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片區。?李建瑜\TNC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多項重要改革和政策文件,推動國家公園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2022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擘畫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的宏偉藍圖。藍圖振奮人心,但實現起來挑戰不小,我們不僅需要在不到15年的時間內高效完成40余個國家公園的創建,還需采取科學審慎的態度高標準推動國家公園體系建設,力求使我們的國家公園體系成為全球國家公園后來居上的典范。
在此背景下,自2021年起,在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的資金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和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共同設計和開展了《中國國家公園治理體系下的多方參與關鍵制度研究》項目,旨在以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為典型案例,通過理論研究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形式,建立中國國家公園多方參與制度性理論框架,探討構建多方參與相關制度設計和實施方面的具體模式,為形成以制度為基礎的現代化國家公園治理體系提供支撐。
經過兩年半的研究工作,2023年12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國家公園治理體系下的多方參與關鍵制度研究》報告在會上發布。在借鑒東西方公共事物治理經典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主要思想和優勢的基礎上,本研究立足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背景,著眼中國國家公園治理體系有效構建的目標,針對我國國家公園治理中若干問題和困局背后多方參與低效的根源,分析得出國家公園治理體系建設中“堅持國家主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堅持制度在治理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四大原則,以及充分發揮“中國之治”的顯著優勢,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的治理經驗,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總體思路,據此提出了包括“統籌決策機制”、“管理執行機制”、“科學決策與咨詢機制”、“社會參與機制”在內的“四位一體”的國家公園治理體系。參與主體、參與領域和參與形式的多元化是治理體系建設的基本要義,而制度是我國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的核心,也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內生支撐。支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高質量建設,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推進,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中國國家公園治理體系建設的理論框架。圖源:研究報告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2024年2月,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所學術所長黃寶榮研究員策劃組織的《國家公園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專題在2024年《中國科學院院刊》第2期正式發表。專題圍繞中國國家公園現代化治理體系構建的理論和深化改革路徑、國際經驗借鑒、科學決策與咨詢機制等重大問題開展系統研究。
相關鏈接:http://www.bulletin.cas.cn/homeNav?lang=zh
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片區雪中巡護。?李建瑜\TNC
相關文章下載
鏈接:http://www.bulletin.cas.cn/thesisDetails#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618001&lang=zh
鏈接:http://www.bulletin.cas.cn/thesisDetails#10.16418/j.issn.1000-3045.20221107004&lang=zh
鏈接:http://www.bulletin.cas.cn/thesisDetails#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620001&lang=z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