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3月5日,正是驚蟄節氣,北京雨雪霏霏,空氣中彌漫著春天的清潤之感。當天,第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第一次作政府工作報告。而我的個人所得稅匯算退稅款,也在這天上午到賬了。
之所以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并不是想要“蹭熱度”,因為總理的報告中提到,過去一年通過提高“一老一小”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使6600多萬納稅人受益,而我恰恰正是享受到這一稅收優惠的一員。其實政府工作報告本來如此,它既宏大高遠,又同每一個普通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讀完報告后,文中“固本培元”這個詞給我留下很深印象,一方面鞏固根本,一方面培養元氣,很好地概括了當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除了利用稅收優惠給工薪階層發紅包外,報告中還提到,今年將把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提高20元,啟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加強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這些“托底”的舉措,就是在鞏固根本,20元、30元看上去不多,但惠及人數龐大,總量其實仍很可觀。尤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補助,普通群眾切實受惠,基本保障不斷上漲的生活預期將使他們感受到信心和底氣。基層人心穩固安定,我們在百年變局之中就將更加從容。
報告中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去年我國消費領域有個突出現象,就是旅游消費異常火爆,春節假期國內旅游出游人次,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19.0%,旅游花費增長7.7%。從這組數據中,有人看到了人均消費增長還不明顯,但更要看到出游人次的明顯增加,這說明人們的出游意愿在增強,消費的基本盤在擴大,社會的“元氣”在復蘇。
這幾年人們的生活理念和消費觀念在發生深刻變化,其實人們想要消費,但不愿意再為過去那種服務買單,這就倒逼旅游行業出現更多的淄博和哈爾濱,旅游業“卷”起來的本質是服務升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道理不但適用于旅游業,也適用于其他消費領域。
激發消費潛能,要靠居民收入的增長,也要靠不斷提供更新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報告中指出要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這一點我個人很有感觸,去年我幾乎把主要的國產新能源車都試坐了一遍,這些品牌把乘坐體驗“卷”到一定程度了,體驗過新能源車后再坐燃油車,就覺得點火冒煙的車已經是上個時代的產品了。2023年中國經濟的另一大亮點,就是新能源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國產新能源車異軍突起,其實是中國制造整體實力上升后的結果,而這就要提到報告中另一個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簡單地說就是以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比如報告中提到,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其中低空經濟,也就是說我們以后可以乘坐飛行器出行,這聽上去好像很遙遠,但就在“兩會”召開之前,深圳舉行了一次“空中的士”首飛試驗,原本單程2.5到3小時的地面車程,縮短到了20分鐘,此次試驗的機型核心模組已實現100%國產化。
有人說,世界經濟正等待新一輪科技革命爆發,而中國科技正緊緊追趕世界尖端步伐,在新能源車等部分領域已經頗具競爭力。去年國產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運營,國產大型郵輪成功建造,此次“兩會”上又提出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經濟的引擎作用越來越強,這是中國經濟最為強勁的“元氣”,國家正想方設法加以涵養,為其賦能。
這幾年,國際環境異常復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但整體上看我們面臨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中國經濟現狀就像初春時節,萬物的生機都在孕育之中,眼下看有些部分似乎還不茁壯,但大勢正在朝著有利于我的方向發展,在這個時候尤其需要看到亮點和機遇,需要增強信心和勇氣。只要我們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事,那些寫在紙上的美好未來,就會一樁樁照進現實。
(文/于永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