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番外篇:
《首爾之春》:政變為什么那么簡單
羅振宇《文明之旅》的第二集,講到了大宋朝廷在巴蜀之地劃分了四個行政區,分別是益州、梓州、利州、夔州,位置處于今天的四川盆地以及周邊,而四川這個名字,也因此而來。
朝廷這樣劃分的目的,是防止四川再次發生叛亂。
01
明末清初的歐陽直在《蜀亂》一書中寫道:“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
自古蜀地就容易發生叛亂。
倒不是說四川人喜歡造反啊,只是四川這個地理位置太特殊了。
四川盆地四面環山,內部又擁有無比富裕的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簡直就是軍閥割據的天選之地。
在四川造反,只要陳兵關隘之處,就能一夫當關萬夫莫當,想攻入四川,那是十分艱難的。李白也說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加上成都平原土地肥沃,養活百萬大軍也不在話下,完全可以與世隔絕,就在四川內過神仙般的日子。
四川這個特點,也決定了,在四川造反,很適合軍閥割據。所以中央政府一旦勢弱,各路有野心的軍閥們就想割據四川而自立。
“天下未亂,蜀先亂”,軍閥們看到中央政權不行了,要么四川本地軍閥割據自立,要么外來軍閥搶先涌入四川自立。
“天下已治,蜀未治”,而又因為平定四川需要強大的兵力,必須等到天下定了,中央政府集全國之力,才能拿下四川。
02
四川盆地適合軍閥割據,卻不適合謀取天下。
原因還是因為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人家打進來難,你打出去也難啊。哪怕成都平原肥沃,能養百萬大軍,你這大軍打不出去啊。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諸葛亮多次想進軍中原,但軍需物資得爬上崇山峻嶺,這仗根本沒法打。
單是依靠巴蜀之地,偏安是可以,但奪取天下,還需要得到漢中和關中。
巴蜀擁有天府之國,關中擁有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而漢中位于四川盆地和關中盆地之間,是巴蜀和關中的門戶。
得齊巴蜀、漢中、關中,可得天下。
巴蜀、關中都是富饒之地,均可養活百萬大軍,關中又有函谷關天險,出了函谷關,就可以直取中原。相反,打入函谷關卻很難。
所以關中盆地比四川盆地的優勢就在于,大本營設在關中,百萬大軍和軍需物資,能自如進出。
打入巴蜀、關中很難,但如果對手擁有漢中,那么就能把巴蜀、關中切斷聯系,沒有了巴蜀的物資供給,光靠關中的實力,也不足以奪取天下。
03
在秦惠文王之前,秦國只有關中平原,雖然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強大了,但秦軍頂多也就出出函谷關,干點搶劫買賣,稱霸可以,稱帝不行。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之戰,拿下了四川盆地,也得到了依附蜀國的部分漢中之地,即西漢中。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軍在丹陽(指今陜西、河南二省間丹江以北地區)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即東漢中。
自此,秦國把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最關鍵是解除了關中南面的威脅,在此之前,敵人是可以通過走巴蜀、經漢中來攻入關中的,秦剌龔公時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蜀國強大后,就北上攻入關中,直指秦國都城。
現在,秦國擁有關中、漢中、巴蜀,要想打入關中,只有函谷關一條路。
劉邦奪取天下,靠的也是得齊了關中、漢中、巴蜀三地。
項羽分封天下,劉邦被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及漢中一帶,而為了制約劉邦,項羽把關中分為三塊,分別由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統治,俗稱三秦。
劉邦任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從巴蜀、漢中出兵,還定三秦,再次把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也就擁有當年秦掃六合的經濟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