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河中,風箏不僅僅是兒童手中的玩具,更是一種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形式。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曹氏風箏”第四代傳承人,繆伯剛以其對風箏藝術的熱愛和匠心獨運,將這一古老技藝傳承并發揚光大。
繆伯剛,這位80后年輕傳承人,出生于寧波奉化區的一個普通村落——繆家村。自幼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對風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六歲那年,他收到了父親親手制作的第一只風箏。這份在童年時珍貴無比的禮物,激發了他對風箏藝術的無限熱愛。后來在北京求學期間,他有幸結識了“曹氏風箏”第三代傳人孔令民,并成為其徒弟,從此踏上了風箏藝術的傳承之路。
△繆伯剛(左一)與師父孔令民(中)2001年首張合影 圖/嘉賓提供
恰逢龍年,繆伯剛目前正忙于創作一件大型的風箏作品——九龍百子圖。這件作品約為八尺,相當于一米八到兩米之間。這項工程,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僅繪制部分就需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
繆伯剛提到,以前很多經典風箏作品在他師爺和師傅的手上都制作過,不少也被出售或者被美術館作為藏品收藏了。作為第四代“曹氏風箏”傳承人,他覺得有必要在傳承創新基礎上,去做一些恢復性的風箏制作。
在繆伯剛的努力下,北京大觀園中的“曹雪芹風箏手工坊”成為了風箏藝術的重要傳播基地。這里不僅展示了風箏的制作技藝,更成為了文化交流的平臺。2019年,他又在家鄉寧波市奉化區繆家村,又建立了中國第一座“曹雪芹風箏博物館”,為風箏藝術的保護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空間。
△繆伯剛(右)與師父孔令民研究風箏制作 圖/嘉賓提供
在繆伯剛的手中,風箏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飛行器,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一種藝術的表達。他堅持“以匠心致創新,因熱愛而創造”的理念,將傳統的風箏制作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作出一件件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風箏作品。他的風箏作品不僅在國內受到贊譽,更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對于未來,繆伯剛有著自己的規劃和夢想。他希望在接下來的五年里,能夠建立一個完全中國屬性的大型風箏主題游樂園,用曹雪芹風箏文化去賦能整個游樂園。他相信,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風箏,讓這一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
△繆伯剛與風箏 圖/嘉賓提供
繆伯剛對徒弟的選擇也有著自己的標準。他認為,徒弟不僅要有藝術天賦,更要有良好的藝德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強調,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續。
“在我們這一代,傳承人不光是在手藝上去傳承,更要有一份社會責任與擔當。我們要把這個文化,孵化到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文化本來就需要開放,不能太封閉。只要大家想學,我都會毫無保留教給他們。”
//END
《中國匠人》第二季“龍的傳人”
網易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么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
實習生詹博雅對本文亦有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