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白紙印黑字,沃土戳紅章。
在政策和媒體的引導下,躁動的青年逆行在城鎮化的歷程上,厲兵秣馬、摩拳擦掌,浩浩蕩蕩涌向農村。
返鄉新農人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過去兩年“新農人”的數量快速增長,2019年29700人,2021年達到126000人,增長近10萬人。截至2022年6月,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累計達到1120萬人。
在《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等政策鼓勵引導下,高校畢業生、連續創業者、職場白領、留學海歸等規模龐大的青年精英群體,逆著城鎮化的方向,掉頭奔赴農村。
京東、淘寶、抖音、快手、拼多多、小紅書等互聯網電商平臺打破邊界,讓年輕人返鄉創業具備了可能性。
他們在相對近郊的縣域開民宿、搞旅游、做特色文創,在瓜果豐茂的沃土種植差異化與本土化結合的農副產品,在地廣人稀的山村發展養殖或畜牧,在物產豐富的鄉鎮做物流批發和電商銷售,在遠離標準化的偏遠地區創需求、做品牌、用流量思維帶動商業服務······
鄉村這座看似未被開發的巨大金礦里,只要愿意,似乎總能在山間田野里找到增長曲線。
新農人計劃
褚橙、柳桃、吳酒、潘蘋果的農業雞湯,讓那些好不容易考出農村、在城市艱難求存的年輕人熱血沸騰,可陳佩斯、周杰、高虎、趙亮、褚時健、柳傳志、潘石屹、俞敏洪們下沉農村、進軍農業的背后,是資源、圈層、聲望、品牌的反方向變現,只要在一個不太差的領域,他們大多數都能站著把錢掙了,與投身哪個行業無關。
一個殘酷的真相是,他們可以等待農業領域漫長的生長過程和變現周期,但普通的新農人不能。
宏大背景下鼓吹出來的通脹式繁榮,往往都是普通人的巨大災難。
“樹先生”劇照
起源于俄國19世紀末的“下鄉”,原本是因為城市經濟下滑引起的勞動力過剩,為了解決勞動力過剩的問題,采取的方法不是新增就業,而是把新增的適業人口抽離城市,放到農村,讓農村去稀釋他們。
今天的情況,又何其相似。
這陣風吹過后,新農人會不會成為守村人?
當新聞媒體大張旗鼓的報道返鄉青年創業致富的案例時,他們可能就離荒廢不遠了。
當政策稅收大面積向回鄉創業的年輕人傾斜時,后入局者可能就離樹先生不遠了。
東南沿海的農村與中西部地區的農村有著巨大的鴻溝,寒冬不經過那里,那只是迷霧的山林,走完蒼老的石橋,感到潮濕的味道。
橘黃色的日落吞沒在海平線,夜色慢慢攤開露出星光點點······這是沿海發達省份的鄉村。
不是每個人的家鄉都叫大田縣,東街口的的路邊有很多奶茶店。
狂風侵蝕著大地,揚起的塵土、崎嶇的路、以及龜裂的土地上長出的零星植物,種不出經濟作物,養不活魚蝦水產,搞不了特色旅游,做不成高端農業,每天上午一班進城的車,每周兩次賣貨的集市······這才是中西部的鄉村。
有產業的地方返鄉是創業,沒有產業的地方返鄉就是添亂。
《鄉村愛情》劇照
傳統的農業社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由此構建出的人文環境正在土崩瓦解。農村從來都是保守主義的聚集地,新的技術和理念會讓傳統農業人產生巨大的排斥心理,任何涉及到農業、農村、農民的具體問題,都有一套復雜且別扭、游離于規則之外的規則。
想起一個大學學習農業的同學,畢業前三年在一個大型種業公司上班,每天跟一線農戶打交道,從田間地頭到倉儲物流,完整經歷了三個由一粒種子變成一片良田的耕作過程,以及播種到銷售的完整環節,想依靠自己的新思路、新技術、新方法,改變一些理想主義的東西。
于是,帶著三年的積蓄和滿腔的熱血,返鄉創業。
埋頭苦干幾年之后,黝黑的皮膚和粗鄙的言語早已抹去了他受過高等教育的痕跡,凡提做事,必先想到找關系。同一個自然村的鄉親四鄰們在自己可控或不可控的范圍內竭盡所能給予他最大的為難,鄉音是他最熟悉的記憶,可這口純正的鄉音里表達出的東西,可能是他最頭疼的麻煩。
種洋蔥賺到錢的前兩年,鄉親們找他商量種植致富的路子,他竭盡所能的幫助每一個找他的人,親自行走在田間地頭,鼓勵和帶動周圍人一起致富。但那年的洋蔥價格暴跌,所有人都將矛頭對準了他,剛開始只是指責和謾罵,后來變成了胡攪蠻纏,再后來,總有人在他的田地里有意無意的搞破壞·····
個中辛酸不忍深挖,同學們心照不宣的對他這些年的經歷閉口不談,當問他為什么不繼續出去找工作時,他輕描淡寫地說了句“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了”。
問起他下一步的打算,“競選村主任”,他說。
可能手里有點小權力,才能更好地讓他留在農村創業吧,亦或者是,他真正明白了鄉村致富的正確途徑。
回鄉創業的難度,某種程度上比留在城市打拼更大,如果返鄉創業的最終歸宿是返城務工,那么再次返回時可能會發現,已經失去了茍在城市的入場券。
大城市卷不動時,農村可能連卷下去的機會都很渺茫,鏡頭下的過度美化,不是真實的農村。
返鄉并不能過上西山落殘陽、佳人回繡房、桃花粉面映燭光的日子。
我問起一個跟著公司項目扎根西南地區鄉村建設三年的朋友時,她露出興奮又疲憊的笑容,她看好鄉村振興的巨大紅利,但不看好全民鼓吹的返鄉創業潮,在沒有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之前,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里,這依然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振興運動。
真正能從鄉村振興中獲利的是集團化、規模化、產業化公司背景下運作的框架模式,依賴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獲得利潤,這杯羹很難分到普通返鄉創業者身上。
大多數被人關注到的返鄉新農人,都是做農業自媒體賬號的MCN機構為了更好地打造人設、滿足用戶獵奇心態、為公司帶貨變現而批量復制起來的,打造李子柒和張同學、消費用戶鄉土情結的同時,營造出鄉村致富的虛假景象。
鄉村振興的紅利,很難落到返鄉創業的普通年輕人頭上。
“網紅”數據
沒有人嫌棄返鄉的年輕人沒出息,更沒有人嘲笑為夢想買單的人,任何自食其力的人都很體面,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但是在這片土地上,一個行業如果真的處于紅利期,那一定是充滿偏見和質疑的,反過來看,如果是大力提倡、全網熱捧的,都應該謹慎考慮。
也許十年后,我們再看今天的新農人,可能他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刻板印象,但卻是以笑容逐漸模糊為代價。
對鐮刀,麥子能說個啥?對時代,普通人能說個啥?
不要刻意去渲染青春應該慷慨激昂大有作為,要容許有些人的青春就是安安靜靜的。
希冀踩中紅利的新農人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但也不希望幸存者偏差代表了絕大部分的跟風人,也許你懂品牌、懂流量、懂營銷、懂物流、懂技術、懂差異化、懂供應鏈。但請記得,農業是一個春種秋收的自然規律,政策賦予的商業屬性之風能刮多久,最終可能依然取決于農業本身。
青春少年樣樣紅,誰是主人翁?
流金歲月人去樓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