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搖,是我國古代女性非常鐘愛的一種飾品。
這是一種固定在發際的頭飾,隨著腳步的移動,下面掛著的流蘇掛件都會不停地搖晃或者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無論是視覺上還是聽覺上都是一種享受。
晉代以前,步搖都是貴族禮制內的首飾,在佩戴的時候有著很嚴格的等級制度,對于平民百姓而言,這就是一種禁物,是絕對不可能在民間流通的。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步搖已經自然而然地從宮內流傳到了民間,一些女子都將步搖當作自己最為貴重的飾品,宮中的禁令已經是形同虛設。
此時所流行的步搖有兩種,一種是“步搖花”,通常是女子頭上的飾物,一般流行在中原地區。魏晉詩人的詩詞之中,步搖就經常被提起,說明不僅僅是女子,文人士大夫也很欣賞這種特殊的裝飾品。
不過對于中原士大夫而言,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冠冕制度,那是祖宗留下來的制度,這是文化人心中的正統,所以步搖不可能被中原的男性戴在頭上,他們也不需要黃金步搖去體現自己的身份地位。
步搖花,從出土文物的形制來看,呈現出花團錦簇的狀態,需要插在發髻上面,所以一定要和簪子配合在一起使用。
至今發現的最早的步搖花的形象,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墓主人辛追夫人生前的畫像上面。這座漢墓出土了一幅巨大的帛畫,在畫面之中,辛追老婦人拄著拐杖,她的頭上是裝飾著白色珍珠的長簪,這就是一支較為簡單的步搖。
這步搖上面有幾根花枝,花枝上面裝飾著白色的珠子,辛追夫人是第一代長沙王吳芮的女人,曾經被漢廷封為“公主”,以她的身份,頭戴著金步搖是一種地位的象征
還有一種叫做“步搖冠”,這種步搖冠男子和女子都是可以佩戴的,一般流行在燕代地區,也就是我們現在山西、河北北部、內蒙古和遼寧一帶,這里就是北方少數民族聚居處。
這兩種步搖都是以黃金作為基本原料制作的。
提到步搖的流行,就不得不提到慕容鮮卑族。
南北朝時期的墓葬,有很多金步搖出土,這種金步搖冠大多出土在內蒙古和遼寧一帶,也就是鮮卑族聚居的地方。
當時不僅僅是女子戴金步搖,男子也會戴,這是鮮卑貴族地位的象征,這也是貴族下葬之時必須佩戴的重要飾品。
南北朝鮮卑族的金步搖的制作技藝已經是非常精致的了,使用了掐絲、金珠焊綴、鑲嵌等等成熟的技藝。
慕容鮮卑的步搖和漢族人的步搖還不相同,鮮卑族的步搖裝飾是一種步搖葉片(搖葉),他們酷愛金器,黃金加上步搖的造型,成為他們相當喜愛的裝飾品。
搖葉曾經流行于中亞和我國西北的草原地帶,慕容鮮卑族吸取了這種文化,又和漢族的步搖相結合,結合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根據《晉書》記載:燕代少年多冠步搖冠。可見在三燕時代,年輕人將步搖視為重要的裝飾品。
據說步搖這個詞還和慕容部落的得名有關系。
鮮卑族一個部落首領莫護跋因為立下了戰功,被封為率義王,定都大棘城。莫護跋很向往漢文化,有一次看到漢人頭上戴著步搖,感覺相當羨慕,就讓人去給自己定制了步搖冠,每天都要戴著。
時間久了,族人見到他也不喊他自己的名字,而是喊他“步搖”。而在古代鮮卑語之中“步搖”和“慕容”的讀音是很相似的。
久而久之,莫護跋都被喊作“慕容”,后來部落的名字也就成了“慕容”。
步搖對于慕容鮮卑族生活習俗也有比較大的影響,說慕容部落“斂發襲冠”,戴步搖成為了他們的服飾特征,他們原來的裝飾習慣被改變了,也開始區別于其他的鮮卑族部落。
除了慕容鮮卑的步搖冠之外,其實拓跋鮮卑也有著戴步搖的習俗。
1981年,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曾經出土過一座拖把鮮卑人的墓葬,墓中的陪葬品之中就有兩對金步搖,無論是拓跋鮮卑的步搖冠,還是慕容鮮卑的金步搖冠,都是一種“樹步搖”,考古專家認為,鮮卑族人的祖先原本都居住在大興安嶺的群山之中,過著狩獵的生活。這種對于深山的崇拜是深深烙印在他們的骨子里面的。
進入遼西之后,慕容鮮卑本身還保存著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他們對樹有著非常強烈的崇拜之情,這種崇拜都始于薩滿教。薩滿教認為,樹有靈氣,樹可以勾畫宇宙的形狀,薩滿死后,就要進行樹葬,就是想要借著“神樹”的力量,重新回到天空。
樹形的步搖冠以昂貴的黃金制作而成,搖葉的形狀和樹葉十分相似,又制作成了樹形,這就非常具有鮮卑族的民族特色,體現了他們的原始信仰。
在學習模仿漢人的步搖的同時,他們也將自己對“美”的理解融入進步搖之中,這是他們對于祖先在森林之中開拓奮斗的懷念。樹枝上面懸掛著金色的樹葉,說明他們一直對原始森林留著很深的眷戀,也希望“神樹”的力量能夠庇佑自己。
除此之外,慕容鮮卑還把屬于漢族文化的鳳凰紋樣大量使用在金步搖冠上面。鳳凰是祥瑞的象征,漢族人將其視為幸福的瑞獸,在古代統治者的審美之中,龍鳳都是國運昌盛的象征。相對于龍,慕容鮮卑對鳳紋更加喜愛,這種步搖冠佩戴在逝者頭上,也是借助漢族人的文化力量,希望死者可以成仙。
因為“慕容鮮卑”對步搖的改造和崇尚,“步搖”這種飾品在中國東北流行了四百多年,甚至在遼代的一些墓葬的遺物之中,也能可能到“搖葉文化”。
鮮卑人雖然對自己也進行過深入的漢化改革,但對于自己本民族的服飾的理解和堅持總是會留下痕跡,不可能完全消亡,而是在和漢文化融合之后更好地發展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