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僅僅看朱元璋的前半生,沒有一個人會覺得他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我們看看朱元璋前半生的職業生涯:從小給地主放牛,長大后為了生計去當和尚。當了和尚也無法安然度日,被派出去要飯。最后,迫不得已去參了軍。
看朱元璋的前半生,吃了無數的苦,看盡世態炎涼,見慣人間生死。接觸無數的人,看了無數的山川,常處逆境卻又能險象環生,他的心已經變冷。
因此,朱元璋的大局觀、預判能力、識人能力超級牛。
從朱元璋參軍開始起,他的人生逆風飛揚。眼力、判斷力,讓他在郭子興那里如魚得水。起義軍內部的矛盾、折騰,讓朱元璋對“權力擁有者”的心態摸得一清二楚。
當朱元璋獨當一面后,對于人才非常重視,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極為珍視。由此文臣就有了李善長、劉伯溫、朱升等人,武將有了常遇春、徐達、胡大海、鄧愈、馮勝等人。
崛起之時,能力不夠,朱元璋奉行朱升提出的策略:高筑墻、緩稱王、廣積糧,這有效減緩了和元朝之間的矛盾。
讓元朝沒預料到的是,朱元璋竟然成了元朝最后的掘墓人。
在和兩大同行爭霸過程中,面對實力遠強于自己的陳友諒,面對富裕無比的張士誠,朱元璋敏銳地選擇了和陳友諒開戰,因為他判斷:張士誠器量小,陳友諒很驕傲,和陳友諒開戰,張士誠只會坐山觀虎斗。
而要和張士誠開戰,陳友諒一定要動手。
朱元璋不僅選對了對手,在龍灣之戰、鄱陽湖之戰中都堅持了正確的策略,導致陳友諒被滅。后面又用一年多時間,滅了張士誠。
朱元璋旗下的文臣武將非常佩服老大的智慧,制定大戰略的能力太強了。
1367年10月,朱元璋已經占據華夏半壁江山,南方已經是朱元璋的天下,而北方大部仍然還是元朝在掌控。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朱元璋和元朝注定有一場大決戰!
對元朝的恨,朱元璋真的是仇恨滿胸,自己的父母、哥哥等人都是在這個大元的統治下吃不上飯,最后一命嗚呼的。
滅掉元朝,就是朱元璋的“報仇之戰”。
為此,朱元璋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振紀,救濟斯民”的振奮人心的口號。
此時,朱元璋向文武百官詢問,該如何攻元?
名將常遇春提出“長驅直入,直搗大都”的策略。這符合常遇春的性格,就要來場硬碰硬的戰爭,看誰的拳頭更硬。
朱元璋搖了搖頭說道:“元大都,城墻堅固,短期不易攻下,如果周邊地區的部隊前來相助,必定會大受影響。”
當時的情況是,元朝還控制著山東、河南、陜西等北方重地。王保保、李思齊、張思道等人都擁有比較強大的軍力。
不過,元朝內部派系斗爭非常厲害,軍閥擴廓帖木兒和元朝廷不對付,王保保駐扎在山西晉城。
關中四軍閥李思齊、張良弼、孔興、脫列伯和王保保開戰多次。這關中四軍閥看似還屬于元朝廷,其實已經有很大的自主能力了。
但是,他們仍有可能“急則相救”!
于是,朱元璋對局勢做了極為精準的分析:王保保、李思齊、張思道“皆百戰之余”,不能立刻擊敗,如果過早對之猛攻,“急之則并力一隅,不好搞。
因此,朱元璋的決定是:
出其不意,先集中力氣打下山東,再取河南,并控制住潼關,剪斷元朝的羽翼。
而后,趁勝攻下河北,奪取大都。都城即克,有破竹之實,乘勝長驅,余可建瓴而下。
最后,攻略山西,平定陜甘,各個擊破。
可以說,朱元璋的戰略制定得很有針對性,已經解決了幾乎一半的問題。
1367年10月,徐達被任命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就此,徐達和常遇春一起負責北伐,負責解決元朝。
25萬大軍被徐達、常遇春帶著一路向北,一刻不停。
山東守將是脫因帖木兒,他是王保保的親弟弟。可在明軍抵達后,他還沒反應過來呢,山東大地已經插上了朱元璋大軍的旗幟。
接下來,徐達和常遇春兵分兩路,一路攻許昌,一路攻汴梁,進攻河南大地。
整個戰勢呈現一面倒的趨勢。當然,繼續向西過程中,在洛陽,他們遇到了最頑強的硬茬,硬茬名字叫阿魯溫,是元朝的元梁王。
在阿魯溫的指揮下,五萬大軍拉開了架勢,在洛水北岸布陣。
常遇春專治各種不服。
二話沒說,帶著人馬快速渡過洛水。這邊還沒準備好,常遇春的鋼刀已經放到了脖子上。
元軍大潰敗,被追五十里,強人阿魯溫成了常遇春的俘虜。
河南大地勢如破竹,全盤陷落。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為帝,建立大明,年號洪武。
潼關已經占據,再往西就是關中四軍閥的地盤了。
根據朱元璋的戰略,關中四軍閥暫時放著,先取河北,然后直取大都。于是,在6月初,大軍集合于河南武涉。
讓大軍更為興奮的是,朱元璋已經到了開封,為大軍北上打氣。
此時,河北大地、大都已經被明軍呈半弧形包圍,時機成熟了,徐達提出“直搗大都”。朱元璋這一次統一了。
7月初一,明軍正式出發,一路所向披靡,神擋殺人、佛擋殺佛,到7月25日,大軍直逼大都城下。
此時,元順帝帶著太子、后妃等人,直接跑路了,跑路的目標地就是開平,大都被明軍攻破。
可以說,朱元璋的判斷是十分準確的。
當時,王保保、李思齊等人仍然在相互廝殺。
所以,明軍在攻取大都前,基本沒有遭遇勢均力敵的大戰。
直到明軍攻取山東、河南,并開始北進之時,元順帝才與王保保和解,并下令王保保、李思齊等人一起抗擊明軍。
不過,為時已晚,各軍還未來得及行動,明軍已攻取大都。
事實上,元軍的實力仍然很強。而且,盡管內部有矛盾,但在抗明這一點上,是可以形成合作的。
正如朱元璋所說: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
當時,駐扎于山西的王保保所部有10余萬人,駐扎于陜西的李思齊、張思道所部也有10余萬人,實力很強。
逃往上都的元順帝下令:王保保出雁門關,過居庸關進攻北平;李思齊部歸附潼關,進擊河南。
以元軍各帥的關系,他們很難形成高度協調的作戰。但是,戰略上相互呼應,兩面威脅還是可以的。
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率主力先破王保保,又將完成福建等地作戰的湯和調入河南,既防御李思齊,又威脅王保保側面。
一拖一打,廟算雖好,但如果遷延時日,尤其是與王保保久拖不決,形勢仍會復雜。
能否快速擊敗王保保,就要看徐達得了!
王保保頗有軍事才能,他響應元順帝的號召,集中兵力,收復大都,從根本上扭轉戰略劣勢。
徐達得知,決心來一出將計就計。
他指出:王保保迂回而來,太原必然空虛。北平有孫興祖在,可以守住。明軍可乘敵不備,由井陘直搗太原,就可調動敵人,占據先手,一戰而勝。
果然,就在王保保抵達保安時,他就得到了徐達逼近太原的消息。
王保保大驚,倉促回軍。元軍前鋒萬余人抵達太原附近時,被明軍猛將傅友德、薛顯阻擊于城西,不得進。
不久,徐達指揮明軍夜襲,元軍大潰。王保保帶著18騎逃往大同,明軍俘敵4萬余。
只用了五個月,山西全境收復。
1369年2月,明軍繼續西進陜西。
當時,陜西元軍,雖以李思齊為盟主,但彼此之間矛盾仍深。
朱元璋采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之策。
入陜前,朱元璋致書李思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你是汝南漢人,如果誠心投降,我以禮相待。”
這時,徐達、常遇春、湯和各部都已經攻來,強弱分明。
李思齊雖沒有立刻響應,但心理已經動搖,不愿死戰。
明軍一路進軍,鳳翔等要點不戰而克。李思齊退守臨洮后,不敢死戰,舉城投降。
而在歷陽的張思道也不敢迎戰,令其弟張良臣守歷陽,自己逃到了寧夏,被王保保所劫持。
張良臣為形勢所迫,只好投降。
只是,在張良臣投降前,朱元璋暗中指示:這個人狡詐,要小心!
果然,投降不久,張良臣復叛!
同時,四月時,元順帝派元丞相也速率軍進攻通州,常遇春率部出鳳翔,李文忠自山西回救。
鳳翔、山西空虛,王保保趁機出手。
戰局頓時復雜起來。
徐達令傅友德、薛顯駐靈武,令馮勝救援涇州,抓緊時間攻歷陽。
王保保軍一度攻克涇州,斷徐達后路,但馮勝及時抵達,擊退該軍。
鳳翔保衛戰則更是驚心動魄。
元軍以箕盾護軍攻城,箭矢傷不到,明軍以火攻退敵;元軍掘地而進,雙方死戰。
大同方向,形勢也十分緊張。
李文忠前來救援,遭元軍騎兵圍攻,連失二營。明軍殊死奮戰,勉強支撐,待到敵人疲憊時,李文忠分兵夾擊,才擊破敵軍。
而歷陽,則堅守了2個多月。
最后,城內元軍抵抗不住,開門,明軍才攻破歷陽。
歷陽即克,攻鳳翔等地的元軍才陸續撤退。
這一戰,雖然殲敵數不甚輝煌,知名度不高,卻是明軍北伐以來最為危險的一戰。
這一刻,大明將元朝基本趕出了華夏區域。從此,華夏大地換了主人,名字就叫“明朝”。
雖然,后來朱元璋派徐達、李文忠、藍玉等人屢次讓北元搬家。
但是,大明完全取代元朝,就是1367-1370年這三年,明朝和元軍的戰爭,稱為“明滅元之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