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劍
3月5日,李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是對過去一年工作的總結,更是一份對未來發展的藍圖。特別是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宏觀政策和具體措施,旨在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高質量發展,實現國家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過去一年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報告指出,通過“進一步放寬放開城市落戶條件,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6.2%。”但是,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發達國家80%以上相比較,還有一定差距。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提升空間。
為此,報告還指出,“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這些論述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發展要有機結合。只有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各類要素的城鄉雙向流動,才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發展的未來,才能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容,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讓有意愿的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近年來,通過降低城市落戶門檻,全面落實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取消落戶限制要求,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等措施,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通過重點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問題,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推進;通過“人地錢”掛鉤政策深入實施,中央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持續下達,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措施,市民化配套政策有序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有序推進,城鄉融合更進一步。
在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培育發展縣域經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使縣城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特別是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縣城這“一大一小”的發展格外重要。目前我國都市圈發展總體處于初級階段,通過尊重客觀規律、立足發展階段,科學有序推動建設。值得關注的是,縣城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是融合城鄉發展要素的重要樞紐。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補齊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不斷培育并壯大縣域經濟,更好滿足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和縣城居民生產生活需要,才能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已進入下半程,高質量發展成為新型城鎮化的底色,對此,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網,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加強無障礙、適老化設施建設,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近年來城市洪澇、火災等時有發生,城市安全韌性成為亟待補齊的短板。通過抓好城市“里子”工程等建設,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加快地下管網等工程建設,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強城鄉社區智慧發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宜居安居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優化。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新型城鎮化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提高精細化管理和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新型城鎮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動力和支撐,它要求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創新思維、完善制度,持續推動城市和鄉村共同繁榮。(作者王克劍:城市建設雜志社社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