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 天 玩了把標題黨,但也和內文契合~
說的是手里有不住的中小城市房產,要放棄還會迎來春天的幻想,趕快拋售,時間是這類資產的 敵人,越捂越被動 。
文章最后提到這兩年越來越熱的香港保險,但這種境外金融產品,不允許在境內售賣,也不能大張旗鼓公開宣傳具體產品,我這號現在是重點關注對象,所以語焉不詳,就簡單說了幾句。
但后臺不斷有人問細節,我再把配置港險核心邏輯理一下——
首先,港險適合以下人群:
1、肉身已潤到境外,或計劃潤到境外的人。
人在境外生活,消費投資主體也都在境外,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條非常漫長的道路,且現在的國際環境,未來10年還有倒退可能。
在可預見20年內,全球范圍內,人民幣根本不可能取代美元,也不可能和美元平起平坐二元并立,能超過英鎊日元的全球影響力,和歐元平起平坐已是最最樂觀預期。
這類人有強烈的資產轉移剛需,需要盡快把名下資產變成美元計價的,否則萬一人民幣匯率長期走低,資產就會持續縮水。
港險就是相對成本最低,購買最便捷,長期收益最穩健的選擇。
2、肉身暫時沒潤的計劃,但境內總資產超1000個W,或金融資產超300個W,或流動資金超100個W(可隨時變現的股票、基金、銀行理財、活期存款等加起來)。
有這樣的資金規模,在境內已屬3%以內富裕階層。
2年前力哥寫的 已說的很清楚,未來政策演變大趨勢是“效率和公平之間,公平逐漸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整個社會財富流動將從“野蠻生長”逐漸轉變為“穩定均衡”。
這意味著富人想變更富,會越來越難。
當然,窮人想彎道超車,快速發家,更難。
不是說沒創富機會了,只是說,相對過去20年,窗口在變小。
但相對的,窮人托底保障會加速提升。
包括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四座大山,國家會越來越多從富裕階層抽血,補貼窮人,減輕窮人生活剛需壓力。
包括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面貌更新、生態環境維護這些公共服務都會越做越好,也不用擔心社會治安。
看看紐約倫敦巴黎城市面貌都被非洲大兄弟糟蹋成什么樣了,這是我們相比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最明顯的制度優勢。
當然,細心的小伙伴會發現其中暗藏悖論:
如果不管富人中產窮人的致富希望都變得更小,就會挫傷創富積極性, 不想買房了,不想生娃了,不想奮斗社畜996了……導致整個社會財富大盤子可能增長乏力,政府向窮人加速轉移支付的源頭活水在哪里?
但這不是解決不了的問題,錢不夠,可以多發點 超長期特別國債。
總之,在已積累一部分可觀財富,對未來境內資產增長空間又不是很樂觀的,就可以考慮配置一點境外美元計價的資產,港險同樣是成本最低、交易最方便、投資最安全的選擇。
3、雖然資產規模不達標,但不信任境內保險的人。
中國是外匯管制國,錢出去進來都嚴格受限,普通人每年就5萬美元(或其他等額貨幣)換匯額度,且名義上跨境匯款用途也不能是境外投資。
如果資產規模不大,也沒潤的打算,錢現在出去了,將來還要再拿回來消費,就很麻煩。
況且港險長期投資回報率也不算高,犯不著折騰。
再說人民幣有長期貶值風險,也有對美元逆轉的可能,將來再換回人民幣消費,匯率就很吃虧。
最好是這錢潤出去,就長期放境外,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只有一類人除外:想買保險,但對境內保險缺乏信心。
《保險法》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境內保險安全性絲毫不亞于境外。
遇到理賠糾紛,傾向于誰弱誰有理喜歡和稀泥的法院甚至還會想方設法胳膊肘往投保人拐,讓保險公司啞巴吃黃連。
即使如此,有人還是不信,那是對整體體系的不信任,骨子里就不信咱的法律真能保障他的長期權益…… 那……就沒法說了……
當然,說極端點,這種人可能連香港保險也不信任,畢竟香港也是中國的一部分。
那更適合的可能就是新加坡保險,離岸資產風險隔離更徹底,也不怕萬一將來沖突升級,在美資產被凍結。
問題是現在購買和將來理賠的成本,也都更高。
再說,新加坡現在什么物價什么房價什么生活壓力?
別說總資產1000個W根本hold不住,就算有3000個W,去新加坡也不見得能活舒坦~
客觀點說,相比境內保險,我過去不是特別推薦港險。
對人身險來說,牽涉跨境,理賠相對更麻煩。
對儲蓄險來說,長期收益不確定性更高。
香港金融市場不像內地,競爭卷到飛起,銀行券商 一個個APP體驗都屎一樣糟糕(香港過去20年沒趕上移動互聯網的革命性際遇,缺乏IT人才,隨便優化一下APP價格都死鬼死鬼)。
那邊一切早成規模定式,沒有那么多金融服務和產品設計上的創新。
所以來回來去,就那幾家保險巨頭撐場面, 友邦保誠安盛宏利啥的,能賣的主打產品也就那幾個。
雖然產品看起來好像很復雜,但都是標準化格式化的,沒多大花頭,買了發不了財,也騙不了你啥。
這些標準化儲蓄險,基本都是分紅險。
也就是由保證紅利+歸原紅利+ 終期紅利組成。
保證紅利是雷打不動的,但按年發放的歸原紅利和一次性發放的終期紅利都是不保證的,和內地分紅險一樣,也是保底收益+浮動分紅的模式。
過去很長時間,內地最流行的儲蓄險是全部收益都是雷打不動保證收益的年金險/增額終身壽。
但隨著央媽一再降低基準利率+銀保監會不斷窗口指導降風險,現在保司還在賣的年金險收益就特別雞肋,保司這邊也在逐漸轉型為分紅險為主。
也就是說,內地儲蓄險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也在提高。
這么反觀港險,吸引力反而增強了。
關于港險的底層邏輯就這些,多數觀眾今天就當長長見識,看完拉倒,少數小伙伴可以思考下,自己是不是合適。
更多細枝末節的問題,感興趣的可以加小寶微信,免費咨詢:lzbxb04
我澳洲回來后又去了趟香港,也是在實地考察港險購買流程,準備自己也搞一點。
我現在資產規模,再不潤點出去,我心里也不踏實……
對了,上次說的某香港大行可以零存款開港卡的活動,現在還在繼續,這種也不能公開說,有興趣的后臺回復關鍵詞:“港卡”
不管你想買港險還是香港美國的股票基金ETF,都必須有一張境外銀行卡,歐美日韓新加坡的都可以,但成本最低最方便的,還是港卡。
其實今天想聊我對下面這張圖的看法——
沒想到本想順帶提一嘴的港險寫多了,那下次再寫~
今天三八女神節,祝廣大漂亮妹子和小姐姐節日快樂~
我覺得現代女性最需要的不是老公男友公司老板虛情假意的節日問候,真正在意的就兩件事——
一是生活中,子女教育和家務老公可不可以多分擔點?
“男主外,女主內”這種說法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別家里的事都要我操心,外面我還得忙工作掙錢,這對女性太不公平!
哪怕男人外面賺得動,女的可以全職帶娃,也別覺得帶娃輕松,帶娃做家務除了勞心勞力,還要經常被娃氣——作業做得慢,考試粗心又做錯了,老師又來告狀了,一出去玩就忘記時間各種闖禍…… 有本事你來帶帶?
況且為家庭放棄事業,也放棄了職業生涯帶來的公共社交網絡、事業成就感和持續的學習提升機會,尤其喪失了家庭財務主動權和經濟上的獨立性,女性為此付出的機會成本很高昂。
二是職場上,老板、領導、男性同僚能不能再少一點顯性或隱性的性別歧視?求職和升職機會再平等一點?
別老問職業女性你怎么平衡家庭和事業的,切!這種問題怎么不問男人? 老娘憑什么要平衡?老娘憑什么不能做自己???
還有,少點性騷擾,除了收起你的咸豬手,哪怕只是語言上的葷段子,女性在場的時候,也都給我拉鏈拉起來!
最近,今天鳥山明因 急性硬膜下血腫不幸去世的新聞刷屏了,才68歲,挺意外的。
鳥山明是日本漫畫家,代表作《龍珠》,是日漫史上空前絕后的里程碑式熱血漫作品,OP之前,一直是史上銷量最高的漫畫作品,70-80后男生小時候大多都看過。
今天還有個新聞,張學友因連唱100多場,身體hold不住,遵照醫囑,這周末上海三場演唱會取消,還好我上周看過了……
我作為80后,也40了,我小時候追的那些“大人明星”,大多是50-60后,現在都六七十了,人生暮年,爺爺奶奶們都要保重身體啊~
不說不來氣,富堅義博也快60的人了,真擔心他哪天突然掛了,如果全職獵人沒給我完結就掛了,老子以后做鬼也不會放過老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