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有十層,魂三層、魄七層。人的這十層心境是同時并存的,而不是單獨割裂著存在的。這就像一顆洋蔥,假如這顆洋蔥有十層,那么這十層洋蔥加在一起就構成了一顆完整的洋蔥。
人心也如洋蔥一般,三魂七魄加在一起構成了一顆完整的心靈。然而人類對自我心靈的開發與利用,可能就連一層也沒有。
人心十層,層層不同;外層可失,內層不可失。失去內層,便如失掉根基。
一臺電腦可以有很多功能,可以打游戲只是電腦的一個功能而已,并不是說這臺電腦就只有打游戲這一種功能。
人心也如電腦一般,它也擁有很多功能,但是很多人卻只會運用它的少數幾種功能而已,并不是說它就只有某幾種功能。
古人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圣人之道本身就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靈之中。心懷圣道,才能行圣道;心無圣道,自然就無法行圣道。
圣人之道存在于哪里?圣人之道,自然就存在于圣人的心靈之中。
圣人之道也只是人類心靈的一個功能而已。在每一個人的心靈之中,天生都具備這一功能。
只不過大多數人并沒有發掘出這一功能,還不會運用這一功能。并不是說大多數人都不具備成就圣人之道的底蘊。
世界上有八十億人,我只是一個人,我與八十億人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在理論上八十億人所具備的全部心性,我一個人也全部具備。
圣人、賢人、凡人、好人、壞人,無論有多少人,無論什么樣的人,他們所有的心性,我心都全部具備。只不過由于后天閱歷與成長的不同,我只是成為了我而已。
每一個人都只是各自開發出了自身內在心靈的某一種功能而已,和自己擁有同樣心性的人,便是所謂的志同道合者。
我之所以是我,而不是別人,也正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心靈特性。
然而世界上的所有人,包括圣人、凡人、好人、壞人,他們所有的心性、智慧、情感,都來自于同一個叫做心靈的東西。
每一個人的心靈天生都是一樣的,你開發出什么樣的心靈特性,你就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成就圣人所需要具備的那些心性,也存在于心靈之中,關鍵就看你能不能把這種功能挖掘出來而已。所以古人才會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于外物。
你發掘出了好人的心性,你就可以成為好人;
你發掘出了壞人的心性,你就可以成為壞人;
你發掘出了圣人的心性,你就可以成為圣人;
你發掘出了紈绔的心性,你就可以成為紈绔;
你發掘出了精英的心性,你就可以成為精英;
你發掘出了懶漢的心性,你就可以成為懶漢。
你發掘出了什么樣的心性,便就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但最終每一個人都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一種人。
當你發掘出兩種以上的心性時,最終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便就是自己的一種人生選擇了。
八十億乃至于八百億人的心性,其實都集中于一顆小小的心靈之中。你擁有什么樣的人生際遇,就容易發掘出什么樣的心性,進而成為什么樣的人。
但這并不代表你就只能成為某一種人,在理論上你可以成為八十億人中的任何一種人。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一個人的心性都是不同的,假如把一千個不同的人都置換到哈姆雷特身上,那么就會出現一千個不同心性的哈姆雷特。
他們即使都擁有哈姆雷特一樣的處境,但也會擁有不一樣的感受與選擇。他們的選擇或迥異,或相似,或雷同。但他們各自的內在心靈,卻仍然是獨特的,是獨一無二的。
這便是人類心靈的魅力之所在。心花開萬朵,朵朵皆不同。這就像你在世界上永遠也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
人心就是這樣的獨一無二、充滿活力。它可以只做一片樹葉,也可以成長為一片森林。
人類的心靈,就像大道一般,可大可小、可正可反、可陰可陽、可動可靜、可剛可柔、可張可馳、可興可亡、可前可后、可高可下、可美可惡。
人類的心靈,就像大道一般,擁有無限的可能。
當你把己心凝滯于一物,當你的眼中只能看到美或丑、剛或柔,那么你就把自己的心修窄了。
人類的心靈,擁有無限的可能。怎么才能修持好它呢?怎么才能充分利用它呢?只能像古人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常言道:”戶樞不蠹,流水不腐。“
人類的心靈只有像流水一樣、像大道一樣,奔流不息、奔逝不止,才能充分發掘出它的功能,才不至于把心靈修小了。
人類心靈的完美程度,只有大道才可以與之相媲美。
為什么心即是道?
因為心靈與大道一樣,大道可以分化出萬物,心靈也可以造就出億萬個不同的人。
很多人不明白:心是什么?道是什么?
其實,心就是人,道就是萬物。人因為有心,才能成為人;萬物因為有道,才能生成萬物。
心是人類的本質,道是萬物的本質。心與道都是抽象化、哲學化概念,它們便是人與萬物發生、發展的源頭與起點。
道隱無名,大道無形。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在人類世界之中,心與道一直都充滿著迷霧與謎團。人們既不知道它的邊界,也不知道它的整體全貌;既不知道它的形狀,也不知道它的特性。
然而物質現實世界的東西,卻既有邊界,也有整體全貌;既有外在形狀,也有本質特性。這或許便是心與道無法被人輕易理解與掌握的根源吧。
億萬人的心性凝結為一,就是心;宇宙萬物的本質追溯回源頭,就是道。
萬物有形,心道無形。萬物可聞可視;心與道,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
心與道,都蘊含有無可計量的信息。假如沒有抽象化、哲學化思維,怎么能真正認清它們呢?假如只是用尋常的眼光去探究它們,這無異于瞎子摸象。
弘一法師說:“肉眼看世界,全是名利;天眼看世界,無盡輪回;法眼看世界,皆是因果;慧眼看世界,俱是心幻;佛眼看世界,滿是慈悲”。
假如人只會用肉眼看世界,那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看懂心與道的。甚至法眼、慧眼也力有未逮。唯有天眼最合適。
心與道,都不是尋常之物。尋常之物的體量與它們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之一毛。人自然就不能以觀察尋常之物的眼光,去觀察心與道。
如果僅僅是觀察一物,便猶如只是觀察了大道之一毛。大道如九牛,萬物如一毛。
常言道:”窺一斑而知全豹“。
這句話對于心與道來說,可能并不太適用。因為心與道都已經到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程度。
然而人們剛開始所看到的心與道,大部分卻都只是它們的一斑、一隅而已。
常言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人類對于一切知識的認識與把握,又何嘗不是從”毫末“一點一點積累而起的呢?認識心與道也應當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