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tǒng)服飾》
福州長樂游神這件事打算寫兩篇,算是兩個角度的觀察(又名吃瓜),這篇我們嘮嘮看客們,以及這場看似混雜著民俗、學術、熱點復雜多樣,實際上淺薄、單調、偏執(zhí)的紛爭。
1
抖音Vs微博:被混淆的民俗熱點
(事件圖片,圖/中國青年報)
網紅小朱cos趙世子的事情剛出,微博上就有人去找趙世子的出處……注意,這兩篇文章里我都會提到微博、抖音等平臺的,因為這兩個平臺所表露出的關注差異本身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抖音用戶更具直覺性和在場性,往往事件首發(fā)于抖音,微博用戶更具解離性和他者性,當事件成為熱點搬運到微博以后就會開始脫離事件環(huán)境的討論和討論之上的討論。而這件事有趣就有趣在事件本身是源于民俗活動,而民俗活動與很多社會新聞、明星八卦不同,民俗不能在完全脫離它發(fā)生的語境中進行討論的。
所以當時我就覺得這事風向怕是要崩,因為一般大V都喜歡在流量操作上打微博的順風局、抖音的逆風局,并且往往可以成功,因為更憑借經驗直覺的抖音用戶在很多事件上的操作和觀點的確不如微博用戶,比如很容易顯得反智。但在民俗活動上,且是一個這么小區(qū)域里的民俗活動上,“經驗”卻更容易占據(jù)上風。
那些使用“趙世子”作為關鍵詞去進行搜索的大V,不論是搜知網還是谷歌都有一個極大的方向性錯誤,就是沒認識到“趙世子”究竟在這場民俗活動中算個什么角色。別看“趙世子”似乎在事件后成為了很大的熱點,但擺回現(xiàn)實,也就是抖音用戶拍攝或直播的現(xiàn)場,他其實是活動中的“小”角色。小地方的小角色在知網或在谷歌里沒留下痕跡,這再正常不過了,不信大家可以去搜搜“長樂游神”或“福州游神”看看總共才有多少資料。
別說“趙世子”只是隊伍中的一員而已,即便是長樂游神的主神“英烈王”,他的記載也很稀薄,而記載本身就是從民間口耳相傳轉錄而來,版本較多且缺乏官方文學的嚴謹性和有序性。如果一定要按照“神”需要能被考據(jù)到,那么整個游神活動的基礎恐怕都“岌岌可危”。
(正月初十英烈王出宮入祠,抖音@林半卷)
我覺得這里至少有3個問題被混淆或被無視了:
民俗≠歷史,它更需要的不是考據(jù),而是田野調查,而我國的很多民俗正在失去或已經失去了田野調查的最佳時機,我們目前所面對的已經是被沖擊過的混雜過的民俗,比如“世子天團”以及同樣在抖音出圈卻沒有被搬到微博等其他平臺進一步討論的“凈爐手”“官將首”等,我覺得這才是本次事件里最值得討論和思索的部分(會擺在下一篇里展開說)。不過這也反映了,很多大V的“考據(jù)”本身就是一種不充分的觀察。
俗神≠淫祀。“淫祀”這個詞本身就是站在統(tǒng)治階層才能掌握祀典的角度上所進行的指摘或劃分,但大清已經亡了,將民間俗神指為為淫祀的土壤早就失去了,以后只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即便在歷史上,像關公、媽祖這樣的俗神也會因為符合封建教化需求或形成廣泛地域影響力而被統(tǒng)治者加封,從而脫離“淫祀”隊伍。更何況信仰問題在“游神”相關熱點中是十分表象的,否則“游神”火的不應該只是區(qū)區(qū)塔骨神將,而應該是當?shù)氐闹魃癜 ?/p>
相關的碎片化討論已分享在小紅書
最后一個問題,也是最基礎的問題,大家說得這么熱鬧的“游神”究竟是一個什么性質的活動?
2
迎神賽會:丟失姓名的民俗頂流
整個熱點的起因是網紅cos趙世子而起的爭議或不滿,焦點在于網紅的舉動是否對當?shù)鼗顒赢a生了冒犯。但是要給這個活動的參與者的言行舉止框出一二三來,至少要通過介紹這個活動的性質和活動本身的那些條條框框。然而,事實上,不論是大V還是媒體,幾乎都沒有在討論這些,甚至看似百家爭鳴的背后都沒見大V或媒體提過這些活動叫啥。連真正的關鍵詞是哪個都不知道,光知道有知網也是瞎忙活啊!
其實最近火的,尤其是在抖音通過現(xiàn)場直播或拍攝火的民俗活動,比如甘肅“醉關公”、潮汕“英歌舞”、邯鄲“小觀音”,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但都屬于“迎神賽會”這個范疇。
(萬壽山觀會圖,圖/中國古代音樂史)
(立春出會圖,圖/中國古代音樂史)
(約1947年,蘇州迎神賽會,圖/@蘇州老城舊事)
郁喆雋在《神明與市民:民國時期上海地區(qū)迎神賽會研究》提出了迎神賽會需要符合三個特征:
①崇拜對象是地方(社區(qū))神祇;
②活動期間地方神祇被抬出日常居所,和儀仗在一定的社區(qū)范圍內巡游;
③活動的籌備者和執(zhí)行人是俗人。
迎神賽會看似是地方性俗神的巡土安境活動,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豐富的文娛活動。由于舉辦時間的節(jié)慶不同、各地各時的主神不同、區(qū)域流行的曲藝不同等種種差別,才得以呈現(xiàn)出我們如今通過網絡所能看到的如此多彩百變的民俗活動。
這里可以提一下臺灣對這類含有技藝性團體表演的稱呼和分類,以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里的對應。臺灣對此稱作“藝陣”,又分作“藝閣”和“陣頭”。
“藝閣”在我國國家級非遺中稱作“抬閣(芯子、鐵枝、飄色)”,一般扮作民間故事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裝置在高臺或閣架上,用人扛車推的方式進行巡游展示。選用的常常是小孩,前幾日有個熱點就是扮作包公的小孩睡著了,扮作公孫策的小孩怎么也叫不醒,以及前面提到的邯鄲“花會”小觀音都屬于這類。
(近期網絡熱點中的抬閣類表演,網絡圖片)
(新聞中的各地抬閣)
這個表演在我國有多遍地開花,我搜了一下僅國家級非遺就有26項之多,不僅在大家想到的省份有,就連內蒙、青海、寧夏都有,各地有自己的別名,作為迎神賽會中的重頭表演也可反映出這項活動曾經遍布之廣泛。
“陣頭”一般是帶有陣法但無固定舞臺的群體表演,伴有比較簡單的情節(jié)表演。由于“陣頭”里有很多是需要經過培訓的團體表演,可以獨立演出,對應的非遺項目就比較復雜了,除了大家直接可以聯(lián)想到的英歌舞,還有一些歌舞小戲(其實英歌舞里也有小戲表演),如花燈戲、花鼓戲、秧歌戲等,舞龍舞獅、高蹺陣也被算作“陣頭”。
(普寧英歌)
3
陣頭神將:熱點事件的復雜與簡單
“陣頭”里還有一類是被作為主神的隨扈,做主神開路先鋒,臺灣出名的是“八家將”“官將首”等,福州地區(qū)出名的是“八爺”“七爺”。
(八家將)
(盧公明在1865年出版的《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所繪“游神”)
(塔骨內部結構,圖/《中華舞蹈志·福建卷》)
(塔骨結構,圖/海峽都市報)
前面羅里吧嗦一大堆就是鋪在這里了,所謂“世子天團”和我們目前在#福州長樂游神#視頻里主要看到的,又名“塔骨神將”,就是被歸在這一類里。
所以爭論的主要兩邊,一邊說搜不到“趙世子”,一邊又說以神的態(tài)度嚴肅對待,都是不怎么準確的,因為祂們在整個活動里本來就沒有大家看到的那么吃重,給主神加隨扈這件事不論是否能查到依據(jù)(抖音某博主自稱采訪東家后表示各村有自己的神仙譜,是按照這個譜塑像的)、依據(jù)是否牽強(塑像也多用一些民間文學中提到過的人物),大家是不是就能明白這其實也沒有那么緊要了,兩邊根本就沒吵在一個頻道上。
就像有人在我小紅書評論區(qū)里說的“他們想要的只是流量狂歡和網絡暴力而已,神像是不是有據(jù)可考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他們去追究神像的根源也并非出于敬神尊俗,只是在這個熱點最火的時候掘一口熱度罷了,否則很難解釋為啥大家連活動性質都解釋不清。
那些打著熱愛傳統(tǒng)文化而追捧“世子天團”的其實也差不多,只不過對于這類的批判從過往到現(xiàn)在一直都有,我就不多嘴了。其實咱這個號往前翻翻,也全都是,只不過對象并非“世子天團”罷了。
整個熱點本身也很像“迎神賽會”,它在過去中國民間生活和社會秩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它本身就不被正統(tǒng)所認同,只在一些通俗文學和文人筆記中可以見到。那么熱鬧且豐富的過往,如今在非遺項目中散落一些碎片就已經如此驚人,但研究迎神賽會的內容卻少之又少,大家總是對身邊習以為常的東西匆匆略過。我之前在小紅書分享過一本書《禮俗消費與地方變遷 江浙錫箔的物質文化史》,“錫箔”真的是我從小接觸的東西,長大一點才發(fā)現(xiàn)原來各地燒的“紙錢”也各不相同,仿佛越是生命力頑強的民俗總是越缺乏學術層面的探討,而變味的或消逝的民俗卻是再怎么探討也回不到過往。
更搞笑的還有,這件事明明發(fā)生在福州長樂,但好多大V和媒體找的資料、采訪的人都跑到閩南去了。別說民俗的在地性和在場性了,大家都搞不清楚在哪吧!我還看到過兩個非福建省IP的用戶吵起來,A對B說,福建ip都沒說什么你一個外地ip如何如何。不需要費心去區(qū)分AB各自的立場,這句話本身就很好笑,僅以福建IP作為權威性依據(jù)和僅以論文期刊檢索結果作為依據(jù)一樣好笑,前者分不清福建族群有多復雜,后者也搞不清楚這件事的期刊關鍵詞在哪里。
相關的碎片化討論已分享在小紅書
(根據(jù)《福建六大民系》整理)
(林默涵制福建方言分布圖,圖/https://www.zhihu.com/people/lin-mo-han-69)
這個世界很復雜,復雜到我們無法通過簡單的標簽、親善的圖像、標紅的熱榜就獲得認知,必須要去探索、去思考、去鑒別。尤其在網絡流量裹挾下的時代,那種可以輕松就在標題里就獲得的信息永遠都只是假象。但這個世界又很簡單,去探究最質樸的事實,去獲取最原始的資料,去進行最單純的思考,就能獲得自己的答案。尤其要警惕那些看似宏大實則虛無的情緒,要控制自己因無知因費解因否定而起的妄加揣測。別忘了,整件事就是因為一個網紅在一知半解后自信地想去蹭一波流量而引起的。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chuàng),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以協(xié)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tǒng)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tǒng)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