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在他的名篇《西風頌》里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冬天一去,春天便來了,來得花枝招展,來得肆無忌憚。她笑著,舞著,向世人展示著她無與倫比的美麗,向世人展示著春暖花開的壯麗景象。
春天的美好,讓我們期盼已久。此時,她終于來了,盡管在乍暖還寒時候,可是她的到來還是讓人非常的激動,非常的興奮。
所以在此時,倘若讀到古人的“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的詩句,更是讓人覺得滿心的溫暖,只想以一種全新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來!
迎春
唐·姚合
半年留醉待花開,曉去迎春夜始回。
風暖慢行尋曲水,天晴遠望立高臺。
亦知無處將詩請,唯得終朝把酒催。
今日柳條全弄色,游人相伴看春來。
此詩描繪了詩人等春賞春的情景, 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期待和等待。
為了春,他半年來一直沉醉于對春的等待中,直到花兒開始綻放。他才在清晨醒來,迎接春天的到來,直到夜晚的消退。
他慢慢地行走,享受著溫暖的風,尋找著彎曲的小溪。當天氣晴朗時,他會站在高臺上遠望,欣賞周圍的景色。
他知道自己的詩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但他并不在意。相反,他選擇用酒來驅(qū)散憂愁,享受當下的快樂。
詩的最后兩句詩再次強調(diào)了春天的美麗和歡樂。柳條在春風的吹拂下變得翠綠,游人們也相伴而來,一起欣賞春天的美景。
總的來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期待,以及他在春天到來時的歡樂和豁達。
春光好·迎春
清·吳綺
春來也,是何時?沒人知。
先到玉兒頭上,裊花枝。
十二畫樓簾卷,紅妝笑語參差。
爭向彩幡成隊去,看朱衣。
這是清代吳綺所作的一首詞《春光好·迎春》。詞中描述了春天的到來,但具體要何時才來,卻是無人知曉。
春天先來到了玉兒的頭上,讓她頭上的花枝搖曳。在十二畫樓的簾卷之間,女子們紅妝打扮,笑語盈盈。
她們成群結隊地爭著去看那些新考中的青年才士,也就是穿著朱衣的春闈中的士子。
整首詞以歡快而又含蓄、熱鬧而又風雅的情趣,烘襯出春天已經(jīng)降臨人間。
其中,“玉兒”指的是南齊東昏侯潘妃的小字,古時候人們稱女子的小字為“玉奴”。
而“紅妝”則是指女子,“彩幡”則是古代春節(jié)剪彩成幡,做庭戶裝飾或婦女的頭飾。
至于“朱衣”,則有一個傳說,相傳宋代歐陽修知貢舉時,閱卷時覺座后有一朱衣人,逢其點頭者文章便入格,因此朱衣在此處借指春闈中的士子。
總的來說,這首詞以新穎的構思和別致的章法,描繪了春天的到來和人們對春天的期待與歡慶。
迎春
宋·韓琦
覆欄纖弱綠條長,帶雪沖寒拆嫩黃。
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任芬芳。
這首詩是一首描述迎春花的詩,表達了迎春花堅韌不屈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首句“覆欄纖弱綠條長”描述了迎春花的枝條細軟而柔長,它們覆蓋在欄桿上,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這里的“纖弱”并不是指迎春花本身軟弱無力,而是形容其枝條的柔美和細膩。
第二句“帶雪沖寒折嫩黃”則進一步描繪了迎春花在嚴寒的冬季中,依然能夠迎著風雪綻放出嫩黃色的花朵。
這里的“帶雪沖寒”表現(xiàn)了迎春花的堅韌和不屈,而“折嫩黃”則突出了其花朵的嬌艷和美麗。
第三句“迎得春來非自足”表達了迎春花并不是為了自我滿足而迎接春天的到來,而是為了與百花千卉共同點綴春色,展現(xiàn)出更加絢爛多彩的景象。
這里的“非自足”強調(diào)了迎春花的無私和奉獻,它并不滿足于自己的美麗,而是希望為整個春天增添更多的色彩和生機。
最后一句“百花千卉任芬芳”則是對整個春天的贊美和期許。在迎春花的引領下,百花千卉都將綻放出各自的芬芳,共同構成了一個美麗而充滿希望的季節(jié)。
這里的“任芬芳”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向往,也展現(xiàn)了迎春花作為春天的使者所承擔的重要使命。
整首詩以迎春花為切入點,通過描繪其堅韌不屈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表達了對春天的贊美和期許。
同時,詩中也蘊含著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向往,以及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
蝶戀花·迎春
宋·王安中
雪霽花梢春欲到。餞臘迎春,一夜花開早。青帝回輿云縹緲。鮮鮮金雀來飛繞。
繡閣紗窗人窈窕。翠縷紅絲,斗剪幡兒小。戴在花枝爭笑道。愿人常共春難老。
這首詞是王安中的《蝶戀花·花發(fā)自迎春》,描述的是春天的景象和人們對春天的期待。
“雪霽花梢春欲到。餞臘迎春,一夜花開早” 這句話描繪了雪后初晴,花朵在樹梢上露出頭來,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人們告別了冬天,迎來了春天,一夜之間,花朵早早地綻放,顯示出春天的生機。
“青帝回輿云縹緲。鮮鮮金雀來飛繞” 中的“青帝”指的是春天,它的車駕在云霧繚繞中緩緩而來。金色的雀鳥在花朵周圍歡快地飛翔,為春天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繡閣紗窗人窈窕。翠縷紅絲,斗剪幡兒小” 這句詩描述了繡閣中有一位美麗的女子,她身穿翠綠色的綢緞,系著紅色的絲帶,手持著小小的斗剪幡兒,形象優(yōu)雅。
“戴在花枝爭笑道。愿人常共春難老” 兩句描述了這位女子戴著花枝,與花朵爭相笑語,顯得非常開心。
她希望自己和心愛的人能夠常常共享春天的美好,讓春光永不老去。
整首詞以春天的景象為背景,通過描繪花朵、雀鳥、美麗女子等元素,表達了人們對春天的熱愛和期待,以及對美好時光的珍惜和留戀。
【5】
和漢老弟迎春
宋·虞儔
青旂小隊喚渠頻,新歷先看早二旬。
羯鼓催花夸敏捷,舞腰回雪斗精神。
燕飛欲傍釵頭月,雁過才歸陌上人。
誰道土牛鞭不動,也能腳底散陽春。
這是宋代虞儔的《和漢老弟迎春》一詩。此詩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春天的景象和人們的歡慶活動。
首聯(lián)的“青旂小隊喚渠頻,新歷先看早二旬。”描繪了一隊青年人手舉青色的旗幟頻繁地呼喚同伴,他們早早地查看新的日歷,發(fā)現(xiàn)春天比預期的早來了兩周。
頷聯(lián)的“羯鼓催花夸敏捷,舞腰回雪斗精神。”使用了“羯鼓催花”的典故,意味著用羯鼓聲催促花朵開放,贊美春天的敏捷和活力。
同時,詩中也描述了舞者優(yōu)美的舞姿,他們的腰肢像雪花一樣回旋飛舞,展現(xiàn)出無比的精神和活力。
頸聯(lián)“燕飛欲傍釵頭月,雁過才歸陌上人。”描繪了春天的景象,燕子飛翔在月光下,幾乎要觸碰到女子發(fā)釵上的月亮,大雁則在人們剛剛踏上田間小路時飛過。
尾聯(lián)“誰道土牛鞭不動,也能腳底散陽春。”中的“土牛”指的是用泥土塑造的牛,通常在春耕時節(jié)使用,象征著春天的到來和新的開始。
這里的意思是,雖然土牛看起來一動不動,但它的存在象征著春天的到來,能夠使人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歡快的筆調(diào)描繪了春天的景象,展現(xiàn)了人們對春天的期待和歡慶。詩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使讀者能夠深深地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6】
元日迎春
明·區(qū)越
久于城市厭塵紛,不覺春隨歲共臻。
已殿一家藍尾酒,又酣千里洞庭春。
東風白卸梅溪雪,細雨青回麥隴云。
明日杖藜何處去,村南村北看耕耘。
這首詩《元日迎春》是明朝詩人區(qū)越的作品。詩中描繪了詩人對城市的繁華喧囂感到厭倦,向往自然的寧靜和春天的美好。
他感嘆春天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到來,享受著一家團聚的溫馨和千里洞庭的春色。
詩中還描繪了東風吹拂,梅花溪畔的雪景消融,細雨滋潤著麥田,云卷云舒的景象。
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想要拄著藜杖去村南村北看農(nóng)民耕耘的愿望,體現(xiàn)了他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久于城市厭塵紛,不覺春隨歲共臻。” 詩人表示自己在城市中待久了,對城市的喧囂和紛擾感到厭倦。同時,他沒有意識到春天已經(jīng)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到來,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向往和驚喜。
“已殿一家藍尾酒,又酣千里洞庭春。” 詩人描述了家中已經(jīng)準備好了藍尾酒,暢飲之中仿佛能品味到千里之外洞庭湖的春色,表達了詩人對家的溫馨和春天的美好感受。
“東風白卸梅溪雪,細雨青回麥隴云。” 詩人描繪了東風吹拂,梅花溪畔的積雪消融,細雨滋潤著麥田,云卷云舒的景象,展現(xiàn)了春天的生機和活力。
“明日杖藜何處去,村南村北看耕耘。” 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想要拄著藜杖去村南村北看農(nóng)民耕耘的愿望,體現(xiàn)了他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春天的景色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城市的厭倦和對自然的向往,同時也展現(xiàn)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機。
讀了這六首絕妙的迎春詩詞,你是否感受到了詩意里最愛的春暖花開?這樣的詩意里的春天的溫暖,唯美了整個春天,你又是否體驗到了?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