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人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等生命。
人有什么?人有看得見的外在和看不見的內在。
外在,是指人外在所擁有的一切,包括金錢、權勢、美色、財富、名望等。外在的一切都是從外部世界獲取的。
內在,是指人內在的靈魂、意識、精神、智慧、心理等。內在的一切,本質上都根源于自身。
外在能夠直接影響內在,內在也能掌握并役使外在。
當外在主宰內在,人們常會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當內在主宰外在,人們也會夸贊他:意志堅定,勇敢無畏。
由此可見,人的內在要遠遠比外在重要,人們也大多都知道自己的內在比外在更重要,但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無法把握自己的內在呢?
人的內在究竟是什么?人怎么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自己的內在呢?
關于人的內在,很多人可能既清楚又糊涂。
之所以說清楚,因為它就是我們自身,我們無時無刻不可以感受到它;
之所以說糊涂,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愛恨情仇等。
人的內在,其實就是人的內心,就是人的內在靈魂,就是人的內在心靈,就是人的內在精神。
既然都是人的內在,為什么要取那么多迥異的名字?又為什么可以取那么多迥異的名字?而且它們看起來似乎還都很有道理的樣子?
比如,心靈、精神、意識、靈魂、內在、內心,這些不都是指人的內在嗎?還有人的心理、意志、性情、本性、心性、情感、情緒等,這些不也是指人的內在嗎?
還有人的意念、觀念、理念、思想、意識、認識、認知等,不還是人的內在嗎?它們甚至還可以混亂搭配著使用,比如:精神意志、內在本性、靈魂意識、內心理念等。
其實有很多字都是在描述人的內在,比如:心、神、靈、性、意、念、情、志、識等,都是指人的內在。
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但是為什么可以用那么多迥異的字去描述同一個東西呢?有那個必要嗎?不會造成認知混亂嗎?然而為什么反而感覺都很有道理呢?
試問,誰能沒有自己的內在精神呢?誰能沒有自己的內在心靈呢?誰能沒有自己的內心情緒呢?誰能沒有自己的內在靈性呢?誰又能沒有自己內在的情志樂趣呢?
這都是因為人心有十層,每一層心性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故而需要用不同的文字去描述它、表達它。
古人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對于一座山來說,從不同角度去看,它就已經遠近高低各不同了;對于人的內在心靈來說,它更是如此,更是迥異,更是不同。
人心有十層,魂三層、魄七層。一層心性一層觀感。一層心性一層天地。你看到某一層心靈,就必然只有某一層的觀感,而絕不會有其它的觀感。
常言道:“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無論有多少個讀者,每一個人眼中都只能看到自己心目中的那個哈姆雷特而已。因為每一個人的心境都不相同,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會有什么樣的觀感。
處在同一心靈層次的人,觀感相似,卻不等同;處在不同心靈層次的人,則觀感迥異,甚至相悖。
人心有十層,就是三魂七魄。三魂七魄皆是人的靈魂內在。人的內在靈魂就是人的內在心靈。三魂心就是天魂、地魂、人魂。
天魂心秉承于天,地魂心秉承于地,人魂心秉承于人。
天有什么特性,天魂心就會復刻其什么特性;
地有什么特性,地魂心也會復刻其相應的特性;
人有什么本性,人魂心也會完全繼承其全部特性,雖千萬年不移。
人為什么能夠感悟天地?因為人本身就擁有天心和地心,也就是天魂心和地魂心。人先天就已經把天地的本性復刻進了自己的心靈之中。人后天只需要把它們再次發掘出來就行。
只可惜人們后天大多都在忙著追求外在的物質享受而已,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內在。
古人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就連圣人成道,也是通過發掘自我心中的那片天地來實現的。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自有天地。天地之一隅,也是心靈之一隅。只不過人的心靈通過后天的污濁,慢慢地就會變得越來越狹隘而已。
一名嬰幼兒,其心靈就像一張白紙,他本身就擁有無限可能。但當這張白紙上出現了痕跡,也便失去了這種無限可能。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它始終是一張白紙。
人的心靈,也像一面鏡子,它本身就擁有把現實中的一切映照而出的功能。
當你在這面鏡子上涂涂畫畫,這對于心靈來說就都是污垢。保持心鏡潔凈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什么是赤子之心?
所謂赤子之心,其實就是保持人的心靈——白紙還是白紙,鏡子還是鏡子,始終保持它們無涂無畫、無污無垢的狀態。
用佛家的話說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不就是心如白紙、心如明鏡嗎?
用《心經》的話說就是:“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就是指人心。空、色、受、想、行、識,都是指人類心靈的不同狀態,都是人類自身為了應對各種生存所需,而誕生出的各種功能。
舍,是指心舍;利,是利用、便利;子,是子孫。舍利子,就是指心靈誕生出的一些有益功用。
然而有益就有害,有利就有弊。當你享受其利益的時候,就難免要承受其弊害。心靈也是如此。
人的心舍,在享受“空、色、受、想、行、識”所帶來的好處的時候,也必然要承受其害。心舍就是心靈。受想行識,都是心靈的產物。
怎么樣才能只享受其好處,而不承受其害呢?當然是唯有心如明鏡、無污無垢。或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人類心靈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己心萬法皆空,己心無可生無可滅、己心無可垢無可凈、無可增無可減。心靈能夠達到真正的空相,而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無色聲香……無老死、無智無得等的干擾。
如此才能算是一顆真正的赤子之心。
有人或許會說:人只要一出生,就需要學習,就需要生存,還怎么可能保持心靈如白紙?
其實人類心靈這張白紙,既然可以隨便畫,隨便涂,當然也可以隨意擦除。前提是:你可以做到不自是、不自大、不自見、不自伐、不自矜。
人的一切認知與感受皆源于己心。己心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才可以如明鏡般照見一切。然而人類心靈這張明鏡卻是一個多面鏡,處在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照射出的結果就會不同。
人心有十層,就像擁有了十面心鏡。每一面心鏡都有其獨特的性質與功用。
天魂心秉承于天,可以映照天道;
地魂心秉承于地,可以承接大地之性;
人魂心秉承于人,可以生發人道七情六欲;
道心,可以體察萬物之道;德心,可以承擔生命之道;
仁心,可以發揚人類之道;義心,可以發揚個人之道;
禮心,可以和諧相處之道;智心,可以提高人道智慧;信心,可以堅定人道信念。
有什么樣的心,才能行什么樣的道。
假如人只有普通的仁義禮智信之心,就很難真正的體察萬物之道。
假如人只有體察萬物的道心,也很難真正的感悟天地。
假如人只有一絲一點微弱不足的信心,就很難有非凡的智慧。
人類的十層心鏡是同時并存的,當你自是、自大、自見、自伐、自矜,且驕傲自滿、洋洋得意的時候,己心就會停駐于心靈之某一隅、某一鏡,而失其余。
所以古人才會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則十鏡俱全。心住、心執,則得一失九。
古人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人頭腦中的各種念頭,隨著己心的生滅起伏,也跟著此生彼滅。
所以,《心經》才會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人的心靈也只有做到不生不滅,才能真正跳出生生滅滅、時垢時凈、時增時減的境地。
《心經》之所以叫心經,就是因為它實質上就只是在論述一個心字而已。
人心有十層,假如人們總是一如既往地從外部籠統地去觀察它,必然會越來越迷惑與迷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