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一共2457字0圖,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聊一下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說來也好笑,其實直到昨天我都還并不知道這個新聞,之前發布的時候正好工作忙成狗,也沒關注到。
剛好昨天出門,老婆讓我快去拿快遞,說過幾天就拿不了了,菜鳥驛站要關門了。
我還挺震驚,那家店生意挺好的,怎么也看不出要關門的跡象,然后我才被告知原來3.1日開始快遞不得擅自投放菜鳥驛站了。
然后我去取快遞,還真看到那家店在貼“旺鋪轉讓”的標識,所以趕緊回來研究了一下,居然發現這幾天還上了好幾次熱搜。
都是什么“快遞員累得要死啊”,“快遞員當場辭職啊”等新聞,基本都是負面的,所以解讀一下我覺得有必要了。
先說結論吧,整件事從長遠來看,肯定是好事。
我們先說一下菜鳥驛站這種形式的出現,本身是順應市場需求的,年輕人白天都在上班,怎么可能隨時在家接收。
如果寄到公司,那拿回家又麻煩,如果放在小區物業,又不安全,這個大家是吃過虧的,所以最終妥協的產物就是“菜鳥驛站”這類形式。
我們先拋開現在有些快遞員的不合理操作,電話都不打一個直接丟驛站,單純說菜鳥驛站這樣的形式,大家認為誰受益了?
不繞彎子,快遞公司受益,快遞員和消費者其實都受損了。
有的小伙伴肯定會說,不對吧,消費者得到了方便,怎么也受損了呢?
其實本質上用“供需關系”理論來分析一下,這就很好理解。
我們假設當快遞的數量都不變時,快遞員把快遞拉到消費者小區附近后,就會面臨一個最后“半公里”的問題——將快遞送到消費者家門口的社會勞動由誰來承擔。
最開始就是快遞員送貨上門,所以這最后“半公里”的勞動其實是被快遞員承擔了。
但當“菜鳥驛站”出來后,快遞員把快遞放在家附近,其實你就會發現,同樣量級的社會勞動,并沒有減少,而是從快遞員身上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了。
所以看上去消費者獲得了時間上的便利,實際上是付出了額外勞動。
而對于快遞員就更麻煩了,由于最后“半公里”的社會勞動被轉移了,原本快遞員一天能派送50單,現在能派送100單了。
說明什么?說明快遞員的供給多了啊,要么社會就不需要這么多快遞員,直接面臨大量的裁員,要么就是降薪,大家都勉強過活。
于是快遞公司就用了很小的成本,通過轉移社會勞動,最終就節省了快遞員的用人成本。
那為什么最近又要修訂《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呢?核心落腳點其實就兩個字——讓利。
前段時間我無意中看到有個網絡大V在聊電商的問題,直接就說“國家未來肯定會取消網絡購物”,當時看到這個直接就蒙了。
咋這還走歷史的倒車了呢,網絡購物本質上是在提高社會運轉效率,但今天去翻那篇文章的評論區,發現好多人其實都蠻支持,無外乎還是覺得影響了線下消費。
現在反過頭來思考,其實還覺得其中有那么一點道理,當然我個人不覺得真的會取消,但核心思路還是服務于我們“內循環轉型”這個過程。
說白了,我們想要在當下的世界格局中,不怕“風高浪急、驚濤駭浪”,就需要將原來的“外貿型經濟”,轉型為“消費型經濟”。
而消費型經濟的前提就是大家都有能力消費,1個人擁有100萬,絕對沒有100個人擁有1萬消費能力大。
所以上面所說的電商問題就需要進行讓利,首先就是讓利給底層勞動者。
說白了,國家強制需要快遞送到消費者手上,就是在讓“最后半公里”的社會勞動,從消費者身上重新回到快遞員身上。
看上去快遞員會更累,但是這僅僅是暫時的,因為人的工作時間有限,現在相同時間只能進行以前一半的勞動,為了保障快遞的正常運行,就必須要增加快遞員的數量。
這樣一來,底層勞動者就有了更多的崗位,就有更多的人能賺到錢,就能參與到消費中來。
至于這個過程中快遞公司會不會給快遞員降薪,其實長久來看是不會的,畢竟每天的勞動量是相同的,你要真降了,那就更難招人。
所以這部分新增的人員成本,一定會平攤到消費者身上,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網絡購物本身的成本就會提高。
大家為什么喜歡網購,其實就是看中它便宜快捷,那如果網購不再便宜,或者相對而言不那么便宜;同時因為派送更慢導致快捷度也下降,最終就會影響大家網購的比例。
這就是第二層——給線下經濟讓利。
當然啦,最終我還是判斷,“菜鳥驛站”這種形式其實還是會存在,但是需要進行轉型。
說白了,現在這套規則,還是沒辦法解決文章一開始就說到的問題,那這么多就業者他就真的沒辦法白天進行簽收怎么辦?
那市場的事情最終還是會由市場來決定,要么他們就只能晚上簽收,但不可能人人都晚上簽收,別人快遞員也需要生活。
最終就有可能會變成晚上簽收可以,但得加錢,你年輕人白天工作賺錢,最終也通過這樣的手段轉移支付給其他勞動者。
要么就還是要把快遞放到一個指定的地點,當然,還是得加錢!畢竟客流量少了嘛,我要維持驛站的正常經營,只能增加客單價。
最后你會發現,為了節省錢有時間的消費者,會更多選擇線下購物;沒時間的消費者需要花費更多的錢進行網上購物;底層勞動者獲得更多勞動崗位。
還是這么多錢,還是這么多社會勞動,經過一個小小的“管理辦法”,最終進行了一次轉移支付,增加了更多的消費能力。
而快遞公司由于需要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所以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所以這個條例對他們來說,其實也是一種讓利于民。
所以他們最近肯定是很“不爽”的,多多少少想要搞點社會輿論來影響管理辦法的正常實施,也就不難理解最近這么多的負面輿論。
文章最后,再多聊一嘴“讓利”這個話題。
其實最早在幾年前就有類似的,比如“金融讓利”,把金融這種吃高額利差所獲利潤讓渡一部分出來。
我有個親戚就是金融從業者,這幾年經常吃飯就在說自己行業不景氣,各大公司都被要求降薪,也不準隨意向外談論工資收入。
當然啦他們即便讓利,也無非是大幾百萬變成小幾百萬,大幾十萬變成小幾十萬,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他們還是過得很好的。
講這個例子呢主要就是說我們國家進行大的戰略,通常不是嘴上說說的,經常會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進行潛移默化。
為了我們后續的健康發展,為了減少國際局勢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其實國家一直在朝著“雙循環格局”在前進著,我們在未來應該還會看到更多類似的事情發生,大伙加油!
我是Marx乖巧,為您送上時政熱點的思考。
如果您覺得寫得還行的話,那就請點個關注點個贊吧,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