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頭飾作為女性外在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審美作用,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象征意義。不同的頭飾款式、材質和佩戴方式,展現出古代女性的身份、地位等信息,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傳統。
古時女性頭飾的種類繁多,如簪、釵、步搖、發箍等。清代在與漢文化審美傳統交融的過程中,也帶來了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裝飾元素。就讓我們打開清宮后妃們的梳妝盒,看看她們有哪些獨特的頭飾。
扁方
滿族婦女有一種獨特的發型樣式,名為兩把頭。在梳發時,先將頭發束于頭頂,再以一支長扁的頭飾為基座,把頭發分成兩縷向左右纏梳,腦后余發梳成燕尾形扁髻。用來貫連固定這種發式的物品就是扁方。
此圖繪咸豐皇帝的玫貴妃與春貴人、鑫常在花園中釣魚的情景。她們的頭發樣式就是前文所說的兩把頭,扁方被用頭發和紅線纏繞固定在頭頂,并簪有時鮮的花朵裝飾,與滿園的鮮妍芬芳相映成趣。
《玫貴妃春貴人行樂圖》軸(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在清前期,婦女們梳兩把頭是用真發,到了晚清兩把頭改以青緞制作,安在頭頂上,但與真發梳成的頭座連接仍依靠扁方。清宮中,扁方的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制作材料有玉、翡翠、玳瑁等。
故宮博物院所藏扁方樣式各異,材質不一。下圖所展示的扁方為白玉材質,中間玉質潔白無裝飾,兩端鑲嵌對稱的蓮荷紋。荷花圖案由各色寶石組成。
白玉嵌蓮荷紋扁方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以碧綠色翠制作枝干、蓮蓬、荷葉,粉紅色碧璽制作盛開的荷花以及荷葉上的青蛙,紅藍寶石制作小花蕾。柄端兩側鑲嵌淺粉紅色碧璽花,花芯各鑲嵌一顆珍珠。
鈿子
鈿子是滿州貴族婦女在除皇帝登基、大婚、后妃受冊封以外的吉慶節日里最常戴的一種冠帽。這種帽子一般用藤絲編成帽架,也有的在紙板或細鐵絲上纏繞黑色絲線為胎,編成方格紋、錢紋、盤腸等形式,再用各種寶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組成各種吉祥圖案。
鈿子上裝飾有各式各樣的鈿花,都是可拆卸的,使用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以及流行款式變化,更換鈿子上的鈿花。鈿子根據所裝鈿花的多少以及樣式,可分為半鈿、滿鈿和鳳鈿,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
銀鍍金嵌珠寶鈿花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鈿子口沿上的裝飾物為鈿口,其紋飾多樣。后妃多用鳳紋鈿口,有九鳳、七鳳、五鳳等。九鳳鈿口為皇太后、皇后所戴用。除了鈿口外,鈿子上還有鈿花、鈿尾等裝飾物,各有規制,多個部分的精心裝飾讓一頂鈿子呈現出極好的視覺效果。
點翠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工藝,用翠鳥的羽毛粘貼在金銀制成的金屬底托上而制成,羽毛柔細,色彩經久不褪,雖歷數百年的點翠飾品仍會明艷如初。
銅鍍金累絲點翠嵌珠石鳳鈿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點翠是鈿子上的常用裝飾,如上圖這款銅鍍金累絲點翠嵌珠石鳳鈿,是光緒帝皇后穿吉服時所戴,鈿上部圈以點翠鏤空古錢紋頭面,下襯紅色絲絨,非常精致亮眼。
金約
金約是清代后妃的頭飾之一,搭配朝服穿戴,在戴朝冠時需先戴金約,用以束發。金約形似圓形發卡,由金箍和后部垂綴的串珠兩部分組成。
金箍上鏤雕的金云紋和腦后所垂串珠的行數多少,反映了后妃等級地位的高低。皇太后、皇后的金約為鏤金云十三,串珠五行二就;皇貴妃、貴妃為鏤金云十二,串珠三行三就;妃為鏤金云十一,串珠三行三就;嬪為鏤金云八,串珠三行三就。
此金約為清代嬪使用,串珠已缺失,僅余金箍。金箍由八節金托組成,金托上下兩緣飾累絲云紋,每節中間嵌青金石。各節間用梅花形金鉚釘相連,外有累絲金云,金云中間嵌東珠一顆。
金鑲青金石金約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東珠是一種產于東北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的淡水珍珠,清朝皇室十分重視,曾作出規定,只有宮中可以支配,王侯大臣不得隨意使用。其大而圓者飾于皇冠或朝珠之上,異形珠則用于鑲嵌。
在清代后妃的朝服畫像中,可以從其冠帽的下沿看到她們佩戴的金約。下圖中是乾隆皇帝的孝賢純皇后,姓富察氏,圖為她24歲被封為皇后時,由宮廷畫家為她畫的朝服像,其額上環狀的飾品就是金約。
《孝賢純皇后朝服像》軸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通過以上這些精美的頭飾,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女性對美的追求,也能窺見當時社會等級制度的一角。每一件頭飾都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讓我們對古代女性的生活有了更細微深入的了解。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