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代會通訊 1969-1
編輯、出版:山西省晉城縣貧農下中農代表委員會
出版時間:1969年10月第一版
印刷時間:1969年10月第一次印刷
開本:16開
裝訂:平裝
頁數:9
書架:夾010
《農代會通訊》由晉城縣貧農下中農代表委員會主辦,不定期出版。
“農代會”是“貧農下中農代表委員會”簡稱。《農代會通訊》主要任務是宣傳毛澤東思想,介紹貧下中農和先進社隊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先進經驗。
貧農、下中農是一種階級成分,也指出身。
在中國歷史上,階級成分的劃分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含義。例如,古代中國的社會階層被劃分為士、農、工、商,也就是所謂的四民。這種劃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隨著歷史的變遷,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階級成分的劃分更加細致,如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和雇農等不同的等級。這些劃分有助于明確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并服務于政治和經濟的管理目的。
在同一階級內部,由于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也可以劃分為若干層次。如地主階級由于擁有土地數量不同而分為大、中、小地主;中農也由于經濟地位不同,可以細分上中農和下中農。
1963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文件下發,要求重新組織階級隊伍。
縣級紛紛響應,開始建立貧下中農組織,召開貧下中農代表會議,成立貧下中農協會,與縣委辦公室合署辦公。
接著各區、公社和大隊都建立相應的協會組織,生產隊建立了貧協小組。各省、市、縣、公社、大隊先后召開了貧下中農代表會議。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各級貧協組織逐漸消失,到了1982年后,全國各地貧協組織基本消失。
看老電視劇,常看到說“成分不好”“根正苗紅”等詞語,年輕人聽起來有些困難。根正苗紅的都是窮光蛋,也就是下中農、貧農、雇農這些人;成分不好的恰是有地有錢的地主、富農等。
以前填表格,看到出身一欄非常自豪地填上“貧農”,以為根正苗紅,幻想有一天共產主義就輪著自己接班了,結果現在快退休了,還是一個沒有工作的窮光蛋。
好在,現在這身份已經不需要填表格了,當然,貧窮也成為一種可恥了。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賺取財富,贏得身家,其實最光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