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的某天,國民革命軍第25師少將副師長杜聿明,走出了南京中央軍校的大門,此刻他在高等教育班第一期的學習已經結束。
這個陸軍上校(銓敘軍銜)望著滿目繁華的金陵城,腦袋里面卻有點犯暈,畢業以后究竟該何去何從呢?想到師長關麟征,他就一陣陣心堵。
1942年的杜聿明
01、杜聿明意外進入裝甲兵系統
一般來說,類似這種高級軍官“短期培訓”式的進修,結業后基本是回到原部隊的,但是杜聿明真不愿意,主要是跟第25師師長關麟征的關系有些糟糕。
肯定有人會好奇,兩個人作為陜西同鄉、黃埔一期同學,應該很親近才對,咋就尿不到一個壺里呢?小孩沒娘,說來有些話長。
第一個原因,杜聿明自認為資歷和能力不弱于關麟征,倒霉的是,黃埔畢業后不久,他即被選派到陜西的“國民軍”,去幫助人家改造和整訓部隊,未能參加第一期北伐作戰。
而關麟征在此期間,得到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的不斷提攜,在北伐路上一路晉升,軍職軍階都超了老同學半個身位,杜聿明有著本能的不舒服,人之常情。
1935年首次銓敘軍銜時,關麟征已位列陸軍少將,而杜聿明僅僅才授了步兵上校;關麟征當第25師師長時,杜聿明剛剛是其屬下的第73旅旅長,更是成了直接上下級的關系。
不久以后,杜聿明因為作戰有功,晉升第25師副師長,好容易前進一步吧,關麟征卻橫豎看他不順眼了。
關麟征
關麟征認為杜聿明當了副師長后,凡事親力親為,對部隊的管理插手太多,有爭權奪利的嫌疑,因此處處跟杜過不去。
比如杜聿明讓士兵每天訓練四個小時,關麟征就變更為二個小時;杜聿明讓士兵越野跑十公里,關麟征就改為五公里,正副師長明顯有點較勁了。
關麟征還私下跟第25師的旅長、團長們打招呼,聲稱第25師的大小事情,那得由他說了算,從而逐漸將杜聿明邊緣化,恐怕后來“保舉”杜聿明去軍校進修,也是關麟征的小動作。
第二個原因,杜聿明當時是個“老好人”,不愿意摻合派系之爭,因此跟方方面面都維持著不錯的關系,更不愿意成為未來“52軍系統”的小弟,尤其是跟“土木系”也能和睦相處,而關麟征和陳誠,那是有名的死敵。
總而言之,杜聿明實在不想回去跟關麟征共事了,現在恰好人在南京,就去拜訪了老長官徐庭瑤。
拿沒拿煙酒糖茶咱不知道,反正身兼交通兵、輜重兵、通信兵三所學校教育長的徐庭瑤,那是非常受歡迎。
大佬幾位
徐庭瑤號稱國民革命軍“裝甲兵之父”,安徽人,保定三期生,跟張治中和白崇禧都是同學,且很早加入粵軍以及國民革命軍,軍界資歷相當深厚。
1935年銓敘陸軍中將(原來曾是上將銜),職級可不是那幫黃埔畢業生們可以比的,而徐庭瑤此刻正是用人之際,對杜聿明的來訪當然大為開心。
應該這么說,老徐是小杜的“恩師加伯樂”,沒有徐庭瑤的賞識和力挺,杜聿明不可能后來居上快速晉升,也沒可能混到機械化部隊中去,更不可能有日后的飛黃騰達。
因為小杜很早就在老徐麾下混事,從徐庭瑤擔任教導第2師師長起,團長杜聿明就是其得力部下。
徐庭瑤
然后是1932年,跟隨徐師長進犯鄂豫皖蘇區;1933年,再跟著徐軍長(第17軍軍長)參加長城抗戰,總之徐庭瑤一路很是重用和提拔小杜。
至1933年底,小杜終于晉升第25師副師長兼73旅旅長,正式步入高級軍官行列,在黃埔一期生中,速度算是中等,雖然不快也是不慢。
長城抗戰結束后,杜聿明被選送到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培訓,這才有了南京一行。進門落座后,對著徐庭瑤各種訴苦,請求安排個新工作。
此事正中徐庭瑤下懷,他從德國考察歸來后,忙著組建各類特種兵科學校,人手嚴重不足。隨即面呈身兼一堆軍校校長的“統一校長”,保舉杜聿明出任新成立的“陸軍交輜學校”學員隊隊長。
這份新工作,主要是負責培訓未來機械化部隊的軍官,杜聿明從此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至1936年10月,順利晉升陸軍少將。
小杜和老徐
02、關于第五軍番號的沿革
總有人喜歡把杜聿明起家的第五軍稱為“新五軍”,甚至電影《建國大業》的臺詞也犯了這毛病,好像隨便哪個軍加了“新編”這兩字就很牛叉的樣子。
敲敲黑板吧,抗戰時期用“新五軍”番號的是東陵大盜孫殿英的部隊,水得不能再水的雜牌,而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組建的陳林達之“新五軍”,僅僅五個月就全軍覆滅了。
一定要明白,“第五軍”的番號才是正牌子的老字號,那可是國民革命軍1926年誓師北伐時,首批組建的八個軍番號之一。
盡管李福林第五軍的戰斗力不咋地,曾被留下來警備廣東根據地,那也是歷史悠久排名靠前的部隊番號,一般只會重建或轉授,而輕易不會消失。
蔣某人檢閱部隊
之后這個番號始終被爭來奪去,至30年代初期以后,基本是中央軍嫡系部隊在使用,都應該記得1932年的“淞滬抗戰”吧?
奉命馳援上海給第十九路軍助戰的中央軍部隊,便是匆匆以第87師、第88師合編的第五軍,軍長是我們熟悉的張治中將軍。
淞滬抗戰結束后,該軍奉令解散,再后來兩次重建,歷任軍長分別是羅卓英、薛岳、霍揆彰等人,足見部隊成分,也能清晰地理解老字號是什么意思。
需要指出的是,前十個軍的番號,至全國解放之前,只有桂系的第七軍、粵系的第四軍(半中央化了)番號,沒有被收回中央軍系統。
1939年6月,霍揆彰的第五軍被撤銷番號,所屬各師拆散編入其他軍,第五軍的番號也就空了出來。
此時徐庭瑤奉命組建的第一個機械化軍,已經授予了“新編第十一軍”的番號,并且是軍委會之直屬戰略預備隊,不久即將入選四大攻擊軍,掛著“新編軍”的番號實在不好看。
于是徐庭瑤找到軍政部長何應欽說項,拿到了“第五軍”的老番號,注意下時間點,新編第十一軍是1938年11月,在湖南湘潭組建的。
1939年6月更改番號為第五軍后,這支機械化部隊正式移駐湘桂咽喉之廣西全州,這是看家的部隊,在缺乏制空權的抗戰前期,輕易是不會投入戰場的。
03、杜聿明實現彎道超車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時,杜聿明已經任軍委會直屬的“裝甲兵團”少將團長,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戰役。
再過不久,裝甲兵團擴建為第200師,杜聿明水漲船高,終于成為主力師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務節點。
1938年11月再以第200師為基干,組建了第一個所謂的機械化軍(不太合格),杜聿明又邁出一步,晉升副軍長。
該部最初授予“新編第十一軍”的番號,只因當時進行著戰時編組,大批軍級番號正在恢復和重授,選擇“新11”是避免重復和麻煩,有些臨時的意味。
新十一軍的軍長當然是徐庭瑤,下轄第200師、第96師和新編第22師,不過徐庭瑤是以軍委會軍訓部“裝甲兵監”的身份,兼任軍長的,屬于高職低配。
徐庭瑤自然要重慶、湘潭兩頭跑,所以實際負責新十一軍軍中日常的,正是副軍長杜聿明。
徐、杜等人
新十一軍改稱第五軍后,徐庭瑤分身乏術,已保舉杜聿明為代理軍長,下一步接班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果然,徐庭瑤很快免兼軍長,臨走前再推薦副軍長、代理軍長杜聿明繼任。
第五軍可是號稱“鐵馬雄師”,裝備精良且建制龐大,光坦克裝甲車就180多輛,絕對的中央軍精銳部隊,所以好幾個嫡系將領都瞄上了軍長職務。
比如杜聿明的另外一個老同學俞濟時,就橫插一杠,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關系,謀到了第五軍軍長之職,從第74軍興沖沖趕來上任,那邊便宜了隔壁老王。
杜聿明大為不爽,徐庭瑤也是著急上火,于是聯絡何應欽、白崇禧等大佬,共同奏了一本,大意是“俞濟時非機械化人才,恐難勝任”云云。
若干大佬出面,校長總得給面子,遂把愛將俞濟時調離,杜聿明終于執掌了第五軍,正式晉升中將軍長,也就有了未來黃埔系中央軍“五軍系”的雛形。
第五軍軍長杜聿明
1939年底桂南會戰爆發前,第五軍的作戰序列是:
中將軍長:杜聿明(黃埔一期)
中將副軍長:鄭洞國(黃埔一期)
少將參謀長:侯騰(中央軍校第六期、陸軍大學第十期)
少將副參謀長:羅又倫(黃埔七期,陸軍大學第十五期)
第200師少將師長:戴安瀾(黃埔三期)
副師長高吉人(黃埔四期)、 參謀長周之再(陸士)。
新編第22師少將師長:邱清泉(黃埔二期)
副師長廖耀湘 (黃埔六期)、參謀長柴釗(黃埔六期)。
榮譽第1師師長:鄭洞國(兼)
副師長胡家驥(黃埔五期)、 參謀長舒適存(陸軍大學特別班)。
戴安瀾將軍
可以看出,第五軍的中高級軍官團,幾乎全部是黃埔生或者是陸大生,再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那么這支部隊和軍事主官們,必然是絕對的嫡系。
這就為形成一個利益團隊創造了機會,該軍在1946年整編時也入選了“五大主力”,注意它一度有過整編第5師的番號。
理論上說,“第五軍系”的開山鼻祖應當是徐庭瑤才對,畢竟這支機械化部隊是他一手打造出來的,杜聿明不過是副手和助手,然而正是這一場桂南會戰,讓徐庭瑤黯然出局。
副軍長鄭洞國
04、徐庭瑤錯失掌門身份
桂南會戰全面開打以后,徐庭瑤奉命再次披掛上陣,出任第38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五軍、第二軍、第六軍、第36軍、第99軍,也就是給起家部隊第五軍坐鎮呢。
第五軍作為軍委會直屬的戰略預備隊,一直置于西南后方壓箱底,在國內抗日戰場上并不搶眼,唯一參加的就是桂南會戰,也是沒辦法了,廣西空虛。
此戰,雖然消滅了日軍第21旅團自旅團長中村正雄以下4000余人,第五軍卻付出了18000人的傷亡,打完昆侖關就不得不下去整補了,稱大捷實在汗顏,實際是慘勝而已。
盡管軍長杜聿明及三個師長鄭洞國、戴安瀾和邱清泉,指揮得力勇敢有加,但是用機械化部隊去攻山頭,很有些得不償失,那應該是山地步兵的活。
另外要知道,昆侖關戰役雖然取得慘勝,桂南會戰整體上卻是大敗,不僅昆侖關最后得而復失,日軍幾有攻陷桂柳抄了重慶后路之勢,想想挺嚇人的。
因此在戰場態勢形成僵持狀態以后,校長有理由大發雷霆,開出了一張史無前例的“罰單”,陳誠、白崇禧等大員均受處分,徐庭瑤當然也逃不掉,戰后即被撤職。
加之一些其他因素,老徐從此失去軍權,沒能成為一個派系的領軍人物。而第五軍次任軍長杜聿明,逐漸繼承了徐庭瑤的衣缽,成為第五軍系統的代言人。
1942年第一期中國遠征軍組建時,杜聿明能夠成為副司令長官、代司令長官,說明地位已經蹭蹭上去了,儼然成為小派系頭頭。
要說美中不足,那就是杜聿明“成精”的時間有點晚,比如胡宗南的“黃埔生系”,這個時候已基本成型了。
勝利時刻
桂南會戰期間,新22師師長邱清泉發揮穩定,戰后晉升第五軍副軍長,從此成為杜聿明的頭號助理,新22師則交給了廖耀湘。
以后杜聿明繼續一路升遷,“邱瘋子”實際掌握了第五軍部隊。
要說第200師和新編第22師,在緬甸戰場表現得真心不錯,戴安瀾和廖耀湘都給日軍以大量殺傷,其中第200師在同古戰役中殲敵5000余,而新22師也曾經血戰18晝夜全身而退,同時斃傷日軍3000余人。
1942年敗走野人山,并沒有影響杜聿明的官運,因為在此期間他表現出了絕對的忠誠。因此被飛機送回國后,調養一段時間,再以第五軍第200師等殘部,重新組建了基本部隊。
甚至還擴編為第五集團軍,杜聿明出任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衛總司令,于是才有了抗戰勝利后的“五華山捉龍”,也就證明,杜聿明從此倍受寵信了,開始彎道超車。
邱清泉
05、杜聿明又踢到了鐵板上
抗戰勝利后,原定率軍接收東北的,正是杜聿明的老同學老冤家關麟征,一番博弈下來,最終還是小杜出任了“東北行營之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的司令長官,成為戰略區的軍事一把手。
杜聿明終于揚眉吐氣,可算贏了關麟征一次,如果不是遇到了更強的對手,他掌軍東北后,還真有可能把“五軍系”搞大,盡管真正的第五軍留在了中原戰場。
在內,杜聿明從第三方面軍要來了老哥們鄭洞國,擔任他的副司令長官;在外,有老部下廖耀湘統領精銳;還一個在朝,那就是原第五軍參謀長侯騰,已經擔任軍令部副廳長、后來的“國防部”二廳代廳長,主管作戰事宜。
所以這個架構,非常利于杜聿明擴張勢力,如果戰事順利,再抓住些基本部隊,那這個小派系就很有模有樣了。
可惜他的對手是“101”,杜聿明在東北戰場掌握主動權,僅僅一年時間,之后便是疲于奔命屢戰屢敗了,不僅沒有掌握什么新的部隊,自己還被打得一身病。
他的校長也越來越不滿意:人家是四期地,你是一期地!到1947年5月,杜聿明終于被換下,名義上是去上海治病,其實是頭號紅人陳誠,想來東北一展拳腳。
杜聿明在東北只經營了一年時間,被迫黯然離去,其擴充力量發展小派系的機會,自然一去不復返了。
嚴格來說,也不太合適稱為“五軍系”,最多算是一個小團體,主要原因是掌握的部隊數量有限,跟什么陳誠的土木系、胡宗南的黃埔生系、湯恩伯的士官系,實在不在一個量級上。
“五軍系”直到解放戰爭時期,也就擴充為整編第五軍、第二兵團,攏共10來萬基本部隊的樣子。
老蔣與杜
廖耀湘算是個特例,第一次遠征軍組建時,擔任第五軍新22師師長,陰差陽錯撤到印度,劃入到駐印軍系統,再后來成為新六軍軍長和第九兵團司令。
一方面,廖耀湘腳踏第五軍和遠征軍兩個系統,另一方面,對杜聿明還是比較尊重的,畢竟是老長官,也說明“第五軍系”在駐印軍系統有所滲透,如果杜聿明沒有被調離東北,有些事還真挺難說。
1949年初,“五軍系”基本部隊第二兵團在陳官莊全軍覆滅,老長官杜聿明被俘,司令官邱清泉斃命,這個小團體至此也就灰飛煙滅了。
此時距離杜聿明正式出任第五軍軍長,剛好十年光景,所以才說起步較晚覆滅太快,算算“土木系”存在的時間?到兵敗大陸時,整整二十年。
戰場被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