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經濟寒冬的風刮到了各行各業。各企業“縮衣減食”“提質增效”“去肥增瘦”的口號已經喊膩,面對經營危機,他們把裁員、裁業務作為降低成本的首要措施。更有甚者,打著“降本增效”的旗號,一刀切式的裁員,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人效數據作支撐。
為了回應大量企業對本行業人效數據的需求,穆勝咨詢選取了當前熱度最高的十大行業,結合原創方法論,陸續發布了《中國企業人效研報(行業定制版)》。報告以各行業的頭部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運用穆勝咨詢原創的指標和算法,對這些樣本的人效數據和財效數據進行分析,揭示了若干人力資源新趨勢。對于行業內那些“抬頭看路”的企業和HR,這些數據的價值不言而喻。
下面,我們對部分重要信息進行呈現,披露這些研報價值的冰山一角。
01 環保行業——規模越大的企業,人效一定高嗎?
環保行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且發展勢頭持續向好。據生態環境部數據,2022年我國環保行業營業收入約為2.22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8%。對比往年數據,環保行業的營業收入連續三年實現增長。一般認為,環保行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投資回報期相對較長,收費標準往往較低,規模效應較為明顯。但是,對于頭部的樣本企業來說,規模越大的企業人效真的越高嗎?
圖1:環保行業營收規模-人均營收圖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2023中國企業人效研報(環保行業)》
在調研的企業中,我們將人均營收分為了4個區間。營收規模大于100億元的企業人均營收集中在(0,100萬元/人)的低人效區間內;營收規模在[50億元,100億元)的企業人均營收處于中等水平;而營收規模小于50億的企業人效處于中下水平。整體來看,在環保行業中,企業營收規模與人均營收這項指標表現優異并無必然關系。
換句話說,營收規模大的企業不一定具有高人效,規模的擴大反而會拖累企業,拉低企業的人效。環保行業的企業普遍規模不大,大多數環保企業保持著小而精悍的狀態,雖然規模不大,人數不多,但企業也因此避免了各種各樣的低效浪費和人工冗余,這也是環保企業人效并不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企業的員工數量應該與自身經營狀況相匹配,如果企業保持良好的營收規模和人數,那么該企業的人效將會達到最高值。
02 互聯網行業——“燒錢”的大廠們盈利能力真的差不多嗎?
在公眾的印象中,普遍認為互聯網行業是一個“燒錢”的行業,他們拿著大額投資強勢擴張,這很可能導致他們的人效(人均凈利)水平不會太高。
但真的是這樣嗎?互聯網“大廠們”的盈利能力究竟表現如何?
圖2:互聯網行業頭部引領指數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2023中國企業人效研報(互聯網行業)》
研報中,我們將樣本人效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作為區間的下限和上限,將其平均分為5個區間,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人效三線”:
- 優秀線——以最高區間的下限作為人效優秀線,即達成這個水平的人效就可算是優秀。
- 合格線——以所有樣本的平均值作為人效合格線,即行業的一般水平表現,代表企業的人效水平“拿得出手”。
- 競爭標準線——以樣本相對集中區域的中位數作為人效競爭標準線,即達到該水平,才算在行業里擁有了基本的競爭力,能夠確保基本的生存。
在此基礎上,為了分析樣本中頭部樣本的表現,我們又定義了行業頭部引領指數,即行業頭部引領指數=優秀線/競爭標準線,這是一個“結構性”的指標,該指標數值越大,越代表行業的頭部沖在了前面。
從互聯網行業的頭部引領指數可以看出,該行業人均凈利的行業頭部引領指數最高,斷層式高于其他3個指標;其余依次為人均營收、人工成本投產比和人工成本報酬率。
這說明,行業頭部企業在人均凈利上遙遙領先,這是他們靜態優勢最大的人效指標。近年來,互聯網企業的組織問題愈發明顯,他們開始采取裁員、縮編、砍機構等措施,嚴格控制資源的投入,且高度重視盈利性。從結果來看,頭部企業動得更早,動作更大,已經形成明顯的量級優勢。
03 零售行業——更應該關注人均利潤還是人均營收?
2023年,隨著疫情的過去,零售行業也將會迎來復蘇,零售行業商業模式穩定,人效穩步提升似乎是必然。那么,在這個復蘇期內,零售行業應該重點關注的人效指標是什么?做好了哪個人效指標就能與眾不同,遙遙領先呢?
圖3:零售行業競爭水平指數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2023中國企業人效研報(零售行業)》
在前文“人效三線”的基礎上,為了研究行業整體水平的高低,我們定義了行業競爭水平指數,即行業競爭水平指數=競爭標準線/合格線。這個指數數值越大,行業整體水平越高。
在零售行業中,人工成本投產比的行業競爭水平指數最高,人均營收與人工成本報酬率的行業競爭水平指數相當,人均凈利行業競爭水平指數最小。
數據說明,零售行業最擅長將人工成本的投入轉化為營收,但不擅長將員工人數的投入轉化為凈利。這也說明,零售行業在人數投入的控制方面,都有較大空間。
作為經濟寒冬中的傳統行業,追求盈利是最重要的,而樣本企業的人均凈利這個指標卻表現最差。這說明,現階段,零售企業的盈利能力普遍表現一般,且員工隊伍相對臃腫,這種狀態顯然不對。直白地說,零售企業為了支撐營收規模,養了龐大的員工隊伍,但大多數人不會為盈利負責。
所以,如果有零售企業在人均凈利這個指標上作出成績,很快就會“沖出來”。所以,對于零售行業來說,人均凈利這個指標是拉開競爭差距的關鍵。
04 房地產行業——頭部房企在開源還是節流?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經歷了高速發展,但隨著房地產行業存量規模的不斷積累,市場紅利逐漸消失。經過了疫情及其后續影響,房地產行業進入了整體調整階段。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房企盈利能力下降、資產縮水、債務比例升高,紛紛將“活下去”作為當前第一要務。規模房企也進入縮表出清、優勝劣汰階段,挑戰不斷增加。那么現階段,頭部房地產企業的“攻守”策略是開源還是節流呢?
圖4:房地產行業頭部增長指數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2023中國企業人效研報(房地產行業)》
研報中,我們對行業整體和各類指標的近5年數據進行了動態分析,找出復合增長率高于該行業整體復合增長率的樣本,并根據變化程度不同將其劃分出三類:增長很明顯、增長較明顯和增長不明顯(注:銷管費用率為負向指標,故這三類名稱有所不同)。
動態分析中的行業頭部增長指數=(高于行業復合增長率很明顯占比+高于行業復合增長率較明顯占比)/高于行業復合增長率不明顯占比。這個指數的數值越高,越說明頭部企業在強勢引領。
數據顯示,在房地產行業中,銷管費用率復合增長率的行業頭部增長指數較高,說明頭部房企在強勢引領銷管費用率這個指數。過去,房地產企業借助自身資金、資源、政策等優勢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當行業遭遇嚴冬時,頭部房企的收縮顯然更快,他們更加重視成本的控制,尤其在銷管費用上強勢控制,積極實現“節流”。
而房地產行業投資回報率(ROI)復合增長率的行業頭部增長指數較低,說明在該指數上沒有涌現出大量頭部力量。在外部經濟環境下行的不利因素下,頭部房企雖然在成本費用上強勢控制,但龐大的體量以及收入端的萎靡使得其在ROI上表現相對平庸。在這種情況下,頭部房企面臨的壓力更大。
截至2024年1月31日,A股87家房企中已有54家發布了2023年業績預告,其中僅6家預計全年凈利潤實現正增長;8家房企雖然盈利,但均出現了50%以上的跌幅;49家房企業績出現同比下降,其中34家凈利潤預虧,總預虧額約486億至730億元;只有8家房企實現凈利潤扭虧為盈。
數據顯示,保利發展2023年全年營收為3471.5億元,同比增長23.49%,歸母凈利潤為120.37億元,同比下降34.42%;綠地控股2023年度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為-90億至-70億元,同比下降991.09%至793.07%;世茂股份2023年度預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出現虧損,為-50.10億元至-33.40億元;萬科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903.08億元,同比下降14.0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36.21億元,同比下降20.31%。這些都充分說明房地產行業的盈利能力在大幅下降。房地產行業中,如果連頭部房企的日子都不好過了,其他企業的日子更不會好到哪里去,這也說明了整個行業都在快速出清。在房地產這個下行市場中,控制成本費用似乎會是企業“過冬”的關鍵。
05 其他行業還有哪些人效規律?
其他行業的一些人效信息,也值得關注:
- 醫療行業的降本增效是“真功夫”還是“假把式”?
- 新能源行業最該關注的人效指標是什么?
- 汽車制造行業高速增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行業研報)
2023年,我們對大家所關注的熱點行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新收集的人效及財效數據,給出了獨家的見解和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到不同的企業。
做真正的人效管理,還是應該基于人效數據,否則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2024年,人效管理將是所有企業度過寒冬的地圖,而包含了大量珍貴數據的行業人效研報,則會讓這份地圖變得更加立體,幫助企業走出一條提質增效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