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英國《自然》雜志社論,2024年2月29日第626卷。
轉載自丨科協(xié)之聲
2024年2月29日,《自然》雜志發(fā)表社論,稱“終止中美科學協(xié)定將是危險的愚蠢之舉”。科協(xié)之聲全文刊載如下:
中美科技合作協(xié)定的續(xù)簽問題仍被擱置,這其中的討論大多是圍繞合作可能給美國帶來的風險,而關于合作帶來益處的討論卻寥寥無幾。
關于中美科技合作協(xié)定續(xù)簽的持續(xù)拖延:好消息是,雙方仍在繼續(xù)討論推動這一四十五年歷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xié)議續(xù)簽,畢竟這一協(xié)議推動兩國間的科研合作和學生交流達到了歷史高度。但遺憾的是,協(xié)議的一方或雙方仍存在退出續(xù)簽的可能,這將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因此,智慧和前瞻性思維必須占據(jù)主導。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之前,兩國間幾乎沒有正式的關系,互不信任程度很高。科學合作被認為是打破僵局、建立兩國人民聯(lián)系的一種較快的方式。1月31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卡特和中國副總理鄧小平簽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協(xié)定》。誠然,兩國尋求科學合作的動機不一樣。對中國來說,這一決定是為了發(fā)展。當時的中國遠非現(xiàn)在這樣的科研大國。今天,中國擁有約3000所高等教育機構,而在當時,中國的人均年收入還不到200美元。研究中美經濟史的學者朱利安·格維茨(Julian Gewirtz)在《不可能的合作伙伴》(2017年)一書中寫道,中國領導人希望學習如何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以及如何利用科研促進經濟增長,進而提高生活水平。而美國還有一個政治目標:在冷戰(zhàn)期間引導中國遠離蘇聯(lián)。
如今,雖然兩國很難被稱為“永遠的好朋友”,但兩國合作的成果是顯而易見。自協(xié)議達成以來,約有300萬中國學生在美國的大學學習。2021年,美國大學向來自中國的學生授予了8000多個博士學位,而國際博士學位總數(shù)約為25000個。從各自的優(yōu)勢上講,中美兩國都是對方最大的科研合作伙伴。
在唐納德?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tǒng)期間(2017年至2021年),兩國關系出現(xiàn)了負面轉折。在新冠疫情開始后,雙方對話的言語明顯尖銳,貿易和外交聯(lián)系也隨之減弱。在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有一種說法認為中美科研人員的合作本質上是可疑的,這一言論的關切點是間諜活動和知識產權盜竊等風險。這顯然影響了雙方的合作,也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
正如我們本周所報道的,一些無辜的研究人員受到了監(jiān)視。佛羅里達州決定停止聘用來自中國、伊朗和少數(shù)幾個國家的科研人員,這種行為似乎只有在冷戰(zhàn)時期才會出現(xiàn)。
采取中美脫鉤舉措的并非只有美國一方。自2020年3月起,中國政府采取了一項政策,不再鼓勵本國科研人員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中國領導層也越來越多地談論科技自力更生,這意味著合作的必要性越來越小。
互惠互利
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約翰?霍爾德倫是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的科學顧問。2011 年,他和時任中國科技部部長的萬鋼續(xù)簽了中美科技合作協(xié)定。霍爾德倫告訴《自然》雜志,該協(xié)議旨在確保雙方互惠互利,這些利益既是國家利益,也是全球利益。
時任中國科技部部長的萬鋼和時任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的約翰-霍爾德倫手持鄧小平和吉米-卡特的照片
兩國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合作包括監(jiān)測和改善空氣與水質的項目、流域保護項目以及減少電子垃圾的項目,均以不同的方式讓兩國受益。美國環(huán)保署將其與中國的關系稱之為“最重要的關系之一”。
在應對全球挑戰(zhàn)方面,中國、美國和歐洲的科研人員正在廣泛合作,研究自然在人類繁榮中的作用(A. D. Guerry et al. Natl Acad. Sci. USA 112, 7348-7355 (2015);Z. Ouyang et al. Science 352, 1455-1459; 2016)。這一不斷發(fā)展的研究成果,為當前把自然納入經濟價值評估奠定了基礎。
另一個非常重要但鮮為人知的項目降低核擴散的風險。自 2009年以來,中美一直在合作改造一種名為微型中子源反應堆的核研究反應堆,使其使用不能用于核武器的低濃縮鈾代替高濃縮、武器級鈾作為燃料。中國已向包括伊朗、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在內的多個國家提供了這種反應堆。從這個方面來看,這種合作有助于建設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
中美兩國科技合作確保微型中子源反應堆可以使用低濃縮鈾。新華社CAI Yang、ALAMY供圖
還有氣候變化。在經歷了2022年開始的一段沉默期后,兩國于去年再次開始對話。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兩國當時的氣候特使約翰?克里和解振華之間的長期關系。去年,美國加州與中國達成了一項協(xié)議,承諾減少碳排放并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如今,克里和解振華都將轉任新職,如果兩國科學家不能保持合作聯(lián)系,雙方外交努力的成果就有可能遭到破壞。
德國處理與中國的科研關系的方式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上個月,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發(fā)表了文章,提供了一些中肯的建議,平衡了雙方開展此類合作的風險與收益。
該文件承認了中德緊密聯(lián)系帶來的益處,同時主張對雙方未來關系采取一種“現(xiàn)實政治方法”,這是一種基于實際目標而非意識形態(tài)的方法。文章最終指出,大學應自行決定什么是互惠互利,同時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防止可能出現(xiàn)的危害。
風險管理
當然,來自不同政體的科研人員進行合作總會有風險。霍爾德倫說,大國之間互相監(jiān)視并不奇怪。但是,正如科學在公共事務的大多數(shù)應用一樣,從納米技術到核能,處理風險的方法就是評估風險、管理風險和降低風險,這是經過嚴格校驗的科學方法。
經過45年的科技合作,美國和中國面臨著偏離航向的風險。科研合作具有幫助應對中國、美國和世界所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的巨大潛力,結束這種合作將是一種危險的愚蠢行為。1979年,科學家們在局勢高度緊張的情況下打破了僵局。隨著緊張局勢再次加劇,為了確保交流的暢通,可以從科研人員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