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縛,敢于追求自由和獨立。因此,自幼便有超凡才華和獨特個性的他,一生更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正是因為這種飄逸、豪放的性格,使得李白的詩歌獨樹一幟,也使得他的這些詩歌大多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從語言上來說,李白詩歌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讀來讓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一個美好的夢境之中。
除此之外,李白的詩歌還充滿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他更是以奔放的情感、瑰麗的想象和獨特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
總之,在古代的詩人中,李白就是飄逸、豪放的代名詞。他的詩歌和人格魅力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經典。
在本文,我們即將與大家分享和交流李白的一首詩。這首詩是李白在流放途中寫下的一首詩,這首詩豪邁狂傲,豁達之態盡顯,讀了令人不得不服。
這首詩就是《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讀后讓人不但驚其之美,更是讓人嘆其之壯。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唐·李白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公元758年,李白因李璘一案被流放夜郎。公元759年,行至白帝城的李白忽然收到全國大赦的消息,這讓他一下子便感覺仿佛在無盡的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被流放的李白原本已經不再對前途抱有任何希望,心中再也蕩不起半點波瀾。可一聽到大赦,李白瞬間由絕望轉為狂喜,并毫不猶豫地返回了江夏。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在與李白開玩笑。他本懷著一萬分的希望回到江夏,卻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他那“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偉大夢想再一次化為泡影。
在失望與失意情緒的雙重打擊下,李白不得不離開江夏,開始了他新的旅程,游歷到了湘中。在這里,他遇到了他的族叔李曄。
此時,李白的這位族叔和李白一樣,同樣是因為人生失意、仕途受阻而來到湘中。就這樣,同樣是天涯淪落人的李白與李曄恰巧走到了一塊,并一同游覽了壯觀的洞庭湖。
面對洞庭湖橫無際涯的秀麗風光,一生涉足天下山水的李白也心潮澎湃,贊嘆不已,于是寫下了《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這三首詩。
而我們今天與大家交流的便是這三首詩中的最后一首。這首詩深深地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備受世人關注。它不僅展現了李白卓越的詩歌才華,更展現了他堅韌不屈的精神風貌。
深度解析
這首詩開篇就非同凡響,令人驚嘆:“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意思是說,如果一鏟鏟掉那矗立的君山,讓這浩浩蕩蕩的洞庭湖水平鋪開去,一眼望不到邊,那該有多美好!
在無數人看來,洞庭湖中的君山的存在,為洞庭湖增添了無窮魅力。反之,如果沒有了這君山的存在,那洞庭湖至少會喪失一半的風采。
就像唐代的張說在他的《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中所說:“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可見,君山的存在,與洞庭湖形成了一幅奇妙的畫卷,更與湖水相互掩映,相互襯托,使得洞庭湖風光無限。
然而,在李白眼中,他卻認為君山是阻礙,是瑕疵,從而希望鏟除君山,讓洞庭湖的水流平鋪直下,一望無涯。
李白敢于挑戰眾人的審美,這需要多大的膽量啊!僅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就可以看出李白是多么的狂放不羈。而這首詩的開篇,也的確展現出了他的大氣魄。
其中的“刬”字與“鏟”相同,意為“鏟平,削去”之意。這一個“刬”字的使用,顯示了李白是多么的豪邁與狂傲,顯示了李白是多么的霸氣和恃才傲物!
然而,李白為何又要鏟除君山呢?這背后又有什么隱情呢?是李白覺得君山阻礙了洞庭之水,使之不能順暢地流向遠方?還李白覺得這君山本身就是洞庭之敗筆?
顯然都不是,這一句詩其實是李白當時心境的描寫。當時的李白正處于逆境之中,所以堵在李白面前的君山,便成了他眼中的障礙物。
這樣的君山,不但成了阻礙了洞庭之水暢流的象征,還成了那些在官場中阻礙李白仕途發展的得志小人與反面勢力的象征。
而洞庭之水則象征著李白自己,因此,李白想要扶搖直上,想要仕途順遂,就得鏟除那些象征著得志小人與反面勢力的君山。
這不禁讓人想起李白所處的那個時代,此時的大唐的“安史之亂”尚未結束。官場中官宦專權,小人當道,朝廷腐敗無能,社會動蕩不安。一切都讓李白深感無奈和憤慨。
然而,李白并未直接表達出這些情緒,而是通過描繪洞庭湖水與君山的互動,將他的處境和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這種表達方式,使得這首詩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具有歷史和社會價值。使人難免會去探索此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從而更好地理解李白的內心世界。
到了詩的最后兩句,李白說:“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意思即是:巴陵的美酒無限,使得我與叔父李曄都醉倒在這洞庭湖的秋天。
想象一下,巴陵的美景與無盡的酒香交織,仿佛要將洞庭湖的秋色醉倒。而李白卻與李曄泛舟于洞庭湖上,欣賞著無限美好的秋景,品嘗著醉人的美酒。
而這巴陵醉人的無限美酒,正好可以澆滅李白與叔父李曄心中的不平,使得李白覺得不順的仕途、不公的世間、殘酷的現實,都在這無限的美酒中消弭散盡。
因此可以說,李白此詩的最后兩句,美妙而富有氣勢,既有洞庭秋景的形象描繪,又有對李白自身酒仙形象的刻畫,更有李白對逆境中的自身復雜心境的書寫。
其中的一個“醉”字的使用,使得全詩頓時意境全出,讓人感覺此時的李白正如火紅的洞庭之秋,洞庭之秋也如李白一般,如火欲燃,畫面也如火苗一般跳動。
而洞庭之水,卻恰如同無限的巴陵美酒,碧波萬頃,飲之不盡。還映照著天光云影,君山秋色,醉煞愁人。
面對憂愁,世人都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作為詩仙,李白深知,世間即便再有怎么樣的美酒,又豈能真正的解憂?
而作為酒仙,李白深知,既然憂不可解。那何不安安心心地享受這洞庭美景,何不舒舒服服的享受這巴陵美酒,一醉方休?
因此,雖有無限的失望與失意,李白同樣能與叔父一起一飲而醉,與洞庭湖共舞,醉成洞庭湖中的一景,成為洞庭之秋最美的風景。
詩的最后兩句,雖醉意盎然,卻顯示出李白無盡的豁達與灑脫,顯示出李白無限坦蕩的胸襟與胸懷。這樣的胸襟與胸懷,又豈是一個“妙”字可以形容的?
所以李白的這首詩,雖是在失意之時所作,卻字字充滿力量,句句感染人心。四句詩更如長虹一般,氣勢磅礴,完美地展現了“詩仙”的特色。
在這一首僅僅只有四句的詩中,李白卻將自己、巴陵美酒、洞庭山水融為一體,描繪出一幅略帶感傷卻又豪放不羈的畫面。
詩中的畫面生動而富有情感,仿佛每一筆都描繪出了醉酒的詩人與洞庭湖的交融,實乃是難得的佳作。
反復審視此詩中那赤紅的君山、浩蕩的洞庭之水、美酒般的情感,以及那隨心吟詠的詩人,都讓人仿佛置身于那醉人的詩篇之中。
這就是李白,一位將失意化為詩意的詩人,他的詩篇不僅表達了他的情感,也觸動了我們的內心深處。想了解李白更多精彩詩詞,就來讀一讀這本《李白詩詞傳記》。
讀完李白此詩,真的是留味千般。若各位看官對此詩有特別的看法或者感想,歡迎在留言區留言。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