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在經濟陷于逆境之際,香港的服務業需要推動一場微笑運動,展示香港人的友善和魅力,是一個游客的天堂,而不是泥守機械式的服務,缺乏同理心和共情能力,陷入粵語所說的“晦氣”的心態,怨天尤人,成為服務業的大忌。
最近國際媒體討論港人都喜歡到深圳和大灣區消費,被當地的高性價比所吸引,其實除價錢外,很多香港消費者赫然發現,中國大陸餐飲的服務態度都勝過香港,不會出現香港那種“晚娘”面孔,對顧客翻白眼,或是動輒在小問題上和顧客吵架。由于中國大陸的餐飲業大都進入資本密集的經營,對服務的質素要求很高,對員工也有培訓和硬性的規定,對于服務品質都有很多的要求,如海底撈、農耕記等集團,設有各種問責制度,務求讓顧客有很好的體驗。
這和香港的服務業大相徑庭,香港由于勞工供不應求,服務業的品質管理大都打馬虎眼,很多從業人員也都欠缺專業意識,往往有一種過客心態,“東家不打打西家”,流動性高,對于顧客的態度大多是得過且過,上焉者隨便應付,下焉者動輒惡言相向,讓消費者嘆息是花錢買罪受。這和中國臺灣與日本服務行業的態度迥然不同,他們有很強的服務意識,以客為尊,服務細致而友善乃出自內心,不是表面擠出勉強的笑容。這是文化和心理意識的不同,出自肺腑,發自內心的服務是服務業的精髓,而不是被規章要求,訂立種種條條框框。
但管理上的考核、消費者反饋都非常重要,才可以確保質素,要成為文化上靈魂深處的自我期許,成為一個城市標簽。國際旅客到東京、臺北,會對服務業品質留下深刻印象。這讓香港面對拷問,為何東京、臺北可以,香港不可以?
這和服務人員的待遇沒有必然關系,臺灣服務業待遇一般都低于香港蠻多的,但從業人員的精神面貌至關重要。日本的薪水也不會比香港高,但這是文化的底蘊,是一種社會風氣。香港近幾十年都是金融和房地產發達,經濟繁榮,游客如過江之鯽,旅游業都是“賣方市場”,形成服務人員心高氣傲、愛理不理的特色,為國際所詬病,加上某些行業的害群之馬在伺機“宰殺”旅客“肥羊”,如計程車的黑司機,最近就被揭發濫收車資,從中環到山頂,要五百元港幣,比正常車資多兩三倍,這對香港的形象,都非常負面。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初,服務業也是一塌糊涂,由于受到計劃經濟和國營事業余緒影響,很多服務行業硬邦邦的,一個蘿卜一個坑,缺乏溫柔和彈性,但近年中國民營企業飆升,占了全國GDP的六成以上,內部的組織變革力度加大,對于服務業的品質要求大增,也加強“對標”國際水準,大幅度改進,超越前進,勝過了香港。
香港的國泰航空公司疫后增加招聘空姐,乘客卻發現香港本地空姐服務素質大多遜于臺灣、中國大陸和日本背景的空姐,她們大多二三十歲,外形亮麗,但香港的空姐多被批評頗有架子,比較機械化,缺乏耐心和同理心,不重視細節,大而化之,讓乘客都有點滴在心頭的感嘆。
這也許和香港近十年的社會過度政治動員有關,新一代都在泛政治化的氛圍長大,覺得一切要“維權”,處處都以自我為中心,很多年輕人參與服務行業,都有難以放下身段之嘆,結果做起事情來都是敷衍塞責,缺乏耐心與體貼的態度。等而下之的是一些“黃絲”青年,歧視中國大陸人,甚至擴大到瞧不起說國語(普通話、華語)的客人,而見到說英文的西方人,則卑躬屈膝,對比強烈。月前的國泰香港空姐就被發現,背后譏笑中國大陸旅客的英文不好,結果鬧出軒然大波,也刺激國泰管理層銳意改革。
香港歷史上的服務業,沿襲嶺南文化濃郁的人文情懷。五六十年代的餐飲業,從深水?街頭的大排檔到旺角的茶餐廳,都很有人情味,街上的米鋪都可以賒賬給鄰里的客戶,彼此如同親人,很有信任感,大家的互動都“好聲好氣”。但到了八九十年代,現代化社會的疏離人際關系抬頭,鄰居往往老死不相往來,缺少了那種傳統的人間煙火氣。
現在香港人反而在臺海兩岸和日本的旅途中,才可以重溫那種儒家文化的鄰里守望相助、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的古風。也許在經濟的逆境中,香港才可以對自己發出靈魂的拷問,如何重現禮儀之邦的精髓,以禮待人,有強大的同理心與共情能力,親切有禮。香港服務行業要展開一場微笑運動,拒絕冷漠和無禮的舉動,掃蕩服務業的黑心坑游客的敗類,讓微笑和信義成為香港的新標簽,為東方之珠添上新的風采。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