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27日,黃克誠在中紀委的一次座談會上作了《關于對毛主席評價和對毛澤東思想的態度問題》的講話。這篇講話問世后,在全黨立刻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尤其是他在其中列舉的毛主席幾次挽救革命的故事,更引發了大家的深思。
黃克誠認為,毛主席對于創建紅軍,有著不朽的功勛。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大革命失敗。黨中央在隨后的八七會議上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實行土地革命”的總方針,并決定在湖南、湖北、廣東、江西四省發起武裝起義。
毛主席于是被派到湖南組織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后,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未能達成進攻長沙的計劃,毛主席于是果斷決定放棄占領大城市的方針,轉而向井岡山進軍。當時南方各省多有武裝起義,但大都失敗了,僅存的只有毛主席領導的井岡山部隊和方志敏領導贛東北部隊。
在前往井岡山的路上,毛主席還主持了三灣改編,確立了在部隊建立各級黨組織的辦法,這個辦法是他的獨創,后來全軍通行,延續至今。
黃克誠認為,走向井岡山一個偉大的戰略決策,也是后來我黨我軍賴以生存、發展、壯大的基礎。“井岡山的紅旗不倒,代表了中國革命的方向和希望,關系重大。”
正是因為有了井岡山,南昌起義后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才有了落腳點。黃克誠說:當時朱德、陳毅同志的兵力比毛主席領導的兵力多,“但是,如果沒有毛主席的這面紅旗在井岡山,沒有毛主席正確的政治路線、軍事路線,朱德、陳毅同志所領導的隊伍要堅持下來也是很困難的。”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彭湃同志領導的海陸豐根據地,那里是一個很好的根據地,政權建設得也卓有成效,但“由于沒有一條正確的政治、軍事路線”,“結果這樣硬的部隊,這樣好的政權都失敗了。”
有了井岡山這面紅旗,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的平江起義部隊才知道了正確的方向,他們學到這些經驗后,之后又回到了平江、瀏陽,創建了湘鄂贛根據地。
當時是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時期,大家都沒有經驗,當時的中央在六大前和六大后都沒能搞出一套合適的東西,只有毛主席搞出來了。
“毛主席當時比我們確是要高明好多倍”。這是黃克誠的肺腑之語。
毛主席的很多方針政策,在如今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然而現在看起簡單的事情,在當初卻是非常困難的。
黃克誠回憶說,他來到井岡山不久,就聽到毛主席提出軍隊不能發軍餉了,要搞供給制。他一開始還懷疑這樣行不行,因為全國全世界的軍隊幾乎都是搞軍餉制的,不發軍餉,部隊能維持嗎?
可是后來的事情證明,這樣不僅行得通,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一支新型人民軍隊。黃克誠由衷地感慨:“這樣做是不容易的,別人是提不出來的。”
沒有井岡山,我們很難設想革命會走向何方。所以黃克誠說:“毛主席在這個時期的歷史貢獻誰能比得了呢?哪個有這樣大的貢獻呢?如果有人硬要說任何別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勞更大,那就只能是對歷史開玩笑!”
1929年初,毛主席領導的部隊已經初具規模,全國的革命還是低潮。這個時候,上海的黨中央指示毛主席、朱老總把部隊全部分散,并讓他們離開部隊上海。這個時候,毛主席堅持正確主張,反對離開部隊,說如果真的要去上海,部隊也不能散,應該調惲代英和劉伯承來主持工作。
如果沒有毛主席的這次堅持,也就不會有后來的紅一方面軍了。
黃克誠認為,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中央蘇區的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首先是由于毛主席的正確決策”。
作為親歷者和見證者,黃克誠回憶了很多重要的細節。比如當時紅軍的偵查工作很差,毛主席通過看報紙,就判斷出軍閥混戰要暫停了,蔣介石很快就要向我們發起進攻了。所以他向紅三軍團做工作,讓他們放棄攻打南昌,回到老根據地來,集中兵力準備對付蔣介石。
“如果不回到蘇區,而在敵占區同敵人作戰,那么情況怎樣就很難說,很可能要受嚴重損失。”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離不開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和準確判斷。
在第二次反“圍剿”前,項英等人已經來到中央蘇區,他們撤銷了以毛主席為書記的總前委,擔任了中央局書記兼軍委會主席。
然而,“項英等同志沒有作戰經驗”,面對蔣介石步步為營的新戰法,他們主張離開蘇區,主張跑。毛主席和他們爭論了一個多月,依舊沒能說服他們,結果把蔣介石等來了,走也走不了了。
毛主席指揮部隊果斷出擊,“橫掃千軍如卷席”,一下就消滅了敵人的幾個師。
黃克誠說:當果當時采納的是項英等同志的主意,那就糟糕了,不僅根據地會丟,紅軍也將陷入陷阱。這段歷史毛主席后來并沒有講過,其他人也沒有見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其中的曲折。
到了第三次反“圍剿”時,毛主席的威信大大提高,大家都聽他的,結果一戰就勝利了。
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結束后,中央的一些同志在上海待不下去了,于是進入了蘇區,組成了新的中央局。毛主席遭到了他們的排斥,“但他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方針在紅軍中已有深刻影響”,所以第四次反“圍剿”獲得了勝利。
11933年,博古率領臨時中央來到中央蘇區,他們改變了毛主席的正確方針和原則,結果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蘇區丟了,部隊從8萬很快減到2萬。
黃克誠感慨地說:“同志們可以看到,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我們創建了那樣大的蘇區,他一離開領導,革命就受到這樣的損失。”
在革命陷入巨大危機的時候,又是毛主席挺身而出,挑起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重擔。在遵義會議上,他建議只接除博古等人的軍事指揮權,仍保留其領導職務,這最大地維護了我們內部的團結。
黃克誠坦言,他最初覺得這樣做不徹底,但后來越發認識到“毛主席這個決策的無比正確”,充滿了政治智慧。
在和張國燾的斗爭中,毛主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最大的,如果不是他拍板決定單獨率領一、三軍團北上,后來的事情會如何發展,紅軍南下后結局如何,那是難以想象的。當時一位與會的同志還擔心,“單獨北上會不會不符合布爾什維克的原則”,但在毛主席詳細分析了事態后,大家都贊同了他的提議。
正是因為這個提議,才有了陜北、延安、八路軍,才有了后來的西安事變、全面抗戰。
抗戰期間,王明回國,要求“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他所代表的,是共產國際的意見。但毛主席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堅持深入敵后作戰,開辟抗日根據地,把人民軍隊從一個勝利引向了另一個勝利。
到抗戰結束時,我軍的力量已經蔚為可觀,但斯大林卻讓我們交出武裝,去和國民黨搞聯合政府,毛主席堅持“一條槍也不交”,“以斗爭求團結”,他用正確的戰略戰術親自指揮了解放戰爭中的歷次重大決戰,僅僅用了4年不到的時間,就消滅了蔣介石的800萬部隊,建立了新中國。這是何等舉世罕見的壯舉?
毛主席一生波瀾壯闊,他是我們黨和國家、軍隊的主要締造者,而且他多次從危機中挽救革命,這是任何都不能比擬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