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年輕人也會得“老年癡呆”,成都就有人39歲患上此病……四川省人民醫院溫江院區/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醫生提醒,阿爾茲海默病并不等同于老年癡呆,年輕人也會得,且易被忽視甚至誤診。此外,視空間障礙、性情大變、被害妄想等,也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非典型癥狀,且病情發展更快,需提高警惕。
注意阿爾茲海默病 年輕人也會得
你是不是也以為,“老年癡呆”只有老年人才會得?但現實并非如此。“癡呆只是一種表現形式,真正患上的疾病叫做阿爾茨海默病。”四川省人民醫院溫江院區/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神經心理科主治醫師秦曉洪提醒,阿爾茨海默病同帕金森病、漸凍癥一樣,都屬于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神經元(也就是我們的腦細胞)進行性變性或丟失的一種疾病。阿爾茨海默病通常在老年發病,所以大家習慣叫它老年癡呆,“但這是不準確的,并不代表年輕人不會得,甚至有年輕人得了阿爾茲海默病被誤診或延誤治療。”秦曉洪說。
60歲以下的阿爾茨海默病患 占調查者的21%
2023年9月,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等機構聯合發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報告》指出,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呈現年輕化趨勢。數據表明,首次確診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群中,年齡在60至79歲間的人群占比最高,為62.1%;值得注意的是,60歲以下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患者,在調查中占到了21.3%。
2020年發表于《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的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中癡呆發病率約為6.19%,其中,約三分之二是由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目前中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癡呆患者。
案例:有人39歲患阿爾茲海默病
“我們最近在臨床上碰到一個39歲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她發病年齡早,癥狀特殊,所以確診比較曲折,一度在其他醫院被誤診為精神病。”秦曉洪介紹,羅女士(化名)來自成都,據其家屬回憶,約兩年前,她開始不愿出門上班,變得絮絮叨叨、亂發脾氣,一開始還能在家做點家務,后來連生活都不能自理,上小便都需要家人協助。家人認為羅女士是精神出現問題,帶她去醫院后也被醫生診斷為精神疾病,但是用精神類疾病藥物治療后,情況卻沒見好轉。
后來,羅女士輾轉被送到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神經心理科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被確診阿爾茨海默病。“按照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后,之前因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的一些副作用就漸漸有了緩解。”秦曉洪表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不易被察覺,晚期出現精神癥狀時也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這些非典型癥狀也需重視 發病更快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早期還會有哪些癥狀?秦曉洪介紹,除了最典型的記憶力下降外,少數患者還可能表現為語言問題,比如理解力下降、找詞困難、前言不搭后語;也有可能表現為視空間障礙,如手機就在桌面上放著,但患者就是找不到;還有的患者則是表現為性格大變,比如原本開朗的人變得郁郁寡歡,睡眠不好;有的人原本很彬彬有禮,突然變得不遵守社會道德規范;也有人會出現被害、被跟蹤的妄想。
秦曉洪提醒,要注意罕見類型的阿爾茲海默病,因為這類病人發病更早,進展更快。尤其是年齡在40-60歲之間,表現出語言功能受損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早發現早干預 能延緩病情進展
秦曉洪介紹,雖然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理還不明確,但可通過檢測腦脊液或血漿中的生物標志物來確診,對于有明確家族史的,也可進行基因篩查。
目前醫學界將阿爾茨海默病分為癡呆前期和癡呆期,癡呆前期是干預的最佳時期,在這個階段,患者通過藥物治療,以及聯合非藥物治療等方式干預,以延緩病情,比如體育鍛煉、生活方式調整,或使用認知訓練游戲、經顱重復磁刺激等。
“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改善阿爾茲海默病的病理改變,從而延緩病程,改善認知損害。并且,每周堅持≥150分鐘中等程度以上運動鍛煉,還可以使老年人患此病的風險降低40%。”秦曉洪表示。
秦曉洪特別提到,患者隨著病情進展往往變得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家人的陪伴、理解和照護是安全感的保障,可提高他們的信心,從而更積極地與人接觸,參與社會活動,盡可能維持現有的認知功能,減緩疾病進展。
(川網傳媒·四川手機報記者 李瀚林 黃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