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禮制之中,冠服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歷朝歷代的冠服之中,大家對補服是比較熟悉了解的,也是最能一目了然看出等級的服飾制度。
補服是一種綴有補子形式的服飾,補子的紋樣等級嚴明,有禽獸,也有花卉。補服作為一種制服,起源于明朝的洪武年間。在清代,補服制服僅僅局限于一些特定身份的人:親王以下宗室和品官。至于皇帝、皇子、后妃、公主等人,雖然同樣綴著補子,但名稱并不相同。
康熙皇帝言:“本朝冠服,上下有章,等威有,自國初制,迄今遵守。”清代的補服不僅命名很嚴格,而且使用場合同樣也有著明確的規定。非常重大的場合,例如祭祀大典,群臣百官的服飾都是由禮部奏請,皇帝題準的。
清王朝入關之前是一個文化和經濟都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要統治文明程度比較高的漢民族地區,對于各種制度的學習和調整是急需的。
順治年間,順治帝第一次為皇帝宗親、文武百官制定了初步的服飾制度,這也是在明朝的補服基礎上略微加了改動,后來康熙和乾隆帝都進行了調整和增補。
此前,歷朝歷代官員服裝的色彩和紋飾,都是有嚴格的規制的,清朝補服卻是一個例外。從皇帝到九品芝麻官都是一種顏色,清代皇族將藍色和石青色視為高貴的顏色,那么補子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區分手段了。補子以“禽”和“首”區分文官和武官,不同的禽獸則代表著不同的品級。
在補服上面繡出這些紋樣,傳播的是統治者的治國思想,封建王權的觀念,也有祈福祭祀的寓意。
清朝文官補子上是飛禽的紋樣,一定是獨只飛禽,雙翅伸展,單足而立,另一只腳是抬起來的。比如,文官一品為仙鶴,吉祥高潔;文二品是錦雞,代表著守信,顯貴;文三品為孔雀,代表吉祥富貴等等。
武官都是猛獸的圖案,彰顯著英武彪悍,如一品武官是麒麟,麒麟是古代的神獸,寓意著祥瑞和仁厚;二品是貔貅,象征著獸中之王;三品為豹,代表著勇猛無畏等等。
如果不按照規定來使用補服,就意味著觸動了皇家的威嚴,那么一定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就越級穿補服的現象,雍正曾經多次下旨,強調官員們必修要按照自己的品級來穿。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帝也曾經多次下令,如果再有僭越者要罰俸祿半年,甚至于直接罷免官職。
官員之中有大量的愛慕虛榮者,既然這補子代表著官階,代表著身份地位,他們就想要鉆個空子,互相攀比,哪怕讓自己外在看起來更加招搖一些。既然不同的禽獸就代表著不同的級別,應該是非常容易分辨的,這些官員們是怎么在補子上面動手腳做花樣呢?
其實,清代的補子的紋樣已經趨向于符號化,鳥獸的品種雖然不同,但是姿態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就算是代表著不同的官級,不同的鳥類紋樣,看起來就很像,所以就給這些官員們就鉆了這個空子。
例如清朝后期一品仙鶴和六品的鴛鴦,兩者都是織錦,原本兩種鳥細節上的區別就很難表現出來,看起來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就有官員躍躍欲試。
而且,清代的各級官員制作補服,補子不是由統一的部門管理和發放的,而是由官員自己準備。朝廷只要求他們自己按照典章制度就行,一切靠官員自覺,所以就會出現同樣的品級的官員,但是補子做工都不盡相同的現象,這也為這些官員們制作僭越的補子提供了條件。
此外,清朝的官制還有一個“加級”制度,比如有些官員明明在五品,但因為朝廷加級,提升到虛銜四品。明明行的是五品官員的職責,但他是可以穿四品的補服的,這樣就變得更加混亂。
從幾位皇帝一直在強調不得僭越可以看出,這種混淆視聽、僭越使用補子的行為在官場上是屢見不鮮的。這里就有幾個例子。
雍正年間,大臣年羹堯在衣食住行上層層僭越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雍正三年,處置大將軍年羹堯的時候,官員歷數的此前的罪狀,僭越罪之中就有不少服裝上的問題,年羹堯縱容家人胡亂穿補服,而且出門的時候還要黃土填道,官員們穿著補服凈街,這都是大不敬的罪名。
乾隆年間,一個名叫金司空的官員被乾隆皇帝簡拔為尚書兼都統。金司空顯然是得意忘形,尚書是一品大員,都統又是一品大員,可見乾隆相當寵幸金司空。不過,他是自作聰明,在自己的補服上面繡了一個仙鶴的同時,又繡了一個麒麟。這可不得了,被乾隆看見了,乾隆大發雷霆,不僅將他狠狠訓斥了一頓,還扣除了他半年的俸祿。
除了在紋樣上面僭越之外,官員們還會在補子的形狀上找存在感。清代的補子有圓補子也有方補子,按照規定,只有皇帝、皇子、親王、郡王等部分皇親國戚才能用圓補,而其他官員則都用方補。
到了清朝末年,這種制度已經是形同虛設了,就算是低等級的官員也會用圓補子,這在清朝初期是根本不敢想象的罪名。
清朝后期甚至還出現過一種“空補”,也就是說原來應該縫補子的地方是空的,只繡著一些云紋或者海水紋樣,沒有“禽獸”紋樣來表示官員的等級。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這是因為當時買賣官員已經到了非常猖獗的地步,所得的費用甚至成為了國家一項重要的收益,這些買賣的官員就穿著這種空補子的補服。
清代是一個滿漢文化融合的時代,補服吸收了前朝明代服飾的一些特點,等級制度嚴格,尊卑有別,補子傳遞出了等級制度,但因為種種原因,補服的僭越現場屢禁不止,并且在清朝晚期,皇權逐漸走向衰敗,對于補服制度的掌控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出現了晚清補服混亂的現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