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重慶北碚中山路一處民居,一對父子相對而坐。
老人家已是耄耋之年,須發花白,矮小的個子,但精神矍鑠,目光如炬,手里托著一枚黨徽,滄桑的面容莊重而激動。
“父親,你今年已經73歲了,怎么還堅持要入黨呢?”中年人帶著一絲疑惑,輕聲問道。
“不,我1928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了,但是特殊的時期,形勢復雜,無法正常歸隊罷了。”老人回答。
“原來你不是投誠來的,而是共產黨的特工啊!”
老人手指捻著下巴,陷入回憶之中:
快40年了,他這個共產黨的王牌特工,不僅在戰爭中潛伏,即便是解放之后,也只能以投誠將領的身份生存,一等就是幾十年,如今終于可以浮出地面,光明正大的開展工作了。
“父親,你在國民黨軍隊高層任職多年,一定很艱難吧。在國民黨的軍隊里,可有什么人讓你敬佩的?”
“不多,但有兩位將軍,至今仍讓我敬佩不已。”
這位老人是誰?他最敬重的兩位國軍將領,又是何人呢?
一路追夢,探尋報國之門
這位老人,就是原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當年國民黨中少有的“身穿黃馬褂,頭戴綠頭巾”的人,不僅是陳誠的“十三太保之一”,更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他還有一種不為人知的身份——中共潛伏在國民黨內部最大的紅色特工。
五四運動的熱潮,讓郭汝瑰朦朧產生了科學救國的思想,他想學工,但父親卻希望他進入醫科大學,此時在川軍中已干到師長的堂兄郭汝棟,指點他報考黃埔軍校,走從軍之路。
學工、學醫還是從軍?郭汝瑰在人生的三岔路口徘徊。
也許熱血男兒都有一個從軍夢,他到底還是選擇了從軍報國。
18歲的郭汝瑰順利考入黃埔軍校,成為第五期的學員,他穿上了“黃馬褂”,開始了職業軍人的生涯。
當時正值國共合作期間,在黃埔軍校他接觸到了蕭楚女、惲代英等優秀的共產黨員,對馬克思思想、共產主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與其同流合污,徹底暴露了他們的反革命嘴臉。
年輕人總是善于接受進步思想。郭汝瑰對共產黨倡導的主張充滿了熱愛,1928年5月,雖然明知危機重重,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加入了共產黨。
隨著蔣介石的“清共”行動越來越猖獗,郭汝瑰的堂兄郭汝棟,已經成了蔣介石的劊子手。
郭汝棟在日常的交流中,發現郭汝瑰與自己思想的差異,懷疑他加入了共產黨,但鬼精的郭汝瑰堅決不承認。為了防止節外生枝,郭汝棟勸說堂弟到日本士官學校讀書。
此時,郭汝瑰已經失去了上級組織的消息,與其如孤舟般飄零找不到方向,還不如到日本去學點本事,將來也可以學有所用,所以他聽從堂哥的建議,去了日本士官學校。
在日本士官學校,郭汝瑰如饑似渴的學習軍事理論,但是日本人的仇華情緒,對中國人的極端歧視,讓郭汝瑰在日本的每一天都備受熬煎。
當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傳來,他再也按壓不住心頭的怒火,堅決要求退學回國。
1931年郭汝瑰終于輾轉回國,幾經周折考入陸軍大學第十期學習。
陸軍大學是培養高級指揮和參謀人員的高等學府,后由蔣介石親任校長。郭汝瑰再次成為“天子門生”,又多了一個“頭戴綠頭巾”的名牌,為他日后成為蔣介石的紅人做好了鋪墊。
成績優異的郭汝瑰在陸軍大學養精蓄銳,以優異成績畢業。
彼時他雙學歷在身,年輕有為,如果去到部隊很快就能飛黃騰達,人人都覺得郭汝瑰未來可期。但郭汝瑰并沒有選擇去部隊歷練,而是到陸大研究院繼續深造,擔任一名軍事教官。
其中原因,只有郭汝瑰自己清楚,此時蔣介石反共之心日盛,他實在不愿成為國民黨的幫兇和工具,陸大研究院,成了他的避風港。
在磨礪自己的同時,他一直在探尋報國之門,等待著合適的時機,用所學實現自己報效國家的夢想。
一戰成名,躋身國軍高層
蟄伏校園的郭汝瑰終于等來了轉機。
1937年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不得不接受國共合作,宣布一致對外,聯合抗日。郭汝瑰毅然投身軍中,從此開始展示他卓越的軍事才華,一步步躋身國軍高層。
郭汝瑰這樣優秀的軍事教官,在當時絕對是搶手的香餑餑,他被安排到第14師任參謀長。
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人利用先進精良的武器,編織著“不可戰勝”的神話,強勢進攻,一路從北向南橫掃過來,淞滬會戰,一觸即發。
日軍的鐵蹄踐踏之處,山河破碎,血流成河。
可一向養尊處優的第14師42旅旅長,在大敵當前,嚇得瑟瑟發抖。
兵臨城下,卻無戰將迎敵。狂怒的師長霍揆彰一通罵娘,將目光定格在郭汝瑰身上:
“敢不敢率部迎戰?”
“軍人何懼馬革裹尸,為國家而戰,是天職,敢!”
于是,郭汝瑰以代理旅長之職,帶42旅到塘口一線作戰。
一輪輪的炮彈,不斷襲擊著陣地,數十架敵軍轟炸機,不停在頭頂來回盤旋,士兵倒下一批又一批。
鮮血與死亡,讓膽小者產生了臨陣脫逃之念,連指揮官也有了撤退的想法。
此時的郭汝瑰,小個子里像儲備著無窮的力量,他兩眼通紅,激憤之下寫下遺書:
“如陣地失守,我就戰死疆場。”身膏野草誓與陣地共存亡!
郭汝瑰的軍人鐵血,喚醒了部隊的血性和斗志。
經過7天7夜的膠著對峙,42旅雖然死傷慘重,但在約定的時間內守住了陣地,粉碎了日本軍隊“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
郭汝瑰在淞滬會戰中一戰成名。不久后,他便高升到54軍任參謀長。
他的卓越軍事才能,得到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陳誠的賞識,郭汝瑰很快擔任第20軍參謀長、第5師師長。
此后,郭汝瑰從大家眼里的文弱書生,逐漸成長為一員不可多得的悍將。
武漢會戰,郭汝瑰采取外圍作戰,使日軍的火力優勢無法發揮,極大減少了國軍傷亡。
長沙保衛戰,他以弱勝強,取得戰斗勝利,開始讓蔣介石對他這位門生另眼相看。
鄂西會戰,郭汝瑰敏銳地捕捉到日軍的戰略意圖,及時向陳誠提出建議,再次獲得勝利。
一次次作戰的勝利,郭汝瑰被陳誠當做了軍事寶貝,成為陳誠的“十三太保”之一,也在蔣介石的心中也有了一席之地,獲得了蔣介石的充分信任。
相對于老蔣的看重,郭汝瑰卻對國民黨的腐敗與腐朽越來越反感。
官員勾心斗角,爭權奪利,貪腐成風,個人利益凌駕于民族利益之上,在郭汝瑰眼里,這是對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背叛,與他的政治抱負背道而馳。
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但當年他的入黨介紹人袁鏡銘,在他遠渡日本時,就已經被殺害。多少個夜晚,他在夜間憂思不安:
何時才能回到黨組織的懷抱?
一諜臥底,立下非凡戰功
1945年,脫離組織十多年后,郭汝瑰終于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重新與黨組織建立起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