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后,人民軍隊的正規化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為了促進我軍的正規化,組織上對我軍的建制進行了改革。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四大野戰軍,分別按照序號順利,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大野戰軍,而在野戰軍下面,也正式增設了兵團一級的作戰單位。在兵團下面,則將原來的縱隊一級編制改為軍。
當時的四大野戰軍,以及華北軍區部隊,共先后改編成67個野戰軍,序號分別是1到70,而沒有使用56、57、59三個番號。那么這67個軍的首任軍長都是誰呢?授銜時又分別授予什么軍銜呢?就讓本人為大家整理下吧。
首先說一下最為兵強馬壯的第四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共有18個軍,番號從38到55依次排開。在四野的十八位首任軍長中,開國上將共有:38軍軍長李天佑、39軍軍長劉震、40軍軍長韓先楚、43軍軍長洪學智、44軍軍長鄧華、45軍軍長黃永勝、55軍軍長陳明仁7人。
四野共有7位首任軍長被授予上將軍銜,是四大野戰軍中最多的,可見四野將領的軍事能力確實是出類拔萃的,而四野的輝煌戰績,也是能夠收獲如此多的榮譽的保證。
除了這七位上將外,授予中將的有41軍軍長吳克華、42軍軍長萬毅、46軍軍長詹才芳、47軍軍長梁興初、50軍軍長曾澤生五位將軍;授予少將軍銜的有48軍軍長賀晉年、49軍軍長鐘偉、54軍軍長丁盛三位將軍,而51軍軍長張軫、53軍軍長彭杰如未授銜,52軍軍長王勁修去世于1950年,所以未參加授銜。
在第四野戰軍的18位首任軍長中,共產生了7位上將、五位中將、三位少將,十五位開國將軍,絕對可以算得上是將星云集了。
第三野戰軍共有16個軍,番號分別從20到35依次排開。在第三野戰軍的十六位軍長中,共產生了十位中將,分別是20軍軍長劉飛、21軍軍長滕海清、22軍孫繼先、23軍陶勇、24軍王必成、25軍成鈞、26軍張仁初、27軍聶鳳智、31軍周志堅和32軍譚希林。共產生了三位少將,分別是28軍朱紹清、29軍胡炳云、30軍謝振華三位將軍。而33軍軍長張克俠、34軍軍長何基灃、35軍軍長吳化文未參加授銜。
在第三野戰軍的16位首任軍長中,共產生了十位中將、三位少將,十三位開國將軍,總數和四野比起來也不算太少,但四野有7位上將,三野并沒有上將。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四野的上將軍長都是兵團司令或副司令員兼任的,在級別上比三野的要高多了。
第一野戰軍共有9個軍,番號分別從1到9依次排開。在第一野戰軍的9位首任軍長中,共產生了一位大將、三位上將、兩位中將。授予大將軍銜的是第三軍軍長許光達,作為湘鄂西蘇區在世的第二高級別將領(第一是賀老總),他的大將軍銜是實至名歸的。授予上將的是第一軍軍長賀炳炎、第二軍軍長王震、第七軍軍長彭紹輝。授予中將的是第八軍軍長姚喆和第六軍軍長羅元發。而第5軍軍長列斯肯、第九軍軍長趙錫光未授銜。
第二野戰軍共有11個軍,番號分別是第十到19依次排開,以及第58軍。
二野共有十位首任軍長被授予中將軍銜,分別是第10軍軍長為杜義德、第11軍軍長曾紹山、第12軍軍長王近山、第13軍軍長周希漢、第14軍軍長李成芳、第15軍軍長秦基偉、第17軍軍長王秉璋、第18軍軍長張國華、第19軍軍長劉金軒,以及第58軍軍長孔慶德。而第十六軍軍長尹先炳因為個人作風問題,在朝鮮犯了嚴重的錯誤,最終只被授予了大校軍銜。
華北軍區共有13個軍,番號分別是60到70依次排開,以及36軍、37軍。第七十軍是由華北軍區第十四縱隊改編而來,由軍區機關直接管轄,不設軍長,由甘渭漢任政治委員,主持軍內工作,石志本則擔任副軍長。第70軍只存在了幾個月的時間,到了1949年11月,即撤銷番號,并入了67軍建制中。
所以,華北軍區雖然有13個軍,卻只有12位首任軍長。12位軍長的授銜情況是這樣的:上將兩位:60軍軍長王新亭、69軍軍長董其武,中將7位:61軍軍長韋杰、62軍軍長劉忠、63軍軍長鄭維山、64軍軍長曾思玉、66軍軍長肖新槐、67軍軍長韓偉、68軍軍長文年生,少將兩位:37軍軍長張世珍、65軍軍長邱蔚,未授銜一位:36軍軍長劉萬春。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