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從外在身體來看,并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不同。但是從心靈、財富、心智、品德等綜合水平來看,卻又有很大的差異。
有的人富可敵國,有的人窮困潦倒;有的人精明聰慧,有的人遲鈍愚笨;有的人心善人美,有的人狼心狗肺;有的人踽踽獨(dú)行,有的人呼朋喚友;有的人勇猛無畏,有的人畏畏縮縮……
人與人之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這么大的差異?人們先天本來并沒有什么差異的啊。
在本質(zhì)上,這都只是因為人們的內(nèi)在心靈不同而已。
人類的心靈本來都是差不多的,但是隨著各自的成長,卻逐漸有了善惡、勇怯、窮富、心胸大小、聰愚、喜悲等的差別。
人類內(nèi)在心靈的這種后天分化,就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樣,分化出了形形色色的人。
那些能夠始終如一的人,那些能夠找到并抓住自身根本所在的人,就是那些所謂的人生贏家與成功者。
有些人一出生或許就富可敵國,但是由于自身內(nèi)在心靈不行,最后也可能變得負(fù)債累累;
有些人一出生或許就窮困潦倒,但是如果有一顆強(qiáng)大的內(nèi)心,最后也可能變成大富翁。
人這一生的旅程,其實就是一場心靈之旅。
什么是心?什么是心靈?
心就是人心,就是心靈。
人的內(nèi)心,就是人的內(nèi)在心靈,就是人的內(nèi)在靈魂,就是人的內(nèi)在精神。
人人都知道自己擁有一顆心,可是也僅僅是知道自己擁有一顆心,知道己心有情感、有喜怒哀樂、有酸甜苦辣、有愛恨情仇。卻不知道自己的內(nèi)在心靈擁有著無窮的能量,也不知道如何去開發(fā)它。
人生的一切需求,其實都是自身內(nèi)在心靈的需求。人生的一切成果也都是自己內(nèi)心追求的結(jié)果。
對于人心,對于心靈的成長,大家都是從零開始,大家也都只能一層一層地開發(fā)它。
以自己的心靈為起始點(diǎn),從心靈向外看,是物質(zhì)現(xiàn)實世界;從心靈向內(nèi)看,是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的心靈不是一個混沌的奇點(diǎn)。在人的心靈之內(nèi),擁有著廣闊的空間,只不過人們自己并不能看到它而已。這就像人的眼睛如果不借助鏡子,也無法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樣。
人的內(nèi)心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萬物有道,道分陰陽。心內(nèi)的世界,是魂魄;大道的內(nèi)里,是陰陽。
人心有十層:魂三層、魄七層。
一層心境,一層天;
一層心境,一層人生。
前一層心境對于后一層來說,具有碾壓的優(yōu)勢,也可以說是降維打擊。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便是這樣拉開的。可是如果不懂心靈內(nèi)在,人的心境也不是那么容易拉開的。
普通人大多都處于同一層心境,并沒有本質(zhì)的境界差異。彼此競爭所真正依賴的,還是外在的物質(zhì)、權(quán)勢、地位等。
人心有十層心境:一層天魂心,領(lǐng)悟天道;二層地魂心,領(lǐng)悟地道;三層人魂心,領(lǐng)悟人道;四層道心,五層德心,六層仁心,七層義心,八層禮心,九層智慧之心,十層信念信仰之心。
有信念信仰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有自己的信念與信仰。
人往往都是在堅定自己的信念之后,才會打開自己的智慧之門。一個整天無所事事、得過且過的人,一般是沒有自己的信念的,自然也就不會有多高的智慧。
擁有信念信仰之心的人,對于普通人是降維打擊;
擁有智慧之心的人,對于僅有信念之心的人,也是降維打擊。
所以,十層信心,要低于九層智心。
一個無心之人,如果沒有自己堅定的信念,即使讀再多書,又有什么用呢?又能獲得多少智慧呢?
人的智慧并不是沒有極限的,也不是毫無上限的。世間的人和事總會遇到難以解決的時候,人生遇到困境和絕境也都是在所難免的事。
當(dāng)人們遇到絕境、困境,當(dāng)人們的智慧毫無辦法的時候,這更進(jìn)一步地凸顯了人類內(nèi)在心靈的不同。
面對絕境,普通人就只能心灰意冷,少數(shù)人卻能又一次升華自己的心境,到達(dá)第八層禮心,從而擺脫困境。
什么是禮心?
擁有禮心的人,都是智慧已開的人,都是不凝滯于物的人。
什么是禮?
禮,就是孔子所著的《尚書》、《禮記》、《大學(xué)》、《中庸》等,而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禮貌禮節(jié)禮儀等皮毛。
缺乏信念的人,智慧不足的人,不能真正讀懂尚書、禮記的人,無法體察堯舜之心的人,便都不可能到達(dá)人生的第八層心境——禮心。
一層心境一層天,禮心是比智慧和信念更高的維度。擁有禮心的人,對于智慧已開的人也是降維打擊。
世人大多都聽說過“道德仁義禮智信”,然而也只是聽說而已,世人的心境大多都只是停留在最后兩層——智和信,或許更多的人就連最低兩層也達(dá)不到,都只是在運(yùn)用自己的本能行事而已。
人人都有一顆心,人人卻又都不知道己心在何處,也不知道己心為何物,自然就無法真正的修心、持心,自然就無法真正的提升心境。
古圣先賢大多都主張修心養(yǎng)性,可是又有幾人真正懂得修心養(yǎng)性?應(yīng)該怎么修心養(yǎng)性?大概率都是靠著自己摸索著領(lǐng)悟而已。
人的心境到達(dá)禮心層次,是一個大臺階,至于更高的心靈層次,沒有絕高的智慧,沒有堅定的信念,那只能是癡心妄想而已。
古人云:“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禮心以上的心境層次,就像大道一樣,已經(jīng)無法用語言文字去真正的表達(dá)。它們也像大道一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然而為了傳承不至于斷絕,很多人也是不得不勉強(qiáng)地去傳承和解讀優(yōu)秀的國學(xué)文化。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我們都知道人人都應(yīng)該講道德、講仁義,可是又有誰能把它們真正講解得準(zhǔn)確無誤呢?
那些滿嘴“道德仁義”的人,你如果真的完全按照他所說的去做,那還真有可能把自己坑得死去活來。這不是道德仁義本身有問題,而是那些人解讀得有問題。
自從漢武帝獨(dú)尊儒術(shù)以來,甚至更久以來,封建統(tǒng)治者們、董仲舒、朱熹等大儒們,它們哪一個對道德仁義的解讀會沒有問題呢?會是完全準(zhǔn)確的呢?
即使是孔子和孟子對于仁義的解讀其實也不多,即使是世界三大宗教,即使是釋迦牟尼、穆罕默德,也只是宣揚(yáng)慈悲、博愛、仁愛、寬容等。
這不是他們不想多一些解讀,而是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以老子的智慧,也只是寫了幾千言的《道德經(jīng)》而已。
后世的大儒們所宣揚(yáng)的道德仁義,又何止百萬言。然而他們所解讀的,真的就準(zhǔn)確無誤嗎?他們真的比孔孟、釋迦牟尼等還厲害嗎?
所以,孟子才會感慨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一旦涉及到道德仁義,那就必然盡信書不如無書。然而國學(xué)文化又需要不斷傳承、不斷解讀,不然還怎么進(jìn)步呢?
對道德仁義的解讀總不能因為怕摔跤,就躺在地上不動了吧。
其實人類的一切所學(xué)、所思,在根本上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境層次而已。人類的一切現(xiàn)代化科學(xué)科技等,也都是人類所學(xué)所思的副產(chǎn)物而已。
人類十層心境,能夠真正講明白的,并被眾人所接受的不過就只有最后兩層心境而已。然而道德仁義禮也只是七魄心的前五層心境而已。
七魄之上還有更加虛無縹緲的天魂心、地魂心、人魂心。
為什么三魂心會超脫在其它心境之上呢?
因為人魂心情掌控人類一切情感,假如一個人的情緒、情感不對,就有可能拋棄一切理智和信念,甚至拋棄道德和仁義,那還談什么心境呢?最后就只剩下了茍且的活著而已。
地魂心高于人魂心,是因為地魂心性直接決定著人的性情和情感。
天魂心高于地魂心,是因為天魂心靈又直接決定人的心性。
天道有常故而靈,地性有容故而廣,人情有公故而通。
人有十層心境,一層心境一層天,一層心境一浮生。第十層信念之心大家都還很容易理解,第九層智慧之心卻就已經(jīng)有了分歧。
有些人或許還以為智慧是大腦思維的事,然而一個人如果心智未開,你還指望他能夠擁有多么聰明的腦袋與思維嗎?
人的信念源自于心靈,人的智慧也源自于心靈。
天魂心靈,地魂心性,人魂心情,故而人心也叫心靈,也叫靈魂。
人心不是一個混沌的奇點(diǎn),而是一座復(fù)雜的心靈世界,它擁有十重天,魂三層、魄七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