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規矩,先review上篇投票結果——
不出所料,投票人數最多的依次是英偉達、比特幣、京滬房,加起來63%,和其他4個選項有斷崖式差距。
英偉達和比特幣最近總因創新高上熱搜,前者在下一輪AI革命中占據準壟斷“賣水者”地位,后者是對沖貨幣超發最炙手可熱的新興工具,目前都趨勢向好。
博升值潛力大,當然就要下注這種。
現在這形勢,還選京滬房產,我猜很多人把題目“5年后哪個升值幅度最大”,心里偷偷換成“老天爺突然送我500萬,我會買什么”。
京滬房子實用性,很容易排第一。
按這新題設,讓我選,會選頂級限量經典款奢侈品包包。
在我看來,5年后升值的確定性最大。
理財市場浸潤越久,越敬畏市場,越不敢貿然相信自己的觀點。
對現在的我來說,相比升值潛力,更看重投資的長期確定性。
最近幾天斷更,主要是突發奇想,沉迷用EXCEL整理我的英語詞匯量,好奇我現在到底有多少詞匯量,遇到重要但還不熟的,就標紅以后多看兩眼。
按教育部要求,高考詞匯量3500+,四級4000+,六級5500+,專八/高級口譯最少8000+,一般10000+。
目前整理到3000+,短期目標掌握6000+,優先突破旅游常用詞匯,最終目標10000+。
這里說的“掌握”,只求聽說認三條,寫不一定。
雖然字母文字會說大概率就能拼寫,但有些復雜長詞還是容易寫錯,畢竟以前英國貴族為裝逼,搞了很多不規則發音。
和絕大多數從小沒英語環境(當年我英語老師還用上海話教音標)學了10年+英語的國人一樣,我也是啞巴英語。
這些年網上看的英文資料、聽的英語對話多了,聽力閱讀水平潛移默化有所提高,但口語完全不行,出國自由行又必須開口,發現學英語最重要的就兩點。
一是習慣用英語說話,語法什么無所謂,這就要求用英語思考。
90年代學的都是傳統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不少詞匯和發音都不同),高中大學受強勢美國文化影響,才逐漸了解越來越多美語。
后來發現,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各地都有變種,不管詞匯、發音還是語法,千奇百怪,什么都有。
比如澳大利亞有些詞匯是他們特有的,英美都不太會用。
再如印度人、日本人用英語對話時,很容易套用自己母語語法結構,咱中國人也一樣。
相比這些亞洲鄰國,咱的英語口音不算重。
全世界以英語為第一母語的人口并不多,印度人第一母語都是local language(不一定是印度斯坦語,也可能是泰米爾語、孟加拉語或泰盧固語),很多農村人也沒英語環境,不會講。
我們去肯尼亞也是,接待我們的司機能講流利英語,很多都上過大學,屬精英階層,大多數老百姓只會講斯瓦西里語,哈庫那-馬塔塔。
像美加澳新這些都移民國家,國內啥人都有,尤其加州這種地方,到處都能遇到amigo。
哪怕現在英國,街上也充斥著中東非洲移民,很多基層崗位(便利店店員、公交/出租車司機等)都是南亞人,所以你遇到的大部分人名字不是什么Peter、Mary,而是奇奇怪怪拼起來很費力的,學校從來沒教過……
說到底,英語只是交流工具,不是讓你研究英國文學,只要雙方能get對方意思,怎么說OK~
第二要增加詞匯量。
我們從小被灌輸漢語比英語難得多,既要學漢語,又要學英語,數理化難度還遠高于歐美,就算不卷,中國孩子天然學習負擔就高得多。
長大后了解世界各大語言輪廓才明白,漢語最大難點在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說寫不同步,不是能說就會寫的字母文字。
但漢語也有容易的地方,語法超簡單,沒什么詞性時態變化,更沒那么多敬語,這點日韓都做不到,他們底子是阿爾泰語(和滿語蒙語親戚),只是長期受中華文化影響,引入大量漢語詞匯。
當然,語法簡單也是把雙刃劍,上手容易,要學精深很難。
因為方塊字最小變化單位是“字”(word),字母文字則是字母(letter),一個單詞變一個字母就有不同含義,表達精確性高得多。
所以漢字常出現一詞多義,甚至同一句話也有N多解釋,必須仰賴上下文和語氣才能get真正含義,很多表達都是“你懂的”。
比如——
A:“什么意思?”
B:“就意思意思”
A:“這么做就沒意思了”
B:“小意思”
A:“這意思是?”
B:“沒什么意思”
A:“你這人挺有意思”
B:“是我不好意思”
A:“這么做夠意思吧?”
這嚴重影響中國人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喜歡模糊表達,不習慣嚴謹邏輯推演和精確定量分析,在中餐、中藥、中國功夫、中國書畫、中式園林、儒釋道哲學宗教等很多領域都有鮮明體現。
不少國人對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語言模型沾沾自喜,覺得漢語多奇妙,暗藏大智慧,但這也讓我們與世界打交道過程中,吃了很多虧~
英語語法比漢語復雜得多,這是國人學英語最頭痛的地方。
但相比法語或西班牙語,英語語法還是容易很多。
相比同屬日耳曼語的德語,不僅語法,英語連詞匯都容易很多。
即使如此,普通國人只要掌握3000常用漢字,生活完全不成問題,但只有3000英語詞匯,完全不足以應對日常生活。
美國普通百姓詞匯量都有10000+,甚至20000+,雖然口語中常用的可能就那5000+,但讀書看報逛博物館時,就會發現剩下那10000+詞匯的重要性。
這次去澳洲,最抓狂的不是逛博物館(直接放棄閱讀,用拍照翻譯軟件),而是看菜單。
很多local menu只有文字沒圖片,尤其遇到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希臘、印度、日本餐廳……最重要的信息都用人家本土語言直譯到英文,用翻譯軟件都看得云里霧里……
就像第一次來中國的老外,看到菜單上只有mantou、huntun這種詞,他會不會懵?
可能經驗多了,現在學英語開竅了,很多詞根詞綴相互關系很容易一看就聯想到,加上有國外游應用場景的記憶,學習速度明顯提高。
多說一句,以我性格,沒有利益驅動情況下,做事三分鐘熱度,99%概率完成不了這個小目標,大家也別監督了~
管他呢,KPI先定下,能完成多少算多少~
進入3月,股市進入平穩期,又在3000點不上不下。
目前沒有大牛市啟動跡象,券商股一直沒爆發。
券商大漲也可能是騙炮行情,更別說漲不動的情況下,更要降低預期。
前天還出現罕見走勢,500跌,1000漲,上證跌,300漲,說明目前市場連大小盤輪動都做不到,資金就在各行業板塊間穿來穿去,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許放空槍。
說白了,重要會議落幕,一切都中規中矩,沒有讓市場眼睛一亮出人意料的重大利好。
市場還是沒信心。
但有年初政府強力救市經驗,哪怕還是3000點,未來9個月,市場向上莫400點的概率,還是要大于再次向下探索400點的概率。
今年賺錢機會,大概率還在波動上。
雖然離回到21年高點還有很長的路,但當年的當紅辣子雞,白酒消費、光伏半導體新能源、中概股……多少都有點起色,只有醫藥醫療還躺著沒動。
不少人期待,躺尸那么久的醫藥,啥時候也來一波行情?
總之,沒必要太悲觀,當然也別太樂觀。
總體上,現階段市場太悲觀,我們更多要預防悲觀情緒過度,影響理性決策。
近期金價屢創新高,后臺問我黃金的人也多起來了。
關于黃金,我在講得很清楚了。
多說一句我個人操作。
當年漲到1900刀時,我就清倉了。
現在我不可能追高,就算漲到3000刀,踏空也認了。
現在這波黃金比特幣大宗商品行情,就是在賭美聯儲降息,無論預期落空還是落地,可能都要大回調,時間大概率就在今年二季度。
將來如果跌回1700刀以下,我會重新開啟定投。
跌回1500刀以下,我會調集更多資金入場。
不跌到我心動,黃金這種雞肋資產,我不會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