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紫沐,這是我第385篇日記。
天河大網紅蘭亭盛薈跌到5字頭了。
一套72㎡的高層兩房成交430萬,折合單價5.95萬。
這意味著蘭亭的小戶型從8萬到5萬,前后只用了1年多。
可怕。
其實從寫公眾號開始,每次提及蘭亭,都建議大家別買小戶型。
就算是蘭亭單價破10萬最風光的時候,我都保持同樣的觀點,可以翻一下歷史文章。
風險提示已經做很久了。
因為蘭亭這類產品,有兩個很明顯的負面特征。
一個是戶型設計太落后,和新式戶型不在一個維度。
一個是普遍偏吵,住起來很不舒服。
這兩個特征疊加起來,會勸退大部分自住買家。
如果一個產品,它主要的持有群體都不是買來自住的,價格就容易波動,也容易有水分。
因為投資客是拿不住房子的。
漲了,會想著套現;跌了,就馬上割肉。
遇上行情不好市場冷淡,房價就容易一瀉千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天河公園和華景的標桿產品。
這類對口學位比較好的板塊,就算再網紅,自住的人還是占多數。
就算樓市環境不好,因為孩子在讀書,也不會有啥割肉的想法。
不知不覺間,就扛過了熊市。
所以我經常說,買房不要太忽視學位,就因為學位往往和自住掛鉤。
而自住,代表著穩定。
買房想保值,搞清楚哪些屬性要避開,哪些屬性要抓住,是基本功。
當然了,蘭亭這個案例,還揭示了一個很保值的屬性。
稀缺性。
這些70來平的小戶型,總價基本去到500萬。
而500萬左右的預算,單單是天河,就有一大堆實力很強的競品。
光珠花和華潤天河潤府,就能搶走大量的目標購買力。
要是再往東走走,老黃埔更是一大堆的新盤供應。
一堆新產品樓齡比你新,戶型比你好,交易成本還比你低。
那人家為啥要買你的老破小,難道貪戀你家房子歲月的痕跡嗎?
不降價不割肉,就是會被人打得滿地找牙。
所以蘭亭小戶型價格體系崩塌,在天河絕不是個例。
天河很多網紅二手盤,兩房的、戶型奇奇怪怪的產品,都在跌。
在年前的文章,明確說別再抱著金融城的渣房子不放,就是這個原因。
沒有稀缺性的產品,太難保值了。
我想還會有人問,這些弱勢產品雖然產品力不行,但價格降了啊。
降價能不能構成買入理由?
我拿另外一個板塊來舉例說明這個問題。
黃陂。
黃陂這個板塊我是一直不推薦的,可以翻過往文章。
黃陂給自己的定位是黃埔的牛奶廠,純改善密度很低。
往南是智慧城,往西是龍洞,往東是科學城,能吃到三個板塊的購買力,算盤打得很好。
但你想想正牌牛奶廠這兩年都跌成什么樣了。
人家能吃珠城、金融城和魚珠三個頭部板塊的購買力,效果都不明顯。
黃陂對應的周邊板塊比牛奶廠還要弱不止一個級別,畫餅都沒有說服力。
而且黃陂沒有產業,沒辦法孵化內部購買力。
配套也不算好,只能滿足基礎日常生活,教育資源同樣沒什么亮點。
有實力的年輕人是看不上的,要么往東走去科學城,地段和生活配套會好很多。
預算再充足點直接就去買天河了。
所以黃陂真正能吸引到的客群普遍預算都不高。
這時候又暴露了黃陂一個很尷尬的缺點。
它的產品很多都是大面積,和它的客群預算是完全錯配的。
建了一堆大面積,賣六百多七百萬,有這預算我干嘛不去買天河。
包裝很精美,內里很空洞,沒意思。
所以黃陂除了20-21年市場情緒狂熱的時候賣了一波,其他時候都賣得不太好。
這兩年房價跌得很厲害,曾經單價摸6萬,現在已經跌到4字頭了。
不推薦是對的。
但最近也有聲音說,黃陂都跌到4萬了,跌出性價比了。
值得買嗎?
不值得。
黃陂一直存在的缺點:配套、板塊面貌、教育,有沒有改善?
沒有。
黃陂的對手盤,科學城和天河東,這兩年有沒有和黃陂拉開價差?
沒有,科學城和天河東的產品也在降價。
那憑什么覺得黃陂價格跳水之后,就變得有競爭力了呢。
同樣的,你把這邏輯套回天河東的弱勢產品身上。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老破小只會更老更破,而且對手盤的數量只會有增無減。
那憑什么覺得降價就能構成買入理由。
時代變了,炒老破小那套已經玩不轉了。
大家都在做資產優化,賣老破小換更稀缺的資產。
你逆整個大市做接盤俠,這風險和收益不成正比啊。
千萬千萬要記住,以后能維持保值能力的房子,一定是那些真正稀缺的好房子。
靠情緒吹上去的,最終只會被情緒推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