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一個網(wǎng)絡博主起訴莫言,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左右兩派針鋒相對,在網(wǎng)上吵的不亦樂乎。
其實對于莫言,兩年前爆出司馬南和莫言女粉絲爭論時,我就寫過一篇文章,對圍繞莫言的爭論做過分析。現(xiàn)在既然又火了,那我不妨再簡單的說下:
首先,網(wǎng)絡博主所列的那些莫言小說內(nèi)容,是不是抹黑中國,抹黑革命先烈?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覺得是一筆糊涂賬。畢竟莫言就是個寫小說的(當然,高尚點說是文學家),小說是文藝的一種,而文藝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所以夸張成分難免。但到底僅僅只是客觀寫實基礎(chǔ)上的藝術(shù)性夸張,還是蓄意抹黑,說實話文學的事兒,很難分辨的清楚。
當然,從客觀上來說,莫言的一些內(nèi)容,確實不那么正能量;但批判和揭露本身就是文學的形式,任何一個社會,都應該有包容的一面——既聽得進贊美,也容的下批評。只許見光明不許見黑暗,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端的思維,對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并無益處。
其次,莫言當年的作品,本身就是有時代局限性的。在之前的《司馬南和莫言女粉絲的那點事兒》中,我就曾經(jīng)說過,莫言那一代中國文化人,他們都是有時代局限性的:
改革開放后,中國與外部巨大的物質(zhì)文明差異,赤裸裸的展現(xiàn)在國人——尤其是視野相對開闊的知識分子面前。這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催生了兩個認知——既對本國文明的極度失望,及對西方的頂禮膜拜。
對本國文明的極度失望,使得文革后失去了政治束縛的文藝工作者,瞬間喪失了搞歌頌文藝的興趣——當時的情況,也確實沒啥值得歌頌的。而對西方文明的頂禮膜拜,使得這一代中國文人自覺不自覺的淪為西方價值的精神傀儡。
西方對中國、中華文明一向歧視貶損,并暗藏的演變同化的險惡用心。這幫中國文化人對西方的無腦盲從,正好符合它們的需要,于是通過各種明著暗著的手段——比如文化交流,獎項授予,資金贊助等等,引導中國文人創(chuàng)作大量揭露中國陰暗面,貶低中華文明的作品,進而摧毀中國人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這就是那一代中國文化人,集體熱衷于揭露式、貶損式文藝創(chuàng)造的緣由。莫言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而已。
當然,隨著時代發(fā)展,東西方差距已經(jīng)大幅縮小,中國人對西方也逐漸由仰視變?yōu)槠揭暋K赃@一套揭短式創(chuàng)造手法,已經(jīng)不再像以前那么吃香。甚至,隨著時局的變化和大眾認知的提升,我們也明白了這幫人之所以當年會火,甚至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背后其實是有西方反華勢力險惡用心的:
簡單來說,當年舉國上下都崇洋媚外。那西方就以自己的價值觀為基準,來左右中國的文化思潮。這種邏輯下,許多抹黑中國,貶損中國的文藝作品獲得了西方獎項;而在崇洋媚外的風氣下,這些洋獎項獲取者又被國內(nèi)大眾視作名家,在國內(nèi)文學圈、影視圈名利雙收。如此一來,迎合西方喜好,追捧西方價值觀,就成為當年的中國文化潮流,廣大文藝界人士也以獲得西方認可,榮獲西方獎項為榮,并以此為自己的進身之階;這種風氣帶動下,甚至國內(nèi)文藝界獎項的評判標準,也隨之發(fā)生偏移,向西方價值觀大幅靠攏。
而西方之所以要暗中對此推波助瀾,說白了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對中國人的進行潛移默化的洗腦,最終達到對華和平演變、顏色革命的目的。
現(xiàn)在很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摇热缈俊都t高粱》成名的張藝謀,靠霸王別姬成名的陳凱歌,以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還有賈樟柯、王小帥等等,他們都是被西方直接選中的對象,至于受此潮流影響而跟風成名的更不知凡幾。
西方之所以選中這幫人,不光是因為他們作品的文藝性,同樣也是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是以揭露中國陰暗面為主,有利于對中國政治演變,有利于對中國人思想馴化——沒有后者這個基本前提,他們的作品再好,也是得不到西方獎項的——而在當年的時代氛圍下,得不到西方獎項,他們自然也就沒有機會成為名家,沒有機會獲得金錢、名氣和社會地位。
這也是這幫老一輩文化名人,在現(xiàn)在在網(wǎng)絡上被很多年輕人鄙視甚至唾棄的原因——以前大家不懂得這里面的歪門邪道;這些年隨著國家發(fā)展和大眾認知提升,新一代年輕人回頭再看,就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當年這幫文藝圈大佬發(fā)家史背后的那些齷齪內(nèi)涵。
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批斗莫言,乃至清算以莫言為代表這些老一代文藝圈名人?
我覺得也不是。
首先,批判本身就是文藝的一種,莫言他們以批判、揭露立文立藝,本身也不能算錯。至于這幫搞批判的被樹為主流,這其實是時代局限性導致的——那個年代有幾個中國人不崇洋媚外?有幾個中國人不覺得西方的屁都是香的?
正所謂蒼蠅不盯無縫的蛋,這幫搞負面主基調(diào)的文人,之所以能壓倒正面主基調(diào),成為當年中國文化界的領(lǐng)軍人物,那除了西方有意扶持,最關(guān)鍵的還不是中國人自己喜歡并接受?如果當年中國人不那么自輕自賤,不普遍看不起自己的國家、民族、文明,莫言他們縱然可以在文壇存在,也能被西方一頓吹捧,但想掌握文化話語權(quán),成為萬眾追捧的名家甚至所謂時代良心,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其實是一場雙向迎合。而這種雙向迎合,本質(zhì)上體現(xiàn)的是時代的局限性。如果莫言要清算,那老一代中國人,甚至當年的咱們自己,統(tǒng)統(tǒng)都得清算——因為咱們才是孕育出這幫名家的土壤。
如果真這樣搞,那不就搞成新一代斗老一代,中國人自己斗自己的內(nèi)耗了?
其次,這幫西方文化霸權(quán)捧出的老一代名家,大多數(shù)也回過了味兒,沒有再繼續(xù)充當西方的文化傀儡。
當然,不是所有的老一代名家都回過了味兒,方方,陳丹青這幫人還很老頑固。但大部分名家,雖然確實是靠崇洋媚外的時代社會風潮成名,曾經(jīng)也對這股風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但他們或早或遲,也明白了西方給他們頒獎的真實目的和居心。所以不管是識時務為俊杰也好,幡然醒悟也罷,他們在成名后,尤其是近些年,并沒有像西方授獎者暗中期望的那樣,充當西方的文化傀儡和顏色革命的工具,很多還積極參與主旋律創(chuàng)作,獲得主流大眾認可。
莫言其實就是這一類的典型。莫言當年得獎時,雖然民間輿論場很轟動(畢竟是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而且莫言獲獎的2011年,民間輿論場還是西風占主流),但是當時官方的反應其實是很冷淡的——說明官方一直很清楚的知道諾貝爾給莫言這個獎的真實用意。
但十幾年過去,莫言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這個身份的獲得,就足以表明莫言的態(tài)度和立場——至少在官方看來,他守住了自己的中國人底線,沒有充當西方文化傀儡,也沒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去搞什么亂七八糟禍害中國人心智的破事。
當然,你可以說莫言不純粹——這哥們明知諾貝爾給他頒獎包藏禍心,還屁顛屁顛跑去領(lǐng)獎,說到底還是舍不得這份名利。
但我覺得這個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諾貝爾的巨大影響力是客觀存在的,對作家?guī)淼暮锰幰彩侨庋劭梢姷摹聦嵣先绻麤]有諾貝爾的話,哪怕莫言立場再堅定,也會因為缺乏統(tǒng)戰(zhàn)價值,而大概率當不上作協(xié)副主席,更別說這些年在文化圈的名利雙收了。
莫言說到底也是凡人不是圣人,人家自己也都說了當初寫小說的目的就是為了擺脫貧窮。所以當諾貝爾的潑天富貴砸到他身上,你讓他不收,這個確實有些強人所難。但至少莫言腦子還是清醒的,不像方方之流被西方徹底馴化。所以西方給的好處莫言笑納,西方希望他辦的事他卻不辦,這么做雖然多少有點兩頭占便宜的感覺,但至少大是大非上,還是拿穩(wěn)了的。
這就是我說莫言是有問題,但不應該被清算的邏輯。莫言的問題,是當年的問題;而當年的問題,是時代局限性導致的;不光是莫言,當年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這類問題。如果這也要批斗清算,那稍微上點年紀的中國人都得清算——甚至很多現(xiàn)在的自己,都得清算當年的自己。如果這么搞,這個國家就沒法弄了。
總而言之,站在當下來說,莫言的表現(xiàn),是跟上了時代潮流,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至于這種跟上和順應到底是識時務的乖覺,還是真正的思想轉(zhuǎn)變,這個主觀上的想法其實并不重要;只要客觀層面,他沒有充當西方傀儡,還能為新的文學潮流做點正能量的事,那咱們就沒必要揪著過去不放——畢竟,咱大家伙兒都不是圣人,又有幾個人從小到大一身正氣,沒個不那么主流,不那么正能量的過往呢?
所以,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本文為老云的空間23節(jié)。如果您想看到更多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老云的空間,收看全部老云系列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