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硬廣
詩意鎮江
陽春三月 綠意盎然
到了該出門踏青的日子了
前段時間各地文旅紛紛內卷
才發現鎮江這座江南城市
原來早早的就有古人寫詩贊美~
據統計:
《全唐詩》《潤州唐人集》中
與鎮江有關的詩近2000首
僅宋朝時就有340余位詩人、詞人
在鎮江留下名篇
讓我們跟著詩里的描繪
沉浸式“云旅游”鎮江
《次北固山下》
Spring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首詩是王灣在一年春初時,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當舟停泊在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淡淡思鄉情緒,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北固山,北眺長江“一水橫陳”,滾滾向東。南朝梁武帝題寫“天下第一江山”、劉備甘露寺招親等歷史文化聞名于世。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Spring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
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
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
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
辛棄疾當時對朝廷的進諫再一次未被采納,他來到京口北固亭,寫下這首詞,借以抒發內心情感。既感嘆時光流轉,江山如昔,又憂憤孫權(仲謀)這樣的人物難尋。借古喻今,以廉頗的典故說明自己還有雄心壯志。
北固山亦被人稱作“宋詞第一山”,多少年來描寫北固山的詩篇不計其數,但被后世傳誦多的還是宋詞。特別是辛棄疾的詞作,獨具穿透力,成為北固山的千古絕唱,讓人回味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
Spring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明志詩,作于作者任江寧丞時,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體現作者純潔的心境和高尚的志向。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金山風景區內。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金山風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寺廟。以《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寺故事而聞名海內外,其寺廟建筑也獨具特色,形成“寺裹山”的獨特風景。
《泊船瓜洲》
Spring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此詩中所云“京口”是鎮江舊稱,確切來說是指位于鎮江云臺山南麓的西津古渡。作者當時正身處與西津渡隔著滾滾長江的瓜洲渡。在瓜洲渡,他寫下了對鐘山故居的回望和依戀,表達了希望早日功成身退、辭官歸家的迫切心情。
西津渡北面瀕臨長江,南面緊靠云臺山麓,稟賦了名山大川的靈秀之氣,厚載了千年文脈的傳承。宋朝建的觀音洞、元代遺存過街塔昭關石塔、明朝時曾經建造的鐵柱宮等歷代文化遺存,共匯聚成絢麗多彩的今日西津渡。
《己亥雜詩》
Spring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詩作于龔自珍路過鎮江,見郊外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原來是人們在虔誠地祭拜玉帝、風神、雷神等天神。一位道士認出了龔自珍這位大文豪,忙懇請他為天神寫篇祭文,龔自珍大筆一揮,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作。
也有推測這首詩是寫于寶塔山旁的都天廟,因為當年這里的都天會特別熱鬧,大江南北的商賈游人蜂擁,鑾駕簇擁著龍旗,五彩琉璃燈開道,規模浩大,聲勢驚人。都天廟始建于明崇禎年間,相傳是明朝崇禎年間僧人若味和尚所建,迄今已有幾百年歷史。該廟自清乾隆以來屢加繕葺,同治、光緒年間,住持智清和尚重修廟宇,此后燒香信徒絡繹不絕,成為鎮江聞名的香火廟。
鎮江的大好河山、秀美風景
有沒有被古詩詞種草呢
在春天來一場與鎮江的約會吧
免責聲明:本推文部分圖片及文字來源于鎮江文旅及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或對版權有所疑問請給予告知,我們會在 24 小時內盡快處理相關內容,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