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潮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過去一年,威馬汽車、高合汽車兩大新勢力先后遭遇停工停產危機,宣告了新能源汽車爭奪戰,正式進入淘汰賽時刻。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蘋果突然宣告終止造車計劃,十年布局、數十億美元投資打了水漂,為新賽道之“卷”提供了新的例證。
淘汰賽打響,誰能笑到最后?
01
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又易主了。
日前,各地陸續披露工業數據,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大增1.04倍,以前一年84.88萬產量估算,2023年深圳總產量或將超過170萬輛。
這意味著,深圳超過上海(128萬輛)、西安(98萬輛),首次問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
長期以來,上海一直都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跑者。
然而,2022年,西安反超上海,首次晉級全國第一,上演了西北城市的逆襲奇跡。
然而,西安的“第一”僅僅維持了不到半年時間,就被上海趕超,而深圳在全年又一路趕超上海,晉級第一城。
究其原因,西安過度依賴比亞工廠,但本土龍頭企業匱乏、產業鏈供應鏈薄弱、研發能力不足,限制了長遠發展。
與之對比,深圳、上海不僅有比亞迪、特斯拉等龍頭企業坐陣,且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體系,兩者背后的珠三角、長三角正是我國最大的汽車制造產業集群。
廣東能成為我國汽車制造和新能源汽車制造雙料第一大省,就得益于此。
在汽車產業上,廣東形成了廣州、深圳雙子星并立的格局,廣州是全國汽車制造第一大市,而深圳則是新能源制造第一大市,產業集聚效應可見一斑。
產業鏈的完整程度,決定了未來各大城市新能源汽車的長遠發展。
02
深滬一路領跑,但其他汽車工業大市也都沒閑著。
眾所周知,我國共有7大傳統汽車工業城市,包括上海、廣州、長春、重慶、柳州、武漢、北京。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這些城市迎來新勢力的挑戰,但也有不少城市重整旗鼓,在新能源賽道上絕地反彈。
上海自不用說,如今廣州、重慶兩大老牌汽車城市也迎來了高光時刻。
過去一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達65萬輛,大增1.08倍,而重慶也邁過50萬大關,同比增長30%。
作為過去幾年我國汽車產量最高的城市,廣州不僅形成了廣汽埃安、小鵬汽車兩家明星企業為主的企業矩陣,且在自動駕駛、新型儲能等領域有了領先優勢。
重慶則深度切入華為產業鏈,問界、深藍、阿維塔都有不錯的表現,未來也充滿想象空間。
合肥、常州、長沙、鄭州、濟南、蕪湖等新勢力陣營則是一路猛追,上演逆襲大戲。
合肥曾經借助抄底蔚來而爆得大名,由此高調躋身新能源賽道,而常州則是動力電池領域的領跑者,借助新能源產業完成萬億GDP城市的突破。
而長沙、鄭州、濟南等城市,雖然沒有本土的造車新勢力企業,但借助龍頭企業在全國的工廠布局,得以躋身第一梯隊。
鄭州就是如此。雖然,但鄭州仍舊保持大幅正增長,新能源汽車帶來的貢獻不容低估。
數據顯示,隨著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上汽乘用車二期等項目建成投產,鄭州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到31.6萬輛,同比增長3.5倍。
這些地方的后來居上,為汽車產業競爭帶來更多新的變數。
03
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誰最受益?
作為僅次于房地產的另一個10萬億級大產業,汽車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帶動性強,堪稱名副其實的國民支柱產業。
然而,汽車市場更像是存量市場,新能源汽車的狂飆突進,必然以傳統燃油車的步步后退為結果,過去一年層出不窮的汽車價格戰就是例證。
這也意味著,有新貴崛起,就有老牌汽車工業大城沒落。
可以看到,過去一年,凡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城市,無不得益于新賽道的貢獻,新能源汽車在其中成為勇挑大梁的存在,這在《》一文有討論。
深圳最為典型。
深圳,原本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支柱,但這幾年新能源汽車產業一路趕超,逐漸成長為新的支柱產業。
2023年,深圳GDP達3.46萬億,同比增長6%,增速位列一線城市之首。
其中,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7.3%,堪稱足以大貢獻者。
過去幾年,深圳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能夠雙雙趕超上海,晉級中國工業雙料第一大市,背后就不無這些新賽道新產業的貢獻。
合肥能一路逆襲,同樣得益于新興產業的布局,新能源汽車已成長為第二大支柱產業。
2023年,合肥GDP達1.27萬億,同比增長5.8%,大幅跑贏全國。
其中,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產值超1700億元,同比增長54.6%,僅次于電子信息產業。
這還只是開始。根據規劃,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整車產能突破300萬輛,培育百億級企業10家,實現產值和產量躍居全國第一方陣的具體目標,雄心可見一斑。
而作為新晉萬億城市,常州更是新能源產業大洗牌的最大受益者。
常州以新能源產業為標桿,2023年新能源領域制造業產值7680.7億元,增長15.0%,新能源產業集聚度穩居全國前列,新能源之都享譽全國。
如今,常州已是全國最大的動力電池產業基地。目前產銷量約占全國的1/5,產業鏈完整度達97%,全球10強企業有4家布局在常州。
當然,還有一眾以燃油車為主的城市,陷入競爭困境,汽車產業成了經濟增長的最大拖累之一。
04
新能源汽車,迎來淘汰賽時刻。
汽車產業競爭,不是看誰走得更快,而是誰能活到最后。
威馬、高合兩大造車新勢力的敗退,蘋果放棄造車計劃,特斯拉、比亞迪等龍頭企業打響價格戰,正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到了終局之際的體現。
據第一財經等機構統計,2018年中國電動車制造商多達487家,但到2023年,能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僅剩下40多家,短短5年少了400多家車企。
這些造車新勢力,死在了燒錢游戲上。
據統計,這些企業產能總規劃超過1000萬輛,其中預估已落地380萬輛產能陷入閑置,已公開的累計融資金額超1000億元。
在業內看來,隨著競爭日益加劇,最終能活下來的造車新勢力,可能不到10家。
即使是市場占有率節節上升的造車企業,也正陷入價格戰的泥淖,火藥味空前激烈。
就在龍年伊始,去年問鼎全球新能源汽車龍頭的比亞迪宣布降價,五菱、長安、哪吒迅速跟進。
這一舉動,被坊間稱為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對決,但又何嘗不是新能源造車企業競爭日益白熱化的體現?
究其原因,汽車市場,正在從增量市場變成存量市場,造車勢力之間的“廝殺”就在所難免,而產能過剩更是懸在所有車企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23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900萬輛,占整體汽車銷量的1/3左右,而2025年或將逼近50%。
要知道,在最初的規劃中,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目標是25%,如今不僅提前完成,而且有望翻倍。
這正是工業大國制造優勢的體現,只要認準方向,憑借強大的產業鏈和超大規模市場,短短幾年都能迅速占領市場,但也迅速迎來產能過剩時刻。
這一場景,在光伏等產業就已上演,新能源汽車也不例外。
要知道,一家比亞迪的全球規劃年產能就已達到600萬輛,而整體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規劃產能已經達到2000萬輛。
全國汽車的規劃產能更是超過4000萬輛,不是國內市場短期所能消化。
所以,汽車出口可謂大勢所趨,但國際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風險更大。
05
地方“造車熱”,也迎來轉折時刻。
作為10萬億級大產業,汽車行業對于城市格局的影響遠超一般產業,因此也成了幾乎所有城市的逐鹿賽道,市場早已從藍海變成一片紅海。
這幾年,全國至少幾十個城市將新能源汽車作為主導產業,要么親自下場,要么地方國資出資入股,一時之間,整個新能源汽車成了爭奪的香餑餑。
造車熱的出現,從根本上看,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壁壘不深,無需長期的工業底蘊和技術積累,無論是建房的還是造手機的,乃至就是搞投資的,都能進去分一杯羹。
雖然壁壘不高,但新能源汽車又是極其燒錢的行業,前期投資動輒數百億,就連一些年銷量數十萬輛的車企都利潤都沒回正,投資極易陷入無底洞。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搶灘新賽道、打造新的千億級萬億級產業的宏大目標目前,以及某些地方“抄底蔚來”的戰績沖擊之下,無論財政有錢沒錢,無論本地有無產業鏈,都忍不住追逐造車之戰。
造車熱的出現,加劇了競爭的殘酷性,也加快了產能過剩的速度,一眾新勢力造車企業即將面臨退場時刻,而部分城市已經受到影響。
據搜狐城市梳理,溫州、如皋、上饒、鄂爾多斯等至少10多個城市遭遇項目停產或爛尾的尷尬,只有少部分成功盤活,大多數就此沉寂。
所以,一旦市場轉向,某些城市從百萬輛直落到個位數,并非沒有可能,這類事件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發生過。
誰能笑到最后,我們拭目以待。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來源 | 國民經略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