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識之一,世界上不少地區都產生過燦爛的青銅文明,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制品。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夏商西周時期,曾被后世美化為圣君賢臣治下民風勤樸淳厚的太平盛世,以至有“言必稱三代”之說。商周青銅器是漢代以來官私收藏和鑒賞研究的重點, 特別是北宋以后,更成為金石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作為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階段的重要物化載體,無論是重酒組合時代的殷商之爵、觚,還是重食組合時代的兩周之鼎、簋等,這些青銅容器在作為實用器的同時還更充盈著“禮制”“等級”“權勢”“威儀”的色彩,反映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社會風貌。本館所藏商前期的青銅斝,和后來殷墟期的同類器物相比雖然相貌平平,但卻也是當年的廟堂重器之一,質而不野,文質相稱;經專家鑒定,確認為珍貴的國家二級文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樂器之外的戈、劍等青銅兵器在當時也應該為數甚巨, 它們或曾揚威沙場,或曾炫功廟堂,同樣承載過厚重的歷史。而今,這些青銅兵器也同為各自的收藏單位所珍重。戰國以后,中國青銅器走過了它的輝煌時期, 象征權力地位的廟堂重器已經基本不見。但歷代仍不乏銅質(主要是黃銅)精品,衣飾有帶鉤、起居有燈爐、供奉有造像,藥房杵臼之聲清脆悅耳,成串的孔方兄流轉了民生,更有許多精致的文房用品成為文人雅士的案頭珍賞。直到近當代,銅制品才漸次徹底退出了日用。
青銅器是商周考古學和古文字研究的重點,也是博物館收藏序列中的主要類項之一。為適應文博考古單位的工作需要,“中國古代青銅器”一直是南開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的主干課程,1980 年代初本專業剛剛恢復時,曾外聘國家級博物館的專家授課。從 1985 年開始,改由朱鳳瀚老師講授,十年后又由他的開門弟子賈洪波接棒。此次圖錄編纂時,我們特別邀約了朱鳳瀚、賈洪波二位教授的論文以為紀念。在此要特別感謝朱鳳瀚教授,他不但惠允重刊大作為本書增色,而且還對此次圖錄所收部分藏品的銘文進行了釋讀,我和我的同事們受教良多。在本書的卷末還收錄了兩位本館員工的論文,一篇是劉陽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在教科書中的呈現》,另一篇是白瑤瑤的《南開大學博物館館藏銅帶鉤賞析》;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發掘青銅器的內涵,探索其文物價值的闡釋路徑。我一直以來的愚拙之見,對藏品進行深度闡釋、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文物內涵揭示和分析研究的視野,應該是高校博物館的優勢所在,也是一種揚長避短之道。在博物館藏品的深耕發掘方面,包括本館在內,路也還正長。
不忘來路,乃有后功。2024年將是南開大學博物館學專業最初創辦六十五周年、恢復創辦四十五周年。四十余年的風風雨雨,創業守成,皆歷艱辛;苦守三昧,皇天可鑒。在此,我想引用一幀與前輩教師、與館藏青銅器有關的老照片。它最初刊載于 1980 年代早期南開大學的宣傳畫冊,照片背景是本校博物館學專業恢復創辦后不久的文物室(本館前身),畫面上在研究青銅器的三位,自右至左依次為王玉哲教授、傅同欽教授、傅玫教授。他們分別是本專業第一、第二、第四任專業(教研室)主任,為學科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作為大歷史學科門類的傳道授業者,我們應該尊重歷史、也有義務實事求是地記錄曾經親歷的歷史,前賢功德將被后學永遠銘記,往事不會盡成云煙。尊敬的王玉哲先生 2005 年 5 月駕鶴歸于道山,傅玫教授亦不幸于 2022 年 11 月病逝,此照片是對他們二位和其他對本專業發展做出過貢獻、業已作古的諸前輩教師的一種感恩和追懷。傅同欽先生在本專業恢復草創初期,為學科布局和課程體系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回報其微。好在天道執中,使仁者壽;在此謹祝傅同欽老師吉祥安康、期頤喜樂。
攝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
從右至左為:王玉哲教授、傅同欽教授、傅玫教授
圖書信息
南開大學博物館藏品圖錄
奕世寶用 · 銅器卷
南開大學博物館 編著
ISBN:978-7-03-077040-0
定價:248 元
本文由 鄭佐一 摘編自《南開大學博物館藏品圖錄 ? 奕世寶用 ? 銅器卷》之序言。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購書二維碼↓
店鋪二維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